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意圣泉水 瑰宝木石图
文/王明东
公元1078年,苏轼出任徐州太守。“苏门六君子”中的晁补之禀告恩师,萧城南(县城因屡遭水患,明末迁至城南)茂林修竹间有庐形同兰亭,四方文人墨客雅集,吟诗作画,热闹非凡。
古萧一直属徐辖,倒是值得一游。只因赴任后忙修堤、祁雪、断冤案、征税银,无暇顾及。直到秋风染黄,才挤出空暇。又加上43岁喜添长孙,苏门有后,太守心情大悦,这才西行。
胯下的五花马已多日没和主人在一起了。见了东坡格外兴奋,一声长嘶,蹽起四蹄,直朝前奔。“苏门六君子”中的陈师道、晁补之催马紧随。两个时辰后刚转过萧地岱山口,早有一帮人在等候。因轻车简从,没声张,来的是文人墨客,圈子里的人。领头的叫窦明远,年方而立,三络腮胡,魁拔俊朗。苏太守一行忙下马相互施礼,寒暄一番。明远趋前带路。只见山坡上松涛呼啸,绿烟葱茏。野花清香徐徐袭来。密林中突现一片四合院,白墙黛瓦,四檐翘角。院眉额有隶“拱翠堂”三字。“有请大人进堂歇息叙话。”窦明远俯身展臂作出请的姿势。

“且慢,咱们还是先到菩萨泉小息吧!”乐山乐水的苏太守神采飞扬,提议道。
一行众人曲径通幽,来到拱翠堂东十丈外的菩萨泉边。这泉南靠峻岭,东临翻山小道。近旁一银杏树树身数围,荫蔽数亩,蓊蓊郁郁。泉由大小三石相扣,清泉从石缝喷出。汩汩不息的洁流温柔多情前往北端三丈余,进入密林后渐不见踪迹,此林曰“渴家林”。凝神四睇,环山峰峰奇峻,峰峰争秀,云端一峰顶约八尺平台,窦明远指道:“此峰为‘三仙台’,张果老、铁拐李曾在此下棋,韩湘子观战。林草一绿一黄忽替,一盘棋下完,人间百年已逝矣。”东坡及众宾揽须哈哈大笑。明远接叙菩萨泉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一秀才进京赶考,饥渴难耐。向道旁执杖老妪讨水。妪启动双唇,朝书生身后一指:“那便是。”书生转身喜见一泉,蹲下牛饮罢,再回首答谢已不见白发人。云端却传出女声:“勿谢,望汝金榜高中为官莫忘黎民焦渴之苦,多行善举!”言毕驾云遁去。秀才伏地三磕,赴京果然高中……
苏太守率先击掌赞叹:“多么美好的传说呀!天下安危,全在官吏是否心存黎庶哪!”
窦明远舀了一木瓢泉水奉上,东坡接过慢慢嘬了一小口,咂了咂嘴,甘甜爽口润喉。不禁连声道“好水呀,好水!”窦公子接过水瓢又递给陈师道说道:“民间早有言,圣泉水喝死不伤人!”众人闻听,再次咧嘴大笑。人都喝死了,哪还有不伤人的道理呀!客人一一品尝了山泉,说说笑笑回到拱翠堂。

这拱翠堂原先三间草庐为窦老员外所建。以梅花鹿为伴,常在泉边饮茶抚琴。儿子明远五岁抱琴伴父左右,耳濡目染,又攻读私塾,诗画皆通。老员外玉楼奉召踏上仙道后,明远已近而立。又不惜家财兴土木,建起楼台亭阁。取名“拱翠堂”。熙宁十年十月,拱翠堂举行盛大落成典礼。陈师道赋诗,还有人作画、献花道贺。从此,拱翠堂为方圆百里文人墨客常聚之所。吟诗作画,春沐风,夏听雨,秋赏月,冬览雪,不醉不归,大有兰亭曲水流觞之趣。
东坡太守道:“若五柳先生来访,岂不是又要写下第二篇《桃花源》来?”众人观山赏泉之际,拱翠堂已备好酒饭。当然少不了山珍野味,野猪野兔野山鸡野蘑菇,堪称地方一绝乳白若奶的羊肉汤。拱翠堂后院小池家酿。窦明远豪饮,东坡及弟子皆好酒量。菜过五味,酒过三巡,又连连向太守、晁陈二公子敬酒,不觉已喝了两大坛。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与酒结下不解之缘,以酒助兴,催生出无数诗文、画作精品。书画不饮酒又何来灵气?酒酣耳热的苏东坡,搁下玉盏,来到一旁画案前,凝神聚气,运气转腕,中锋、侧锋、逆锋、转锋。笔未到情已至。围观者渐露惊喜。只见一怪石盘踞于图的左下角,被风雨砍斫的条条纹路、残缺的边边角角印证着怪石历经的沧桑,但石状仍尖峻硬实。盘旋如涡的石皴,似在飞快地旋转,似卷云皴,实则无皴法,信手写出,不求形似,不具皴法,却造成画面的运动感,也显现出怪石顽强的生命力。尤其是石上数枝焦墨竹叶的点缀,给人希望之感,更代表画家执拗而旷达的内心。竹,为东坡所爱,曾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在竹的身上,苏东坡早就找到了一种超脱、高洁之意。据不完全统计,苏东坡一生为竹吟诗作文达二百余。画面右侧有枯树从怪石边斜出而来,树的下半段姿态虬曲却刚劲有力,有如扭曲挣扎而生的身躯,本有气冲云天之势,但线条的行进突然放缓,随即展开分枝,分枝上有一叶,却悉数向天,枝梢直冲画外,表达了画家饱经风霜后的恬淡与安然。苏太守放下管毫,长出口气。接过侍女递过来的毛巾边净手边道:“让诸位方家见笑了!”

