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访人按〕认识杨忠娟,还是半年前,在一次“非遗”进校园的活动中,当时,她到校为学生传授剪纸技艺,在师生中引起较大反响。她的作品,有种与众不同的特色,我一直想探究她剪纸的奥秘,却总也没有机会。2024年12月23日下午,我终于如约来到她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宝山镇林子村的工作室,与她对坐饮茶畅谈技艺与人生。她的聪慧与豁达让我印象深刻。
〔人物介绍〕杨忠娟,女,青岛西海岸新区宝山镇林子村人,务农,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技艺青岛西海岸新区代表性传承人。

杨忠娟(左)在活动现场展示作品
〔采访时间〕2024年12月23日下午
〔采访地点〕宝山镇林子村
我(采访人,下同):先问一个题外的话题。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您以吃苦能干闻名“非遗”圈,除了传承剪纸技艺外,您还有大量的农活。您主要是经营什么?
她(杨宝娟,下同):庄户地里的活千头万绪。光说蓝莓园吧,我种了六亩蓝莓,露天种植的,从年头忙到年尾,剪枝、疏花、打叉、锄草、浇灌、采摘,哪个环节也要精心伺候。我种的是优良品种,个大,香甜,每年的六月份就进入采摘期了。到时,欢迎大家来品尝!

摄于杨忠娟蓝莓园(2024年6月摄)
我:好。下面我们交流剪纸吧。请您先做一个自我介绍好吗?
杨:我叫杨忠娟,1982年12月出生,是青岛西海岸新区宝山镇林子村村民。我出生在铁山街道的杨家山里大下庄村,结婚来到林子村的。
我:您是什么时候被认定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
杨:我是2023年3月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胶州剪纸(原黄岛)”项目青岛西海岸新区代表性传承人的。当时,区里还发了一个证书。

璀璨新区
我:据熟悉您的人说,您的作品多次获大奖。主要有哪些呢?
杨:近年来,我积极参加青岛市和区里组织的“非遗”活动,获奖不少,谈不上大奖。例如,2018年,我的剪纸作品《年画卷》,在新区剪纸邀请大赛中获铜奖,并被青岛理工大学收藏;作品《家家丰收》和《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被青岛西海岸新区红色党建文化公益展馆收藏。同年还应邀参加了琅琊祭海、海云庵糖球会、中铁博览城、海青茶博会等大型“非遗”剪纸现场展演。2019年,作品《载歌载舞庆华诞》在青岛红岛剪纸赛中获三等奖,并被红岛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收藏;作品《我和我的祖国》在北京当代翰墨文化艺术大赛获一等奖;同年,受青岛西海岸新区电视台邀请,参加“与读者同心·与新区同行”,活动,现场展演并创作主题作品,被电视台收藏。2020年,作品《实敢当》在“剪纸助力,精准脱贫”全面打赢脱贫攻坚第二届全国大型微展获入册收藏奖;同年应邀参加新区文旅局举办的抗击新冠疫情剪纸作品微展,创作的15幅剪纸作品受到高度评价。2021年,作品《乡村振兴,文化先行》获全国第二届“中华金陵杯”诗书画印艺术作品大赛金奖。

杨忠娟给现场调研的省文联领导讲解作品技艺
我:剪纸是一项大众化的技艺,社会上会剪纸的人不少,您的作品有什么特色呢?
杨:“宝山剪纸”在青岛地区都是一绝。我先跟您说一下宝山剪纸的特色吧,概括起来,有24个字,就是“自画自剪,构图饱满,贴近生活,效果立现,质朴生动,色彩璀璨”,其中的每4个字都有丰富的内涵,这是宝山老一辈剪纸人在长期的剪纸生涯中形成的风格。青岛地区剪纸山东省级“非遗”传承人并不多,我们宝山的王明香老师就其中的一位。她德艺双馨,是我们年轻一代的楷模。具体到我个人,最突出的就是我的作品紧密联系火热的实际生活,艺术地再现生活,让人们从我的作品中体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在艺术处理上,我从来都是自己画稿,不去机械地照搬他人的东西。生活是我创作素材的唯一源泉。总之,我的剪纸作品,深深地打上了宝山剪纸的烙印,这是受创作环境影响,在潜移默化中熏陶逐步形成的。

