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样板戏
样板戏,指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左右,以电影拍摄放映或舞台表演的的形式演唱的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和《沙家浜》以及《奇袭白虎团》和《杜鹃山》等等红色题材为主题,具有创新与传承相结合,又有时代教育意义与艺术革新的前沿引领效果的戏剧。在样板戏的演出阵容中,地方剧种如秦腔,豫剧和越剧等也都以自己的演唱方式进行过演出,但这里主要说的是以京剧艺术的表演方式演唱的样板戏。
京剧,在当下全国各地的观(听)众来说,早都成了妇孺皆知,非常熟悉的戏剧。只要讲起京剧,有人会耳熟能详或出口成调。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对西北地区的普通百姓来说,他们只知道有秦腔,只知道有眉户。对京剧这个剧种,相对还是比较陌生甚至是完全不知道的。对于京剧和以京剧表演的样板戏真正走进西北人的生活,进入他们的视野,是七十年代初京剧样板戏的普及上映以后才有的事。从那以后,才使大山深处和陌乡僻壤的每一个角落的普通人,看到并熟悉了以京剧演唱的形式来表演的样板戏。
艺术,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艺术又服务于人民,服务与生活,服务于实践。一部部样板戏的上演,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刷新了人们的认知,提振了人们的精神。不得不说,样板戏的诞生,在一定时期,以它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穿透力,逼真的故事情节和宣教效果,起到了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繁荣文艺演出市场、净化和洗涤人们的心灵与思想、鼓舞人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斗志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样板戏功不可没。
样板戏的出现,一时间活跃了农村人的生活气氛,调动了他们欣赏与认知山区以外大世界新鲜事物和精彩故事的欲望,满足了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劳动而不认识一个字,无法阅读《林海雪原》和《杜鹃山》等书本故事的人,却在眼前的电影银幕上,不仅以悠闲的看戏看电影的方式知道了这些震撼人心的故事,而且亲眼看到了故事里的一个个英雄人物活灵活现地就在大家的面前,和大家一起重温峥嵘岁月里艰苦卓绝的斗争、或热火朝天的生产生活场面。使一个个观看样板戏的人,犹如身临其境地融入到了戏剧故事的情景之中,和银幕上的英雄人物融为一体,在共同经历那些血与火的苦难岁月、共同体验和平年代生产与创业的艰辛过程、了解英雄们走过的艰难历程和所付出的生命代价中,产生共鸣,达到共同分享英雄们经过浴血奋战和不懈努力所取得的革命胜利的成果与喜悦的艺术效果。所以说,样板戏,以极高的艺术创造力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寓教于乐,以乐及教,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而又十分难得的一种艺术享受。
样板戏出现的年代,虽说因为形势的需要带有很强的时代色彩,但就它的艺术特色和表演特点与主体思想来说,不像有些传统剧目那样的古板生造,与民脱节,高高在上和扭扭捏捏的卿卿我我。样板戏在艺术表现设计的规划安排上,剧情纯正,阳刚正气,贴近生活,合民胃口。传统戏大多歌颂反映的是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而样板戏则反映与歌颂的是革命英雄和人民大众,这是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艺术观。这正是深受人民群众欢迎与喜爱的根源。说白了,它就是如今社会上一个被广泛提及的词汇“正能量”的真正体现。所以说,它的艺术内核和艺术表现,不是空洞虚无的。
