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之四
作者 方强
方强个人简介
1910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平江长寿街。1926年加入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平江青年义勇队指导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工农革命军,历任工农红军连、营(中央警卫营)、团(军委模范干部团)、师政治委员,参加过艰苦卓绝的长征和气壮山河的西路军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旅政治部主任、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长、兵团副政委。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合江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四十四军军长。
建国后,历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中南海军及南海舰队司令员兼政委、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国务院第六机械工业部部长、中央专门委会委员、国防工办主任。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勋章。
是党的七大、十大正式代表,参加党的第十二次、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特邀代表。
2012年2月8日方强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平江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长 易林辉;平江县离退休干部工委副书记 洪旗,赋诗表达对方强老将军114周年诞辰的深切纪念:
方正如鉴历史长河远,
强军铸魂百年基业牢。
雪山低头“山神”惊
中央红军抢渡天险大渡河后,成功地将蒋介石尾追的几十万大军甩在身后。四川军阀刘湘的部队主要防守重要城市,这为红一、四方面军的会合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最大的障碍却是邛崃山脉的夹金山——一座常年冰雪覆盖的大雪山。
1935年6月4日,红军绕过雅安,击溃军阀杨森的六个团,占领了天全、芦山两县,向宝兴挺进,直指夹金山。
6月8日,我们走的路越来越窄,最终无路可走,只能进入一片原始森林。苍劲挺拔的参天古树,遮天蔽日的茂密丛林,风雨难以穿透,阳光无法照射进来。丛林里阴暗潮湿,无路可寻。有时我们不得不砍倒树木,开辟道路。时而攀爬高峰,时而顺坡下滑。遇到泥沟时,只能在泥水中爬行,有时还需通过险恶的栈道,这是多年前在悬崖峭壁上凿孔、架木、搭板而成的“古老道路”,因年久失修,摇摇欲坠,稍有不慎,便会跌落。
部队接近夹金山时,我们干部团担任中央纵队的前卫。对于过雪山,我们缺乏经验,政治处派人四处打听。当地百姓告诉我们:过雪山的时间只能在上午,下午“神风”来临便无法通过。他们还建议:过雪山时要穿棉衣,喝烈酒,携带生姜和辣椒,以抵御严寒。还说:上山时不能说话、笑或坐下,否则会触怒“山神”,招来“神风”。
这些说法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其中蕴含的气候变化规律和御寒方法,值得我们重视。
红军大部分同志来自南方,不适应高原、雪山的气候。首次翻越大雪山,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因此,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通知各部队,要做好过雪山的思想和物资准备。
部队抵达雪山脚下,红三军团的前锋部队向我们传授了过雪山的经验。他们强调,过雪山必须遵守“规则”。夹金山海拔四千米,气候异常,山下炎热,山上寒冷,山腰云雾缭绕,看不见山顶。从山脚到山顶有30余里,下山需走20里才能到达川康高原。下午时分,狂风怒吼,大雪纷飞。风雪交加时,如暴风席卷沙漠,天昏地暗,稍不留神便会被大风卷走。因此,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为了顺利通过雪山,我们规定:上午11点前通过。上山时不要唱歌、说话或休息。走到半山腰时,不要快走、停步或自己开路,只能跟随前人的脚印,缓缓前行。
6月12日清晨,部队在骁碛村集合,每人手持一根木棍作为手杖。9时,部队沿着溪边小路从山脚下出发,向山上挺进。
我和团政治处的宣传员站在路边的一块石头上,大声宣传鼓动,要求同志们遵守过雪山的纪律;并告诉大家,过了雪山,一、四方面军就要胜利会师了。
行至半山腰,正当大家喝点酒或辣椒汤取暖时,狂风骤起,雨、雪、冰雹铺天盖地而来。风雪打在身上,如刀割般疼痛。同志们将所有御寒衣物裹在身上,仍抵挡不住寒冷,浑身颤抖。大家互相搀扶,强弱相助,与狂风大雪展开搏斗。
距离山顶仅剩200米,这段路程最为艰难。空气稀薄,呼吸愈发困难。有的同志上气不接下气,我也感到头晕眼花,双腿酸软。但我们都在坚持,一步一停,一步一喘,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坚持就是胜利。
终于,我们登上了雪山之巅。放眼望去,千里冰封,云在脚下,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尽管疲惫不堪,但我们胜利完成了这项艰巨任务,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然而,当我们回望山顶和山腰间那一座座雪坟,想到牺牲的战友,心中充满感慨和愤怒。我们发誓:头可断,血可流,北上抗日,报仇雪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下山时,狂风又起,急雨夹着冰雹砸来。大家急忙戴上斗笠、草帽,有的人甚至把脸盆、背包顶在头上,以防冰雹。不久,雨停风静,阳光重现。我们奋力向山下奔跑,将雪山远远甩在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