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5日,作者鲁源在北京邀请93岁高龄的邓友梅先生为诗合集《生命的记忆》题写书名并合影留念
情牵平原的文学星辰
——记邓友梅先生
鲁源
在时光的浩渺烟海中,有些人如流星划过天际,短暂而耀眼;而有些人则似恒星,永恒而坚定地散发着光芒,邓友梅先生无疑是后者。每当我想起与邓老的三次会面,那些画面便如电影般在我脑海中缓缓放映,每一帧都饱含着深情与敬意,让我心潮起伏,难以平静。
2009 年初冬的那次拜访,仿佛是命运之神轻轻拉开了我与邓老深入交流的帷幕。那时,平原县作家协会刚刚诞生,就像一颗充满希望的种子,渴望着知识与智慧的浇灌。在领导的鼓励与支持下,我在北京文友王伟先生的陪伴下,带着对家乡文化的热望,敲响了邓老家的门。此前在京城的文学研讨会上,虽与邓老有过匆匆数面,但那仅仅是礼貌性的问候,犹如夜空中闪烁即过的微弱星光,未及深探其璀璨。而这一次,当门缓缓打开,邓老亲切的面容出现在眼前,一种温暖而亲切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是久别归家的游子见到了亲人。
2009年11月作者与邓友梅先生留念
在那间充满文化气息的屋子里,邓老精神矍铄地与我们交谈起来。他的话语,如同一股清泉,缓缓流淌出他年少时离开家乡平原,投身八路军宣传队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从一个青涩少年,在战火纷飞中摸爬滚打,历经无数艰难险阻,到逐渐成长为一位闻名遐迩的大作家,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在他口中却似轻描淡写的过往,但我分明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了岁月沉淀后的坚毅与深情。当我提及创办《大平原》文学季刊的构想时,邓老的眼中瞬间燃起了光芒,那光芒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熠熠生辉。他毫不犹豫地拿起笔,饱蘸墨汁,那苍劲有力的笔触在宣纸上游走,写下了“大平原”三个大字。那一刻,我看到了一位游子对家乡文化的拳拳眷恋之心,那深情厚谊如同陈酿的美酒,香气弥漫在房间的每一个角落,也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间。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邓老的一篇《我的家乡平原》在《人民日报》文学版头条刊登,宛如一颗石子投入我心湖,泛起层层涟漪。那篇文章,用细腻而真挚的笔触,勾勒出家乡平原的山水田园、风土人情。我仿佛看到了家乡那广袤无垠的田野,在微风中摇曳的麦浪;听到了村头老树下,人们的欢声笑语;闻到了农家烟囱里袅袅升起的炊烟的味道。那文字,不仅仅是对家乡的描绘,更是一种深情的呼唤,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
邓友梅先生为作者题写的《大平原》刊名
正是这篇散文,如同破晓时分的启明星,照亮了我在文学道路上迷茫探索的方向。在它的激励下,我拿起笔,书写着家乡的故事,我的散文《心中的大平原》也得以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县歌《大平原》也登上了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这一切的缘分,皆源于邓老那如诗如画的文字,他用文字为家乡编织了一件绚丽多彩的文化锦衣,让家乡在世人面前展现出独特而迷人的魅力。
2010年11月3日德州文学讲座的会议上,我再次与邓老相逢。那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79 岁高龄的邓老应德州市文联、德州学院等单位的邀请,前来分享他的文学人生。我和众多文学爱好者怀着崇敬的心情,聆听着邓老长达三个小时的讲座。
邓老的讲述,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缓缓展开在我们面前。从他年少时在日本的艰难求生,到回国后义无反顾地投身新四军抗日宣传队,那是一段热血沸腾的青春岁月;从最初因目不识丁在宣传队里只能扛器械、打呱哒板的懵懂少年,到解放后进识字班刻苦学习,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文学的执着热爱,一步步走上自学成才的道路;从 1946 年发表作品时的初露锋芒,到 1955 年在中央文学讲习所学习结业后的厚积薄发;从五十年代作为大陆最活跃的青年作家的意气风发,到 1957 年遭遇命运的重创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从 1962 年摘帽后在鞍山话剧团、鞍山市文联默默耕耘,到 1979 年迎来人生的转机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乃至后来担任中国作协理事、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
