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之二
作者 方强方强个人简介
1910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平江长寿街。1926年加入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平江青年义勇队指导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工农革命军,历任工农红军连、营(中央警卫营)、团(军委模范干部团)、师政治委员,参加过艰苦卓绝的长征和气壮山河的西路军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旅政治部主任、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长、兵团副政委。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合江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四十四军军长。
建国后,历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中南海军及南海舰队司令员兼政委、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国务院第六机械工业部部长、中央专门委会委员、国防工办主任。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勋章。
是党的七大、十大正式代表,参加党的第十二次、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特邀代表。
2012年2月8日方强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题记:
在新元伊始的日子,我们迎来了祖父114周年诞辰纪念。为表达对先辈的深切缅怀,特此转发祖父所著的《红军战士话当年》中章节—长征路上,以此传承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铭记历史,激励后人,继续前行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
平江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长 易林辉;平江县离退休干部工委副书记 洪旗,赋诗表达对方强老将军114周年诞辰的深切纪念:
方正如鉴历史长河远,
遵义会议曙光初现
红军抢渡湘江后,原计划前往湘鄂西与贺龙、任弼时领导的二、六军团会合。然而,前方出现了十倍于我军的敌军,使我军陷入前后夹击的险境。在这危急时刻,部队突然改变计划,放弃西进,转而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挺进,旨在摆脱敌人的重兵追堵,争取战略主动。
行军途中,我悄悄地向政治保卫营营长吴烈询问:“这是谁的决策?”吴烈对我情况有所了解,一路上对我表现出同情和关怀。听我这么一问,他贴近我的耳朵悄声说:“是一位具有战略眼光的高级指挥官。”
“是毛泽东吗?”我忍不住脱口而出。
“你真是敏锐,不愧是政委。”他眼神中流露出赞赏。
“真的?”我心中一阵激动,感觉红军的希望又重新燃起。
12月14日,红军占领了贵州黎平县城。18日,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充分肯定了毛泽东提出的战略转向主张。部队经过整编后继续前进,于1935年1月4日渡过乌江天险,6日攻占遵义。在这里,中央政治局召开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集中力量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改组了党和军队的领导机构,解除了博古的职务和李德的军事指挥权,选举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常委,并参与书记处的领导工作。不久,又成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作为最高军事统帅部,负责指挥全军行动。全党上下一致信任毛泽东,将关系党和军队生死存亡的军事指挥大权交给了他,从而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一个晴朗的下午,国家保卫局局长邓发将我和谢翰文等被关押的同志召集在一起,庄重地为我们宣读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围剿'的总结决议》——遵义会议决议。
《决议》再次确认了毛泽东等指挥红军在多次反“围剿”战斗中取得胜利的战略战术基本原则,明确指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以及退出苏区后遭受的严重损失,主要原因是博古和李德在军事指挥上违背了这些原则。这有力地批判和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
我双手捧着这份珍贵的文献,激动得热泪盈眶。我想起了在南方战线会昌城外、筠门岭战斗后毛泽东的电话指示,那时仿佛看到了天边的一线曙光,而现在,东方已经真正破晓。遵义会议挽救了我们的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也解放了我们许多同志。
在我们读到遵义会议决议的第二天,被关在国家保卫局的同志们都被释放了,并陆续分配了工作。我被分配到中央军委红军干部团工作。一些被错误地开除党籍的同志,经过审查,也恢复了党籍。我将遵义会议决议文献珍重地装入皮包,满怀信心和力量,继续跟随党中央和毛泽东长征。 长征中的红军干部团
我被分配到干部团后,先是担任政治营的政治教员,不久便被任命为干部团的党总支书记。
红军干部团的前身,是1931年秋至1932年秋在中央根据地瑞金创办的中国工农红军军事政治学校。中央军委先任命叶剑英主持工作,后由刘伯承担任校长兼政治委员。红军学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干部,对红军的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1934年秋,长征出发前夕,为适应形势变化,中央军委决定:将赫西斯大学(前身是红军上级干部队,后改为红军大学)、彭杨步兵学校、公略步兵学校、特科学校合编为红军干部团。合编后的序列是:原红军大学改编为上级干部队,培养营团军政干部,简称上干队;原彭杨、公略两所步兵学校改编为三个学员步兵营,一、二营培养连排军事干部,三营培养连政治委员;原特科学校改编为特科营,培养炮兵、工程兵和轻重机枪连营干部。这是一个完整的培养各级军政干部的体系。
红军干部团的干部配置如下:团长陈赓,团政治委员宋任穷,参谋长周士第,上干队长肖劲光,政治委员先后由余泽鸿、莫文骅担任;一营长李荣,政治委员丁秋生,二营长黄彦斌,政治委员苏启胜,三营长林芳英,政治委员罗贵波;四营(特科营)长韦国清,政治委员黄金山。
各营、连都配备有军事、政治、文化教员三、四人。团政治处主任莫文骅,团总支书记是我,特派员前为周兴、后为龙有林(龙潜);供给处长钟熹,卫生队长蒋耀德,总务处政治协理员危拱之(女),她是从苏联学习回国,由上海来到苏区的。这些干部都是红军中政治、军事素质比较好的同志,具有不同程度的战斗经验。
全团教学员工1000多人,学员都是从红军部队中选调上来的优秀连排营团军政干部。主要战斗力是四个营和上干队。每人配备步枪一支,子弹十余排,刺刀一把,手榴弹四个;每人一个背包,一个干粮袋,身穿佩带红领章的灰色军服,头戴红五星军帽和缴获国民党军队的钢盔,小腿打裹腿,脚穿用破布编织的草鞋。行进时队形严整,步伐整齐,精神焕发,士气高昂。
干部团的主要任务是,在行军作战过程中为部队培养、训练、储备和输送干部,同时,还有一个重要而光荣的任务,就是担负警卫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机关,保卫中央领导同志的安全。
因此,在长征中它的战斗序列为中央第一纵队的第四梯队,由纵队司令员叶剑英指挥。先后参加过土城之战、第二次攻占遵义、两次抢架乌江浮桥,以及强渡金沙江、攻占通安州、警戒安顺场等多次艰巨的战斗任务,完成了保卫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机关、中央领导同志安全的光荣任务;并且在频繁紧张的行军作战的间隙,不断对干部进行政治形势和任务等思想教育及各项军事技术和战术教育。因此,全团的军事政治素质和战斗力,不断的得到提高和加强,是一支很有战斗力的红军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