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之三
作者 方强方强个人简介
1910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平江长寿街。1926年加入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平江青年义勇队指导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工农革命军,历任工农红军连、营(中央警卫营)、团(军委模范干部团)、师政治委员,参加过艰苦卓绝的长征和气壮山河的西路军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旅政治部主任、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长、兵团副政委。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合江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四十四军军长。
建国后,历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中南海军及南海舰队司令员兼政委、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国务院第六机械工业部部长、中央专门委会委员、国防工办主任。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勋章。
是党的七大、十大正式代表,参加党的第十二次、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特邀代表。
2012年2月8日方强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题记:
在新元伊始的日子,我们迎来了祖父114周年诞辰纪念。为表达对先辈的深切缅怀,特此转发祖父所著的《红军战士话当年》中章节—长征路上,以此传承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铭记历史,激励后人,继续前行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
平江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长 易林辉;平江县离退休干部工委副书记 洪旗,赋诗表达对方强老将军114周年诞辰的深切纪念:
方正如鉴历史长河远,
飞兵智渡金沙江
1935年4月中旬,红军凭借高度的机动性,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南渡乌江后,佯攻贵阳,直逼昆明,以此迷惑和调动敌军撤离金沙江防线,为我军顺利渡过金沙江创造了条件。尽管蒋介石亲临贵阳指挥,调集数省国民党军队进行防守,但仍然无法摆脱被我军调动的命运。
4月26日,红军进入云南,逼近昆明,城内守军薄弱,陷入混乱。蒋介石急忙调动70个团的兵力向我军扑来,而金沙江两岸的敌军却显得异常空虚。
中央军委于4月29日果断下达强渡金沙江的命令,红军迅速兵分三路,转向西北,直指金沙江。红一军团为左路,抢占龙街渡;红三军团为右路,抢占洪门渡;中央军委纵队为中路,抢占皎平渡,红五军团则负责殿后掩护。
5月2日,中央军委命令指定:红军总司令部总参谋长刘伯承为先遣司令,率干部团"于4日上午到皎平渡架桥";三军团十三团"亦限4日上午赶到洪门渡架桥";一军团先头团"4日午前到达龙街"。各路军伪装成敌军,抢占渡河点两岸,控制全部渡口。
皎平渡(又名太平渡、绞车渡)位于云贵两省交界处,是金沙江的重要战略渡口。我们干部团作为中央纵队的主要战斗力量,全团指战员深刻认识到此次行动的重要性,这是关系到红军北上抗日的重大战略行动。因此,干部团领导决定以第三营及工兵连和电台组成先遣营,另两个步兵营、上干队和特科营作为后梯队。
先遣司令刘伯承总参谋长和团政委宋任穷率领先遣营行动,任务是抢占渡口,消灭江岸敌人,搜集船只,组织架桥,为主力部队渡江创造条件。陈赓团长率后梯队执行渡江后的任务,即抢占江北40里外的通安州,消灭四川、西昌、会理方向的援敌,掩护中央纵队和红五军团顺利渡江。
出发前,全团集合,陈赓团长、宋任穷政委进行政治动员。党总支在队前召集各营连支部书记会议,要求各支部发挥核心堡垒作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急行军中,党员不仅要走在前头,还要帮助走不动的同志,鼓励他们奋勇前进。团政治处还派青年干事张正光带领数名宣传员随先遣营行动,在急行军中进行宣传鼓动工作,在抢占渡口和搜集船只中开展政治工作。
先遣营作为前卫,后梯队为本队,同时出发。为了争取时间,出敌不意,先遣营去掉军帽和红军标志,伪装成国民党部队,进行强行军。沿途遇到敌军,一律应付,不予理会。
5月2日黄昏时分,先遣营抵达距渡口40里的沙志树,短暂休息后准备抢占渡口的战斗。刘伯承总参谋长不顾疲劳,立即调查了解渡口情况。得知北岸无国民党正规部队,只有一个收税的厘金局和四十人的保安部队。同时,南岸有两只木船。刘司令员立即命令先遣连整装急进,不惜代价抢占船只,强行渡江,控制渡口。
不久,先头便衣侦察员俘获一名骑马的敌人通讯兵,其携带的信件内容是:为防止红军渡江,将渡口南岸的船只全部开到北岸,如来不及,就全部烧掉。先遣连将俘获的敌兵和信件送交刘司令员,继续向皎平渡急进。
当夜12时,先遣连成功抢占渡口,刘伯承司令员和宋任穷政委带领先遣营本队赶到,全营立即控制两只渡船。此时,中央军委电告:一、三军已到达目的地,但龙街渡与洪门渡均无渡船,且水流湍急,无法架桥,主力红军只能从皎平渡一个渡口渡江。
陈赓团长率领的干部团后梯队也及时赶到。先遣连在副营长霍海源指挥下,分乘两只木船,利用夜色,迅速渡到北岸。尖兵排一上岸就俘获一名税收人员,智取厘金局,俘获数十名守敌,缴获税款5000多元,控制了南北两岸的渡口。 随后,红军在江边茂密的林丛中发现五只隐藏的木船,这使得我们总共拥有七只渡船,为全军在此渡江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金沙江水波涛汹涌,两岸峭壁耸立,江面狭窄而水流湍急,仿佛是大自然的屏障,为红军的渡江行动增添了几分艰难。夜幕降临,江面上雾气缭绕,月光下,波光粼粼的江水与黑暗的江岸形成鲜明对比。在这样的环境下,红军的每一次划桨都显得格外小心翼翼。最终,红军成功地打破了敌军在金沙江北岸的整个防御体系,那些沿江构筑的碉堡、铁丝网和战壕,在红军的智勇之下,都变得失去了作用,仿佛只是一堆无用的废墟。
这一行动成功地打破了敌军在金沙江北岸的整个防御体系,使得敌人在沿江构筑的所有防御工事都变得无效,为我军顺利北上打开了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