宝山地秧歌
我:我还要打破砂锅纹(问)到底,读者最关心的还是技艺,您说的再具体些、详细些,您的剪纸与他人的到底有什么不同?
杨:再往细里说,一是我专攻某一专题。大众化的题材我也搞,但主要是民俗和传统的主题。我查阅了大量的民俗及当地传统的资料,对本地风土人情有了比较全面的把握。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就更有了底气。具体到作品上,比如梅兰竹菊、福禄寿喜这类的比较多。二是剪刻结合运用的比较到位。大家知道,剪的优势是处理灵活;刻的优势呢,就是更能反映细节的东西,体现的细致,如马鬃、头发丝、花瓣等。二者恰到好处地结合,使整幅作品的优势更能突现出来,有时能达到意料之外的效果。当然,在运用过程中,应避免刻的缺陷,主要是处理不当的话看起来比较呆板。三是我的肖像剪纸大家比较关注。我在肖像剪纸上下的功夫比较多,也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给我一张照片,我先在电脑上进行处理,然后通过描绘,勾勒出十分逼真的人物轮廓,不仅要形似,而且要神似,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再进行剪纸创作。四是我的命题剪纸受到青睐。什么是命题剪纸?就是你出一个题目,提出要求,我根据你的构想去进行设计,不管是人物还是景物,都能通过若干元素的综合运用,达到命题的人预期或超预期的满意效果。

布艺足球剪纸
我:刚才您提到王明香,她在山东省的剪纸圈里也是很有名望的。您在学习剪纸技艺过程中拜过老师吗?
杨:我的剪纸,从家庭启蒙开始。我的爷爷是个纺织匠,到现在,我们家还保存着纺织车这个老物件。我爷爷除了精通纺织外,剪纸技艺也很高超。我姑姑不知是不是受了我爷爷的影响,她也会剪纸,一有空闲就拿起剪刀,随时随地就剪开了。小时候,就是这些花花绿绿的纸片给我埋下了剪纸的种子。但这时候,也仅仅是玩玩而已,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剪纸艺术。到了2005年,宝山镇文化站举办剪纸艺术培训班,在课堂上,我听了王明香老师的课,不仅提高了认识,过去模糊的一些剪纸技法也逐步清晰起来,这使我坚定了对这门艺术的信心。因此,我真正的老师是王明香,是她把我领进了剪纸艺术的殿堂。她那个时候还是青岛市级的非遗传承人,现在已经晋升到省级了。当时,从构图到剪裁的各个环节,王明香老师都是以十分的耐心一点一滴地向我传授,这是我受益终生的,现在我的一些技法,看起来是我独创的,实际上,它蕴含了王老师艺术的精髓,这是最基础的。

山东手造
我:非遗技艺,有个传承的问题,您做了哪些工作呢?
杨:我生活在农村,又种了一些地,苦和累是必然的,但剪艺让我体悟到了人生的多姿与充实。拿起剪刀,全神贯注,疲惫就抛到九霄云外了!我全力支持传承“非遗”技艺,区里和镇上举办的“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非遗大集”等活动,我都挤时间去展演或讲课,努力把我的剪纸技艺传给更多有兴趣的人,传给更多热爱这一艺术的群体。此外,我三个孩子,大的19岁了,正上大学,最小的10岁了。受我的影响,他们都会剪纸,并且有的作品还参加比赛了。

剪纸进社区(立者为杨忠娟)
(注:文中插图剪纸均为杨忠娟创作的作品。)
(作者日月星辰,即采访人,男,退休干部。曾参与编纂《诸城县教育志》,主持编纂《诸城市水利志》。著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实《传承之路》、史料性著作《六汪村庄》,参与编纂《六汪人物》。现任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六汪镇志》编辑、六汪乡村记忆丛书副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