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丁东先生的“一字之交”
我和丁东先生同在一个偶然机会组成的新三届群里,他常发文,我常拜读。今天阴差阳错,竟与他有了“一字之交”,个中看出他的文品和为人,让我体验到了文章大家的格局。
事情是这样的:丁东先生发了篇评友人文章的短文,其中有句“一言以蔽之”误成了“一言以敝之”。本来丁东先生是借这句成语对朋友文章作正面概括的客气话(“蔽”是概括的意思),但“敝”字的文义却适得其反了——这明显是丁东先生快文快发中一个小小失误,阅读者知道这是笔误,多会自动校正,不值得刻意指正。但偏偏遇上我这个每每因发文太急而屡现错别字的人物,文发出后数天,读者已成千上万了,有时对自己文章再回头审视一下,蓦然间会发现字里行间仍混迹着错别字,这时真恨自己为什么事前不使用编辑软件校对工具——即使不用这种软件,只要用心读一读,也许也能发现——但这个坏习惯就是改不了,以致文章发出后,总感到在众目睽睽下露了短,似乎人格缺了一块,有点塌台感,尴尬得无地自容……同时我也生出感慨,文章发出的第一时间首先是要好的朋友先读到,他们有的文字功底比我扎实,应该第一时间就已发现这种瑕疵,但很多人居然只点赞不提醒——我想这也许他们有不便言明的顾忌吧,总之,人心和人性在这一问题上很微妙。久而久之,怕自己的文章出现错别字成了我的心症,再久而久之,看到别人的文章有错别字也如鲠在喉,越是对敬仰的作者,越是惋惜这种硬伤。出于这种习惯,我发现丁东先生文中的这一小小瑕疵后,心戚戚起来,因为他是我敬慕的人,于是不敢在群里指出,忍不住第一时间主动加了他的微信。几分钟后,屏幕显示丁东先生接受了我的请求,我马上提醒他文中有错别字。丁东先生马上回复:“谢指正,过会改正”。“过会改正”说明当时丁东先生在忙,没过多少时间,文中的别字就改正了,他是很认真的,我如释重负,在文章后留言:“不愧为大家,闻瑕疵即改。” 旋即,留言入选。
以上的小小互动,我感受到丁东先生的虚怀和随和,他巨量人设的基座,原来就是平易和从善如流——文友间都能如此坦诚和坦荡,那该多好!
十几年前退休了,本人也班门弄斧玩了几年文,格局虽小仅自娱自乐,但玩文中错别字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因为我在基础教育期文字童子功薄弱(这也是部分新三届人的先天不足),玩文中错别字防不胜防,又往往不长记性,文章一气呵成就急急发出,屡屡犯错,事后又痛心疾首……但我也有了一个想法,发文第一时间肯定是近圈子的友人先读到,但能对我指正错别字或标点符号不规范的人少之又少,往往是文章在人群中转了一圈又一圈后,自己才发现文章中瑕疵。我想要是文友少些复杂的心理因素,第一时间能直率提醒,那该多好——这是一种难得的互相支持和保护,这样的文友才是真文友!
这次与丁东先生的互动,让我感到我的“文友间第一时间直率提醒,那该多好”的想法是行得通的,当然,需要提方有“胆量”,对方有雅量。我想,我和丁东先生是也!
顺便也向近几年曾向我婉转提醒过文中错别字误用标点符号的文友致谢!
丁东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