忆陇上名人张金芳
文/惠武
说起已故的张金芳老先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陇原乡镇企业(煤矿)界,那可是鼎鼎有名的人物。
张金芳是崇信县新窑镇(原赤城乡)黄庄村人。他先后担任过原黄庄大队的大队长(村主任)、赤城公社农机站站长、赤城公社革委会副主任(相当于如今的副乡长)等职。一九八二年赤城煤矿建成后,为了加强管理,又调赤城煤矿担任矿长、书记,直至退休。
我认识张金芳先生并与他交往,是从七十年代中开始的。那时候,他担任公社农机站站长,而我作为一名拖拉机手,和他有业务及作业的关联。直到七十年代末,上级决定筹建赤城煤矿,又抽派我去筹建处修理发电机组,随后参加建矿工作,才暂时和他有了几年的分开。
赤城煤矿原由赤城公社独家投建,建井期间的负责人是周寨大队的老支书王有周。一九八二年煤矿建成投产后,为了使煤矿的发展走上正轨,县乡筹划准备联办,对煤矿领导班子进行充实和调整,遂调时任公社革委会副主任的张金芳担任矿长,县主管局委派具有煤矿管理经验的李国栋与原建矿负责人王有周任副矿长,开启了煤矿正式投产后的规模化经营(稍后县乡联办搁浅李国栋调走)。这样,我第二次又与他相聚在煤矿行业,并在他的领导下,从事具体工作。
时年的张金芳,身材伟岸,年富力强,思维敏捷,处事周全。如果说,黄庄这个地方是出产人才的地方,那张金芳就是这些人才中间的杰出代表。
张金芳为人仁厚诚稳,坦荡大度,体恤下情,深得全体职工的崇敬和爱戴;他管理企业思路宽阔,驰张有度,严谨勤勉,善于创新,凡事亲力亲为,扎实认真。在他的带领下,只几年时间,把一个因陋就简,土法上马的小煤矿,经营的风生水起,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当时崇信县的第二大煤矿和第二大纳税企业,成为全省首个采用新法采煤技术的先进乡镇煤矿和全省科技进步龙头乡镇企业,受到了省政府和原国家农业部乡镇企业司的表彰奖励。他本人更是荣晋全省首批优秀企业家和先进工作者等称号。一时间,这家地处陇东南部大山深处的乡镇煤矿,声名鹤起,誉满陇原。全省各地数百家乡镇煤矿的经营者,慕名而至,现场观摩,取经求教,视为楷模。他们通过井下回采工作面生产现场参观,井上工业场地以及职工生活设施的观瞻,无不发至内心的感慨:百闻不如一见,只有看过,才能感受到这真是一个名不虚传的新型乡镇煤矿!
赤城煤矿破旧创新的企业管理和安全高效的采煤技术,不仅为煤矿的发展壮大注入了动力,开阔了视野,也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就业致富,提供了支撑,开拓了前景,得到了上级政府的肯定与褒奖。为了推广这种当时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省上在矿上组织召开了全省乡镇煤矿改革采煤方法现场推介会,把赤城煤矿先进的回采技术和管理经验向全省推广,使全省乡镇煤矿的采煤方法从此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记得那是一个风清气朗,满目青翠的初夏时节,秦陇腹地,晴空万里,气候温润,景色宜人。黑河两岸山花烂漫,葱绿叠翠,清澈的黑河水像一条柔和的玉带,从矿区欢快地飘然而过;馥郁的鲜花随着微风,把沁人心脾的馨香传递到矿区的角角落落。紧傍矿区南北的金洞山和银洞山,恰似两座巍峨的绿色屏障,紧紧地护卫着这座镶嵌在黑河北岸犹如明珠一样璀璨的煤矿。矿区内,车水马龙,热火朝天,生产作业井然有序。日夜轰鸣的卷扬机把一列列满载着煤炭的矿车从井下源源不断地提升到地面推进翻笼;南来北往的车辆又把这些乌金似的煤炭昼夜不停地运往西北大地的四面八方。清新优美的矿区环境,错落有致、干净整洁的生产生活场景,繁忙又不失紊乱的生产氛围,构成了一副煤炭与环境和谐,矿山与文明共进,黑色与绿色相宜的新型矿区景观,把一个个走下客车远道而来的矿长们惊讶的半天回不过神来。他们来不及放下行囊,第一眼就被矿区清新秀美的环境所吸引,睁大着双眼环顾四周,言不由衷地啧啧赞叹:这哪里是煤矿啊!这里简直就是修仙养性的世外桃源!
是的,八十年代左右的煤矿,尤其是土法上马,设备简陋,管理粗放,回采原始的乡镇煤矿,加之它们所处的位置大都在荒山野岭,远离人烟,条件艰苦,环境恶劣。在人们“山炭沫子野窑匠”的固化了的意识里,地面环境只有黑、脏、乱、差。到处矮房烂棚子,黑灰满天飞,污水遍地流。井下生产现场更是不可描述。有个行话俗语说,钻煤矿的人是“三块石头夹个肉,到了井下不认舅”。就是说,在危险恶劣的井下为了争先完成自己的那份工作早点升井解脱,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六亲不认。什么文明礼仪,仁义智信,在几百米上千米的地层深处荡然无存。有人可以不穿衣服光着膀子干活,可以连续几天不洗脸不洗澡,乌黑溜光,除过牙齿是白的而外,浑身上下比非洲黑人还要黑。生产的工作面更不用说,巷道低矮,支护简陋。采煤的工人钻进老塘里打眼装药爆破“捣罐罐”,用铁锨一锨一锨往手推车里装煤,然后弓腰圈背推着煤斗子钻出老塘,谁知道头顶悬着的碳块和岩石什么时候掉下来会砸到自己。而这里的采煤工人,站在排列整齐、明光铮亮、通透宽敞的钢铁支架的掩护下,不用进老塘,不用装煤推煤斗,老塘垮落的煤炭,从支架后溜到刮板运输机上,被运出工作面,运进煤仓,多么安全轻松!多么不可思议!