2010年邓友梅先生来德州讲学时留念
这一路走来,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坎坷,每一个脚印都浸透着汗水与心血。他的人生,就像是一部宏伟壮丽的史诗,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和人生的坚韧。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在文学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坚守初心,不惧风雨,砥砺前行,才能在黑暗之后迎来黎明的曙光,在风雨之后见到绚丽的彩虹。
会议间隙,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与邓老交流,并诚挚地邀请他回家乡平原走走看看。邓老的眼中闪过一丝渴望与遗憾,由于行程安排紧张,这个愿望最终未能实现,只能留下一张合影作为纪念。照片中的邓老,笑容和蔼可亲,眼神中却透露出一丝疲惫和对家乡深深的眷恋。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一位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无尽思念,虽然身不能至,但心早已飞越千山万水,回到了那片魂牵梦绕的平原大地。
如今,2024 年12月5日,当我第三次踏入邓老家门时,一种莫名的酸涩涌上心头。岁月如同一把无情的刻刀,在年已93岁邓老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他静静地躺在沙发上休息,曾经那矍铄的精气神已被岁月的沧桑所掩盖。当阿姨轻声告知邓老我来看望他时,邓老的眼中瞬间闪过一丝光亮,那光亮如同夜空中微弱的星光,努力地闪烁着。他挣扎着想要起身迎接,我赶忙上前搀扶,看着他那略显吃力的动作,我的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在与邓老的交谈中,我详细地向他汇报了家乡平原的发展变化情况。我告诉他,家乡的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宽敞明亮的道路四通八达;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图书馆、文化馆里常常座无虚席,人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邓老静静地听着,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那笑容如同春日暖阳,温暖而明亮。家乡,对于邓老来说,是他心中永恒的牵挂,是他灵魂深处永远无法割舍的情结。
当我说明此次拜访的来意,一是受朋友之托为一部长篇求邓老题字,二是为爱孙的诗集《生命的记忆》恳请邓老题写书名时,邓老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缓缓起身,尽管步履蹒跚,但眼神中却透露出坚定的神情。在我的陪伴下,邓老走进卫生间,稍作整理后,便坐在书桌旁,拿起笔,饱蘸墨汁,挥毫泼墨。
那一刻,整个房间仿佛被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气息所笼罩,邓老的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庄重而有力。我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他专注的神情,心中涌起一股感动。我仿佛看到了一位文学巨匠对文字的敬畏和对晚辈的关爱,那是一种跨越年龄、跨越时空的传承与期许。题字完成后,我们再次合影留念。这一次,邓老只能坐在椅子上,那曾经挺拔的身躯已被岁月压弯,但他的精神却依然如松柏般坚毅。照片中的邓老,眼神深邃而宁静,那是经历了岁月洗礼后的从容与淡定,也是对文学事业一生奉献的无悔与坦然。
78岁时的邓老依然是精神焕发
临别之际,我怀着不舍的心情再次邀请邓老找机会回家乡看看,然而邓老只是轻轻地挥了挥手,微笑着说:“身体不允许了。”那一刻,我的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心中明白这或许是我与邓老的最后一次见面了。一位93岁的老人,为文学事业奉献了一生,如今却因身体原因无法再踏上家乡的土地,这怎能不让人感到痛心和惋惜。但我也深知,邓老的精神早已深深扎根于家乡的每一寸土地,他用自己的文字为家乡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家乡人民的心中,成为平原人民的光荣和骄傲。