天地沉沉浮浮,春秋来来往往。千年已逝,很难说,纵26.5厘米、宽50.5厘米的《枯木怪石图》已多少回易主。有史可查的只有北洋统治时期,官员白坚夫从北京“风雨楼”古玩店中买走了苏子《枯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两件稀世画作。后来白大官人把《枯木怪石图》卖给了日本巨贾。《潇湘竹石图》几经周折,被人民日报社长邓拓收藏,六十年代转赠国博。中国一书画专家于2018年初去日本,发现《枯木怪石图》。找到收藏人,热爱汉文化的日商同意将其公开拍卖。当年11月26日上午,佳士得香港秋季拍卖会举槌,《枯木怪石图》被一位来自北京女客商以4.636亿港元买走。孤悬海外的《枯木怪石图》又回到中国。前后经历曲折,足够导演张艺谋拍部大片。

《枯木怪石图》创作于圣泉寺,对后世画风影响大焉。乾隆年间萧县的龙城画派一度与扬州八怪齐肩。出了不少丹青妙手。仅当代就有王子云、刘开渠、王肇民、朱德群、萧龙士、卓然、吴燃、郭公达、郑正、阎梓昭、欧阳龙、薛志耘等俊杰大家,或誉满华夏或传名江淮。千百年来,萧地文人商贾、贩夫走卒、五行八作,或孬或好都能在宣纸抹两笔。文化部誉名萧县为“国画之乡”。
1127年,北宋气数已尽,靖康之耻上演,江山易主,拱翠堂在兵荒马乱中人散歌飞。金明昌三年(1192年),拱翠堂变为龙泉禅院,明初易为圣泉寺。后战火频发寺庙荒废倒塌。嘉靖十九年(1540),知县孙重光又于泉旁建“虚谷堂”。十四年后“虚谷堂”却毁于一场飞沙走石的飓风。隆庆二年(1568)满聪和尚化缘重修。寺依山势,殿庑门廊,颇为壮观。有殿宇30余间,分东西两院,正院南殿供如来佛,两旁塑有罗汉18尊,各具特色,东院是方丈室,阁楼上层藏经阁,下置文墨书画,供游人观赏……1966文革风浪骤起,举国上下“破四旧立四新”,埋入地下两千载的孔子墓穴被挖,粉骨扬尘。圣泉寺在劫难逃,犁庭扫穴,佛像被砸,和尚被扫地出门……

国家兴,佛教兴。上世纪末,出生在萧县的美籍华人美国青年佛教协会副会长乐渡等从大洋彼岸募捐支持圣泉寺重建。2006年,达妙和尚受宗教组织派遣,从浙江千里迢迢来到圣泉寺任常住。10多年来,在县镇政府及各界人士的资助下,新建了天王殿、龙王殿、放生池以及两层楼的东西厢房。2012年又花了百余万建起气势恢宏的石雕山门。寺内僧众举袂成幕,香客摩肩川流不息。而寺的神性、灵性盖源于汩汩喷珠溅玉的泉水。
1968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令。一彪人马浩浩荡荡开进泉山。昼夜凿洞,汗如雨泼,吃水却全指望一汪玉泉。炊事班长嫌水流太慢,难解战士饥渴。想了个自以为比孔明还高三分的主意,呼来炊事班四虎背熊腰汉子,七手八脚把泉边一石撬开。哪承想却是蒋干过江——好心净干失着事。水势不激反缓。炊事班长忙叫壮汉又把石头原样放回,却再难见往日景象,泉水由汩汩流淌变为涓涓细流。这不能不说是件千古憾事了。
责编/荆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