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田灯会”的起源与发展
文/葛再新
“营田灯会”这一传统民俗活动的形成与南宋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地方特色紧密相关,具有深厚的历史变革与地域民俗文化底蕴。
一、历史背景
历史追溯于南宋时期:“营田灯会”起源于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古镇营田(今岳阳市屈原管理区境内)地处湘江、汨罗江、洞庭湖三水交汇处,当地居民以打渔为生,形成了独特的渔灯文化。
岳飞屯兵
相传,营田因南宋时期(1135年)岳飞曾岳家军驻守洞庭湖畔在此安营屯兵造田而得名。岳飞的军队在湖岸张灯,夜晚持灯巡逻。这一行为不仅增强了军队的夜间巡逻效率,还无意中为当地的居民带来了一种新的节日庆祝方式,这一习俗后来逐渐演变成为“营田灯会”的雏形。
二、民俗形成
屯田士兵点灯:受到岳飞屯兵点灯习俗的影响,屯田士兵每年春节期间都会点亮鱼灯走街游巷,这一行为逐渐在当地流传开来。
渔民效仿
渔民们看到屯田士兵点灯走街游巷的习俗后,纷纷效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鱼灯文化。他们晚归时,鱼灯照映水面如夜空繁星,这一景象也成为了古潇湘八景中的“渔舟唱晚”和“洞庭秋月”。
民俗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屯田士兵和渔民的点灯习俗逐渐融合,鱼灯的制作精美,造型各异,有鲤鱼灯、胖头鱼灯等,它们在水中游动时宛如夜空中的繁星,后融合当地的玩龙舞狮、拱虾、踩高跷、玩出手、地故事、台故事、大头细柳、打腰鼓等娱乐项目,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营田灯会民俗。
三、现代发展
群众自发组织
如今,营田灯会已经成为岳阳市屈原管理区群众最期待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之一。
它通常由营田镇群众自发组织,社会参与、政府支持。
活动规模扩大
营田灯会的活动规模逐年扩大,从最初的鱼灯巡游到如今的玩龙舞狮、花灯彩船、台故事、地故事、彩车等多种表演形式,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居民和游客前来观看3.文化传承:营田灯会不仅是一项民俗活动,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是当地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综上所述,“营田灯会”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项备受关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品牌。在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参与下,“营田灯会”的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因此,每年的“营田灯会”都会吸引数以万计的居民和游客前来观看和参与,成为了当地一张亮丽的名片。同时,“营田灯会”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摄影/苏醒
责编/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