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何国胜,中国纪实文学研究协会会员,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浦东作家协会会员。《浦东诗廊》诗刊副主编。退休前企业报的编辑。作品发表在《文学报》《劳动报》《湖北杂文》报、《大河诗歌》诗刊、《黄埔报》《虹口报》《东方城乡报》《每周广播电视报》等。作品还收入作家孙顒创作评论研究集《从“雪庐”到“漂移者”》一书中,收入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书香记忆》,收入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浦东优秀作家散文选》等书籍。全国以及省市级征文获奖数十。
心灵史诗与艺术丰碑
何国胜
王荣根的《冲出北大荒》恰似一扇通往特定历史时空的文学重门,它以鲜活而深邃的笔触,全景式地勾勒出知青们于北大荒的生命轨迹与精神图谱,散发着动人心弦的艺术光辉,其间的经典语句恰似繁星,璀璨而精准地点亮了那个时代的精神苍穹。
这部作品的叙事艺术令人拍案叫绝。整体节奏犹如灵动的乐章,张弛之间尽显精妙。开篇铺陈知青初临北大荒,笔触舒缓细腻,仿若电影中的长镜头,将那无垠荒原的苍茫、呼啸狂风的凛冽、泥沼横陈的险象逐一展现,令读者如临其境,深切感知知青们内心的惶然与忐忑。而转入劳作与抢险的情节,则如急管繁弦骤响,节奏陡然加快。诸如抗洪抢险的场景,“知青们如汹涌的潮水扑向堤坝,沙袋在他们手中似流星赶月般飞递,呼喊声与涛声相互激荡,人人都在与死神抢夺时间,与洪魔展开殊死较量”,强烈的紧迫感扑面而来,使读者心弦紧扣,仿若置身于那场惊心动魄的生死之战。
于人物塑造层面,情感的脉络编织得细密入微,主角们的心灵世界跃然纸上。以核心人物王天龙为例,其外表刚毅如岩,总是在劳动与挑战的前沿奋勇当先。然而,在那坚毅的外表之下,却潜藏着对未来的怅惘与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当他在幽夜独对北大荒的浩瀚星空,“凝视着那遥不可及且透着疏离的星斗,王天龙的思绪飘回了繁华如梦的上海,耳畔似响起弄堂里的欢声笑语,眼前浮现出父母那和蔼慈祥的面容。可一回首,面对这片已被汗水浸湿的土地,又陡然涌起一股壮志豪情,定要将它驯服、雕琢成心中的理想模样”,这般内心的挣扎与坚守,使他的形象血肉丰满,真实可感。再看女知青周林霜,恰似春日柔风,以温婉与乐观在艰苦岁月中播撒温暖。但她亦会在独处时,为青春在荒原的悄然流逝而黯然垂泪。收到家书知悉故友在都市的绚烂生活之际,“周林霜悄然躲于僻隅,泪水潸然,洇湿了信纸,心底泛起对自身坚守的疑虑。然晨曦乍现,她又以微笑示人,重归繁重农事之中”,这一曲折的内心变化,勾勒出她坚韧且复杂的灵魂轮廓。
北大荒的自然环境,无疑是锻造知青们精神世界的熊熊熔炉。酷寒的长冬、艰辛的劳作、匮乏的物资,无一不是对他们意志的严苛试炼。在此磨砺之下,他们的内心由初始的抗拒、怨艾,渐次转化为接纳、热爱。恰如书中知青所言:“这片黝黑的土地,仿若一位严苛的导师,初时令我们苦不堪言,却终使我们领悟生命真意与生活本值。”正是在这般炼狱之火的淬炼中,知青们铸就了刚强、团结与奉献的精神铠甲,内心世界亦由此拓展升华,深邃而广袤无垠。
小说的情节编排匠心独运,巧妙映照人物内心的成长轨迹。从初涉北大荒的无所适从,到深度融入并成为建设中坚,每一步情节的演进都与人物内心的蜕变丝丝相扣。恰似首个丰收季来临,知青们瞩望那金黄麦浪翻涌,心中充盈着自豪与感恩,“往昔的汗水与泪水,此刻皆化作欢悦的琼浆,我们深知,已于此片土地觅得生命真义与存在价值”,这般情节与心灵的紧密交融,令人物塑造极具感染力与说服力,使读者仿若伴随知青们一同历经风雨,终见彩虹。
书中诸多经典语录,仿若洪钟大吕,振聋发聩,深刻诠释了北大荒精神的内核。“吾辈来此,非为安享,乃欲化荒原为沃野,使北大荒不复荒芜!”此语道出知青们的壮志豪情,彰显其勇于拓荒、矢志奉献的高尚情怀,他们舍却都市的安逸繁华,投身荒原建设,只为追逐心中的家国梦想。又如“于北大荒之地,无不可克之难,只要吾等众志成城,便无物可阻吾辈前行之路!”此句铿锵有力,力透纸背,尽显知青们困厄面前的团结协作与不屈脊梁,他们携手并肩,共克时艰,于北大荒的广袤天地间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冲出北大荒》以其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深度探入知青们于北大荒的心灵秘境,全景式展现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精神成长画卷,而其中的经典语句恰似神来之笔,为作品注入不朽的灵魂,使之成为一部震撼心灵、传颂千古的不朽华章与精神丰碑。
起笔于2024.9.30,终稿在2024.12.20
今音文学策划中心
荣誉顾问:关敏仪 然空 萧潇
秋秋 胡晶清 施国标
2024.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