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安茂钦,男,青岛青岛西海岸新区第六人民医院中医师,中医科主任,非物质文化遗产“安氏脉学”青岛西海岸新区代表性传承人。

安茂钦
〔采访时间〕2024年12月15日
〔采访地点〕青岛西海岸新区第六人民医院安茂钦中医诊室
我(采访者,下同):(来到诊室,侧面墙上装裱的一幅书法吸引了我的视线,上面是几个飘逸的大字“医者仁心”。)这是谁题写的?
安(安茂钦,下同):第六人民医院坐落在六汪镇,这幅字是我请六汪文联主席、书法家张存民先生题写的。“医者仁心”是我的座右铭,也是我的自勉,它时时告诫我,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至高的医德。
我:不谈书法了,您简单地介绍一下自己好吗?
安:好的。我叫安茂钦,生于1979年4月,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执业中医师,现任医院中医科主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安氏脉学”青岛西海岸新区代表性传承人。
我:刚才您提到了“安氏脉学”这个非遗项目,请您介绍一下这个项目吧。
安:这个项目,2023年5月我们就开始申报了。同年11月,青岛西海岸新区公布了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安氏脉学”作为传统医药类项目名列其中。我被认定为“安氏脉学”的代表性传承人。这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医药界引起积极反响。
我:这个项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安:传统脉诊源远流长,远古时期,人们就通过触摸体表脉动来感知身体状况。《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就已经擅长脉诊来判断病情。“安氏脉学”在深入研究传统脉学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祖传实践经验,分析脉源,判断病理变化,再根据临床表现,作出较为精准的临床诊断,将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广泛用于颈椎病、腰椎病、胃病、糖尿病、心肌供血不良、心绞痛、心脏扩大等病症的诊治。
诊断中,安氏脉诊讲究“虚、静、松、空”四字诀,在引导患者身心达到完全放松、安静的状态下,通过短短2-3分钟的诊脉,觉察脉动、脉波等蛛丝马迹的变化轨迹,断定患者的病症。它还将传统中医脉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在保留传统脉诊手法的基础上,融入针灸、推拿技术,丰富了中医脉学疗法的内涵。
安茂钦在诊脉
我:您是“安氏脉学”的创立者,现在是“安氏脉学”诊疗团队的负责人,您为什么对脉诊情有独钟呢?
安:这就要从我的传承谱系说起了。独具特色的安氏脉诊传承到现在,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安氏脉诊的早期创始人叫安曰荣,是我的爷爷,他生于1913年,少年时随父传习诊脉,行医乡里,号脉诊病,参照《脉经》《黄帝内经》等经典医学著作,整理出多部关于脉诊的手抄本,初步创立了安氏脉诊。到了我这一辈,是第三代传承人了。因受家庭环境的熏陶,我从小就对中医有着执着的兴趣,逐步掌握了安氏脉诊的真谛。从1999年至今,我在区第六人民医院接诊患者上万人次,医治疑难病症近百例。
我:您最擅长的是使用脉诊的方法诊治哪些疾病呢?
安:许多疾病都可以利用脉诊去诊断治疗。除一些情志病以外,主要治疗头痛、感冒、咳嗽、哮喘、眩晕、失眠、肝胆病、胃病、腹痛、泄泻、痢疾、便秘、急慢性前列腺炎、⽼年病、⾼⾎压、糖尿病等。此外,通过⼩针⼑和⼿法治疗颈椎病、肩周炎、⽹球肘、腰腿疼等各类疼痛疾病,有时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疗效。
我:除了家传外,您拜过老师吗?
安: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求索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先后拜刘景源、顾植山、寿小云、许跃远等中医大家为师,将学到的脉诊精华融于安氏脉诊中。这些大师的中医理论与实践,使我对传承中遇到一些的问题豁然开朗,把安氏脉诊的传承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我:您的科研成果和荣誉有哪些呢?
安:近年来,我陆续发表了《系统辨证脉学之脉诊技术训练研究》《中医五行音乐对治疗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中的效果研究》等论文,参编了《朱汉章针刀医学传承与发扬》《乌梅丸临床应用研究》《妇科经方薪传》等著作。“带有中药包的塑形枕”“基于低频可闻声波的中医脉诊仪”,获2022实用新型专利。在医务工作中,我先后荣获“优秀基层医生”“卫生健康工作先进个人”“社会服务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我:您的行医格言是什么?
安:医者仁心!“未能尽愈诸病,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精究方术,善始善成。”
安茂钦在传授脉诊技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