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说起刘思全,可能许多人并不知道,但说到“刘铁匠”,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铁山街道一带,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铁匠,古已有之,据史料记载,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有铁匠以生铁制造器物了。远的不说,出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一定会记忆犹深,在当时物资匮乏的时期,群众使用的生产生活铁器,总是修修补补,年复一年地使用,铁匠是村子里的一道惹人的风景,“叮当、叮当”的打铁合奏,时常在村子的大街小巷回响。近些年来,随着传统的铁制工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铁匠已经基本看不到了。我不知道传承打铁技艺是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我还是愿意把这一快要失传的技艺记录下来。2023年,我采访刘思全之后,整理的资料尘封在我电脑的文档里了。今偶然翻阅,沉思良久,把它归类到《非遗人物访谈录》中,归类是不是准确,就先不管它了。
〔人物简介〕刘思全,男,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孙家沟村人,种地,打铁。
刘思全夫妻
〔采访时间〕2023年6月1日
〔采访地点〕六汪镇孙家沟村刘思全家中
我(采访人,下同):你们夫妻都成了六汪的名人了。先说一下你们的基本情况吧。
刘(刘思全,下同):我叫刘思全,出生于1963年9月,小学毕业,初中没上完。土生土长的孙家沟村人。妻子钟元爱,出生于1962年7月,娘家是砖瓦屯村。
我: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打铁的?跟谁学的?
刘:我从十七、八岁就开始打铁了。我的祖辈就是手艺人,爷爷是锔艺人,俗称“箍碌子”。我的父亲从小就跟着人家打铁,主要是拉风箱。时间长了,就学会了打铁,有了一技之长。我打铁的技艺,主要是跟父亲学的。还有几十年实践经验的摸索积累。
火烧铁器
我:现在打铁和过去相比,有哪些不同?
刘:基本方法还是相同的。有的环节,使用的工具不一样了。过去,完全靠抡锤锻打,手拉风箱。2006年,我买上了空气锤、用上了鼓风机,省力了,减轻了劳动强度。
我:空气锤锻打后,就不需要人工处理了吗?
刘:机械不能完全代替人工。比如锻打,在用空气锤处理之后,还需要手工抡锤改造。只有人工处理后,打制的工具才更美观、好使。
刘思全夫妻在打铁
我:打铁使用的主要工具有哪些?
刘:大小工具有十几件吧。主要有空气锤、鼓风机、砧子、锤子、钳子、火炉、水桶等。光锤子,就有头锤、领锤和响锤。响锤,就是打砧子的声音特别响的那种锤,开场叫人的,声音传得特别远。各种用途、型号的钳子,就有六、七种。水桶是用来盛水的,淬火用。炉子要烧煤,这就不用说了。
我:打制一件铁器,主要有哪些步骤?
刘:主要有四个步骤,烧红、锻打、淬火、整理。这些环节,关键是掌握火候。淬火,就是把锻打后的物件,放到水里。其作用,是增加物件的硬度。整理,也很有必要,使物件更加完美。
使用空气锤锻打
我:现在,在农村,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比较高,传统的生产工具使用的不多了。你们还有生意吗?
刘:有。有时还比较忙。干这活的少了,自然活就多了。打制镢、镐头、钎子的比较多,其它的,什么都有。
我:你们主要到哪里去打铁?
刘:赶集,大集小集都去。比如六汪集、铁山集,这是较大的集。还有柏乡、市美、大沟等许多小集。有时,没有集,也到一些村里去。我们夫妻两个,开着三轮车,拉着设备,就去了。
我:打铁,也是一项传统技艺。有学徒的吗?
刘:没有学徒的。我的两个孩子,一男一女,他们搞电脑技术。他们不愿意学这个。我们两口子再不干了,周边就没有人干了。(我从他的表情看,刘思全略有失落。)

刘思全打制的部分铁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