邓老,您宛如文学天空中的一面旗帜,在岁月的风雨中高高飘扬,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学爱好者在文学的海洋中奋勇前行。您对家乡的深情厚谊,如同那潺潺流淌的溪流,滋润着家乡的每一片心田;又如同那明亮的灯塔,照亮了家乡文化发展的道路。家乡的黄土地因您而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家乡的人民因您而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在这漫长的人生旅程中,您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书写了一段传奇的人生篇章,您的故事将在家乡的土地上代代相传,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
尊敬的邓老,愿您在岁月的余晖中,幸福快乐、健康长寿,您的文学之光将永远闪耀在我们心中,永不熄灭。
鲁源写于 2025 年 1 月 3 日夜

梁家卿(鲁源)个人简介
梁家卿,笔名鲁源,作家、画家、词作家, 山东平原人。多年来,甘与文字共舞,乐此不疲,笔耕不辍,把文字当做心灵的体操,视文字为自己的生命。创作方向主要是小品、歌曲歌词、微电影、散文、报告文学、小说及国画作品等,先后有大量作品见诸报端并在省级以上多次获奖。系首届鲁迅文学院公安作家班学员,2011年11月22日光荣参加了文联第九次、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全国公安文学艺术联合会、中国报告文学会、中国散文学会、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杂志和中国报告文学杂志特聘作家,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
文学艺术方面:著有报告文学龙门三部曲:《龙门作证》《龙门报告》《龙门骄子》。报告文学《刑警队长的忠诚人生》荣获2009年山东省齐鲁金盾工程评选(报告文学)一等奖,散文《对一个平凡山东父亲的追思》荣获全国“真情人生”散文征文大赛二等奖。报告文学作品《平凡中的伟大》、《生命的光辉》、《燃烧的生命》等受到社会好评。2007年3月19日新华社、中国作家网分别以《山东龙门走出的青年作家》为题,2010年12月16日人民公安报“文学之星”专栏以《梁家卿:从山东龙门走出的青年作家》为题、2016年9月30日德州日报文化版以“妙笔起舞 为警而歌”为题大篇幅介绍其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事迹。散文《心中的大平原》被《今日中国》杂志以美国、墨西哥、秘鲁、巴西等7国语言向世界发行。其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成果入编《平原县志》(1986--2008)卷,并被县委县政府荣记个人三等功一次。
语言艺术方面:创作的小品《平安网》荣获2010年度德州市春晚节目评选语言类一等奖,小品《俺中大奖了》、《窃贼克星》、《骗子》、《谁的功劳大》以及微电影《天下有骗》、《俺家的大鹅没了》、《扫黑除恶在路上》、《铁打的营盘铁打的兵》等数十部专题获得好评。特别是注重传统文化的研究,用作品鞭打社会丑恶现象,弘扬正能量,2024年初用四个月的时间编纂了《平原梁氏族谱》用家谱家风烘托传统文化与家国情怀。
歌曲艺术方面:创作的警营歌曲歌词《百姓需要的时候》、《人生无悔是忠诚》、《人民公安心向党》、《警徽下的荣光》和县歌《大平原》、《好运大平原》以及感恩内容的《问天堂》、《娘在,家就在》、《巾帼心向党》、《诚信与你同在》等在县域内外被广泛传唱,并多次荣登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
书画艺术方面:自幼酷爱书画艺术,擅长中国画花鸟画和山水画。2015年8月、2017年11月先后两次进修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画高研班和中国画综合高研班深造,师承霍春阳、刘文生、肖培金等名师指导。2023年3月参加北京及象书画院高研班学习深造。创作的国画《清风》《香菊》《荷趣》《榴香益园》《多子多福》等多幅作品被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中央政法委《长安》杂志、新华通讯社新华网、全国公安文联以及多家媒体发布。作品入选山东省《抗战胜利70周年》、《喜迎十九大、忠诚保平安》作品展并获奖。作品《清风》在山东省政法系统第二届"齐鲁卫士"书画摄影作品展中荣获优秀奖,作品《淡泊明志》在山东省政法机关“礼赞.十九大”书画摄影作品展中荣获三等奖。
艺术特点品质:
性格豪爽,坦荡真诚,阳光热情,积极向上,把文学艺术作为自己毕生的努力方向,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追求无悔人生,燃放生命光彩,贡献聪明才智,弘扬社会正能量。
个人座右铭:
追求就追求自己的理想,忠诚就忠诚自己的土壤!
个人自勉词:
清水溪溪下石沟,千弯百折不回头;
兼容并蓄终宽阔,若谷虚怀卿自由。
心寂寂、念休休,沉沙无意却成洲;
人生一路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