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人按〕冬至,雪花飞舞,寒气袭人。在友人于洪卫引荐下,我来到六汪镇六汪村,拜访了村中长者赵长绪。赵老年近90岁高龄,步履稳健,思路有条不紊。虽然略有耳聋,但正常交流并没有问题。

赵长绪
〔采访时间〕2024年12月21日。
〔采访地点〕六汪村赵长绪家中。
我(采访人,下同):赵老,您好!您一生生活在六汪,经多见广,我想了解一些有关六汪的历史情况。
赵(赵长绪,下同):欢迎!
我:您可以写一下您的名字吗?
赵:可以。(他接过我递过去的笔,在本子上一笔一划地写上了“赵长绪”三个字。)
我:您是哪一年生人?
赵:我是1937年阴历10月15日出生的,今年88岁了(按出生年月计算,他指的是虚岁)。
我:您是六汪村生人吗?
赵:对,我是土生土长的六汪村人,从小在六汪村长大。
我:说一下您的经历好吗?
赵:我高小文化程度,在本村上的高小。下了学,就在村里干活。从1958年开始,在六汪村的完小干民办教师。当时,社会上掀起了扫除文盲高潮,学生也是以识字为主。在村里干了四、五年老师,大约是1964年就不干了,又下庄户了。基本上是一辈子务农。
我:您生长在六汪村,知道六汪是什么时候立村的吗?
赵:据说是姓樊的最早来立的村。俺村姓樊的最多,约占50%至60%,邻村前六汪、柳杭沟姓樊的也不少。什么时候来立的村,说不清楚。俺村赵姓有3个支,6个户,是少数。
我:咱们村名为什么叫“六汪”呢?
赵:都说当年立村的时候,这里有六个大湾,就是六个大水汪,就叫六汪村了。这些水湾现在一个也没有了。我10几岁的时候,还有三、四个,在村的不同位置。后来,这些大湾随着村庄自然环境的改变逐步消失了。
我印象最深的是村南场园附近的那个水湾,又大又深。为什么这个印象最深呢?我的一个小孩,当时在湾崖上玩耍,一不小心,脚没踩稳,就掉进湾里了,在水里乱扑腾、乱叫,多亏大人闻讯及时赶到,把他捞了上来,不然,可能就没命了。
最后消失的一个大湾,应该是在1971年,当年搞村庄规划,把湾填了,盖上了屋。现在看,那里是一片住宅了。

现在的六汪大集
我:您经历或听说过六汪历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吗?
赵:日本鬼子狂轰滥炸六汪集,我听家中老人说起过,并且,我们家直接受害。俺父亲就是在这次轰炸中被炸死的。当时,我还年幼,这个情况,是俺娘亲自对我说的。1939年阴历5月初5,是六汪大集,又是端午节,这天赶六汪大集的人煕煕攘攘。日本鬼子的飞机到了六汪集上空,投下炸弹,把六汪集炸的一片狼藉,血肉横飞。当年,俺娘才25岁。俺爹是一个皮匠,经常赶四集,做点小生意,那天,他正好在六汪集上,被炸的奄奄一息,气管被炸断了,抬回家水米不进,没几天就死了。俺娘是1984年才去世的,生前,在她的回忆中,这是最悲痛的。她对日本鬼子的侵略行径,恨的咬牙切齿。
我:我们应该不忘历史,珍爱和平。现在的六汪集,已今非昔比了。由于它悠久的历史和独一无二的文化底蕴,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了。您身在六汪,能说说六汪集的一些其它情况吗?
赵:六汪集现在位于六汪村西南,前六汪和六汪村之间,临河,面积大,基础设施也齐全,每逢大集,人山人海,集上,各类水产品和生产生活用品,应有尽有。还时常会有表演技艺的。
过去的六汪集,条件远不如现在完善,从集上经过的河,我记事时,就是一条自然形成的水沟,每到汛期,水流四溢,没法在河边摆摊。我小时候的六汪集,论环境条件远不如现在,但当年就闻名全国了,在牲口市,连内蒙古的人都来赶集。
就赶集的场合来说,我记得有过三次搬迁,可能是对集市环境进行治理吧。第一次,搬到了六汪村北,赶集时比较挤,一些摊位就向外扩散了,这种情况,大概有三、四年的时间,就又搬回原址了。第二次,是2012年的时候,搬到了东面临村柳杭沟,在与六汪村接壤的地带,其实,集市的大部分面积还是六汪村的。第三次,是2016年,原址整治提升完成了,集市又搬了回来,一直到现在。现在紧邻集市的河,是经过几次治理了的,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了。
我:您亲身参与的,有印象深刻的事情吗?
赵:现在的泰薛路从镇中心经过,是一条高档次的公路,是国道。在1967年以前,虽然叫“国防路”,但从路况来说,就是一条土路,并且在六汪公社驻地的走向也不太合理。1967年,上级组织修建这条路,可下了大本钱了,人力物力,全力以赴。我全部参加了这条公路六汪段的修建。开山、运料、垫沟,整平路基,全民参与,独轮车运料,肩挑人抬,到1968年,就基本修好了,尽管当年没有铺油,但已是一条较高标准的沙石路了。说到路,当年,全六汪公社境内,这条路是最好的了,其它的路,不是上沟就是下崖,男人拉女人推的。现在道路村村通,全是柏油路,或者水泥路,行路难一去不复返了。
我:谢谢您老人家,祝您健康长寿!
赵:不客气,有什么事再过来问。
〔告别时,赵老与老伴(陈枚三,六汪镇丰台村人,84岁)起身,把我送到大门外。我再三向他们挥手致意!〕

六汪村“北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