比如,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一场戏的一开始,揉和了京胡与萨克斯西方乐器元素的雄浑刚毅,大气磅礴的音乐骤然响起后,瞬间把人们带进了莽莽林海与皑皑雪原之中,紧接着,孤胆英雄杨子荣手挥马鞭,以一声气吞山河的“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的唱腔震撼亮相,更使观众们精神振奋,热血沸腾。整个气场以排山倒海,催人奋进和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定的革命意志,把人们的情绪调动到了极致。还有《红灯记.赴宴斗鸠山》的一场戏中,地下工作者李玉和面对鸠山软硬兼施的威逼利诱,以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和英雄本色,痛斥叛徒,蔑视敌酋,一声气贯长虹丧敌胆的“日本军阀财狼种”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虚伪凶残的真面目;而面对穷凶极恶,对他施以酷刑的鸠山,他随之以“真金哪怕烈火炼,要我低头难上难”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比钢铁还要硬的意志予以坚决回击。这种无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曾弯曲的脊梁。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而英勇献身的真实写照;唱响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伟大壮举,就是通过样板戏的形式,弘扬正义,鞭挞邪恶。提醒人民,崇敬英雄,珍爱和平,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这就是现代样板戏以革命斗争史为教材,以赓续光荣传统,歌颂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为立足点,弘扬和宣讲红色历史的一大创举。
样板戏能够走进普通大众的生活并为他们所喜爱,除过这些昂扬向上,阳刚正气的故事题材而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它的艺术表现手法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普通人群看得懂,能理解,有共鸣,迎合了大众的心理期盼和认受能力。
冬季的农村相对消闲,就是有农活也不会多么紧张。所以,大部分的时间就是早早地吃过晚饭后,打听哪里在演电影或样板戏,然后吆罗上一帮人南里北里翻山越岭地颠着腿去看。西北地区冬季夜晚的气温异常寒冷,有时会达到零下十八九度到二十几度,但人们在高涨的情绪和迫切欲望调动下的心情是炽热的,跑十几里路不畏寒冷的去看戏,天天如此。不管是以电影的形式放映的,还是县上的秦剧团或公社文艺宣传队舞台表演的样板戏,从不缺场。一部戏都看了好几遍,依旧乐此不疲,越看越上瘾,越看越有味。
有一年的冬天,我们跑十几里路去新窑矿区看现代样板戏电影《杜鹃山》,去的时候天上还隐隐约约露着星光,虽然天气很冷,但脚下的路是干的。可电影开映不到一半,却下起了大雪。那时候放电影,都是在露天挂上银幕放映。为了把这场电影看完,有人找来一把油布伞撑在放映机上,挡住飘落的雪花以便继续放映。尽管一个劲洒落的雪片遮挡了镜头的光束,影响了放映的效果,雪花落在人们的头上和身上白茫茫一片。但这丝毫不影响人们观看这部戏剧的热情和劲头,观众们静静地站在雪地里,聚精会神地认真观看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的画面,生怕错过剧情的每一个细节而使自己心生缺憾。那专注的神情,全然不顾夜空中白花花的雪片落满了头顶和肩膀,似乎已经完全融入到剧情当中。直到银幕上打出了“剧终”的字样,才意犹未尽地拍打身上的雪片,熙熙攘攘踏雪而归。在回家的路上,大家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吱嘎吱嘎”作响的积雪,兴致勃勃地议论和回味着戏剧里面的精彩画面,争持着雷刚应不应该冒冒失失下山去救杜妈妈的行动,称赞柯湘临危不惧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就这样十几里寒冷的雪夜路,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中,轻轻松松地不觉不易就回到了家。
样板戏的推广和兴盛,影响了几代人的情趣,也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活跃和丰富了农村人的文化生活。在后来收音机,录音机和影碟机直至电视机的逐步兴起之后,西北地区的农村人,除了随时收听收看秦腔等地方戏剧之外,又有了观看和收听现代京剧、豫剧和越剧以及黄梅戏等样板戏的广泛爱好和选择。他们不再冒着黑天半夜跑东跑西赶着场子去看戏,而是在家里或斜躺在热炕上,或靠在沙发上,四平八稳地翘着二郎腿,叼着纸烟卷喝着罐罐茶,优哉游哉地听或看电视里的样板戏节目,一家人意趣盎然,其乐融融。所以说,样板戏的出现,从多个层次,以多种形式充实了人们的精神,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生活,成为这个地方的人们须臾不可缺离的精神食粮。
如果曾经经历过那时观看样板戏的情景,就知道这样的描述并非妄言虚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