不看不知道,一看才开窍。猛然间出现在眼前的这家山旮旯里的煤矿,使这些乡镇煤矿的同行惊叹不已,眼目一新。它和传统的小煤窑式的煤矿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它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乡镇小煤矿的传统认知。这就是当时的赤城煤矿带给陇原乡镇煤矿的全新面貌和认知的飞跃。
赤城煤矿能有如此被广泛认可和赞誉的辉煌成果,并不是凭空就唾手得来的。它是在张金芳矿长辛勤付出的筹谋与领导下,经过艰苦的奋斗和不懈的努力才实现的。
和干任何事情一样,开始总是很困难的,更是得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尤其像这种特殊行业,重体力、起点低,没有资金投入,凡事靠自己睡觉自己翻身的乡镇企业,要发展,要上台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更是难之又难。
赤城煤矿一开始的生产也是采用传统的“高落式”回采方法(俗称捣罐罐),不仅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更严峻的问题是安全生产无法保障,发生事故在所难免。面对这种管理困局,作为矿长的张金芳,下定决心,决定彻底改变这种原始落后的企业状况,他不仅克服了外行管理煤矿的困难,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而外,还把基层专业队伍的建设作为重点来抓,通过派出去培训学习,去附近的国营大矿聘请专业的技术人才等多项措施来充实煤矿的骨干力量。
技术队伍的组建,并不代表煤矿的生产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的走向正规化。接下来必须在安全生产的硬件设施上加大投入,引进先进的回采技术,才能彻底告别传统落后的生产方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安全生产和文明生产,否则,费劲周折聘任的技术人才就成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一个摆设。
对此,张矿长把引进先进的回采技术,改变落后的采煤方法作为提升煤矿发展的唯一途径。通过多方考察,结合本矿煤层赋存条件,终于确定采用当时先进的“滑移顶梁液压支架放顶煤”的回采技术。这项技术,在当时的乡镇煤矿来说,绝对是绝无仅有的首创!
在应用这项新技术落地生根,安装运行,直至发挥效益的日子里,他天天待在井下跟班作业,和工人一同劳动,一同上下井,直到采煤支架循环正常,运转生产,才松了一口气。
井下的生产走上正轨,工人的安全有了保障,企业经营有了效益,这才是他的管理目标迈出的第一步,接下来,就要为全体职工创造一个宽松舒适,健康安逸的生活和休息的环境。
谁都知道,煤矿作业,是一个特重的体力劳动,工人们在井下阴暗潮湿的环境里劳动,是非常辛苦的。因煤矿特定环境的客观因素,粉尘与有害气体充斥着生产的环境,时时危害着他们的身体健康。如果在他们升井下班后再没有一个舒适安逸的生活和休息环境,那怎么能确保他们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安全生产当中去呢?为此,经过两三年的大力兴建,一座崭新的与生产区相分离的职工生活区、集餐饮购物、生活服务、娱乐休闲和办公住宿相配套的一座座高楼板房,拔地而起,矗立在黑河北岸,成为这道川区一道靓丽的风景。
由于他经常深入生产一线,深入职工群体,与职工打成一片,替他们谋利,为他们办事,把职工当做一家人,不分彼此。大家既没有上尊下卑的界限,也没有相互交流的障碍,一个工人到他的办公室,桌子上的香烟可以拿起来随便吸,毫不生分,习以为常。他常以怜悯之心看待每一名职工,谁家家里有困难,他一定想方设法给以帮助,使他们渡过难关。对于矿上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伤残工人,作为一把手的他,总是亲自过问,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尽一切可能为他们提供生活保障。矿上从一线工人到基层管理人员五百多人,谁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区队班组的,他都了如指掌。工人也把他当兄长和长辈一样尊敬,有什么困难和需求,基层解决不了,都会及时和他沟通。那个时候,大家都有自豪感和归属感,以在赤城煤矿上班工作为荣,在这个大家庭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上下平等,一视同仁。在这个煤矿,有张矿长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管理者没有居高临下的官派作风和老板派头,工人没有自己就是个出苦力的打工者的那种卑微感。全矿上下矿风纯正,团结和睦,其乐融融。安全生产蒸蒸日上,热火朝天。
这就是在张金芳矿长的领导和治理下,崇信县最早的乡镇煤矿鼎盛时期的精神风貌。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张金芳矿长已经离开这个世界十多个年头了,他曾经为之呕心沥血,苦心经营的赤城煤矿,经过政府的改制,如今成为一家民营企业,以全新的面貌继续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和他一起摸爬滚打,合力奋斗过的那些曾经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这时都一个个成了满头霜华的花甲老者,或为了日月过活继续劳作在社会的各个层面;或在家帮助儿女料理家务,带孙承欢。但当大家闲暇之余,回忆起曾经相聚在赤城煤矿,与和蔼可亲的张矿长在一起亲密无间,谈笑风生的美好时光时,何曾不会由衷地感叹:这是一生美好难忘的人生际遇,更是一生不可多得的财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