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何国胜,中国纪实文学研究协会会员,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浦东作家协会会员。《浦东诗廊》诗刊副主编。退休前企业报的编辑。作品发表在《文学报》《劳动报》《湖北杂文》报、《大河诗歌》诗刊、《黄埔报》《虹口报》《东方城乡报》《每周广播电视报》等。作品还收入作家孙顒创作评论研究集《从“雪庐”到“漂移者”》一书中,收入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书香记忆》,收入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浦东优秀作家散文选》等书籍。全国以及省市级征文获奖数十。
《于平凡叙事中洞见生命真意——评陈柏有〈茶余饭后〉之二》
何国胜
陈柏有的《重返人间之火星》以一场车祸后的生活片段为蓝本,用平实的笔触勾勒出生命在意外冲击下的起伏轨迹,其中蕴含着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表达。
文章开篇便将读者带入紧张的车祸后场景,从急诊室的慌乱到家人的陆续登场,生动地描绘出生活的无常与突发变故下人性的温暖。作者细致地描述了家人在这场意外中的反应和行动,如大女儿带着年幼的外孙前来照料,小女儿急切地遥控挂号,儿子在工作与父亲之事间周旋并最终妥善处理事故责任认定等。这些细节展现出亲情纽带在艰难时刻的坚韧与力量,成为支撑作者度过危机的重要精神支柱。从生命意义的角度看,这揭示了家庭作为个体生命避风港的关键角色,家人的关爱与付出赋予生命在困境中继续前行的勇气,凸显了生命的社会性和相互依存性,即我们的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还与亲人的生活紧密交织,他们的存在让生命的意义在温暖的情感联系中得以丰富和延展。
在身体与心灵的双重磨难中,作者穿插了对医院检查过程的描述,从最初脑梗诊断的惊慌到后续一系列检查的波折,如专家门诊的拥挤、等待的漫长以及各种检查带来的不适。这不仅是对现实就医困境的如实反映,更是生命在意外创伤后脆弱一面的具象化。然而,正是在这种脆弱与无奈中,作者透露出对生命顽强韧性的暗示。尽管周身疼痛、身体机能紊乱,但依然坚持配合检查,积极寻求康复的可能,这种与身体不适抗争的姿态象征着生命本能的求生意志。每一次踏入医院,面对未知的检查结果,都是对生命不确定性的又一次直面,而作者在这个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坚持,表明生命的意义也在于在困境中不放弃希望,顽强地守护自身存在的价值,哪怕面对身体的残缺和精神的疲惫,也要努力寻找回归正常生活的路径。
文中还提到作者在经历车祸后对生死的深刻感悟,如“我三次死里逃生,都看穿了,大不了灰飞烟灭!淡漠名利,更不怕得罪人,大不了杀人偿命!”这看似豁达又带着几分沧桑的话语,蕴含着对生命本质的重新审视。生命的无常使曾经看重的名利变得虚幻,而从生死边缘归来的经历让作者更加珍视内心的真实感受和道德准则。这种对生命意义的重构,跳出了世俗功名利禄的狭隘框架,回归到生命最本真的状态,即对生存价值的纯粹思考和对内心正义的坚守。生命不再是为了追逐外在的虚荣,而是在有限的时光里追求精神的安宁与自由,遵循内心的声音去生活,这无疑为生命赋予了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深度和广度。
此外,作者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灵异经历以及车祸后去白云观烧香参拜等情节,增添了文章的神秘色彩和文化底蕴。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是作者在面对生命危机时寻求精神寄托的一种方式,反映出人类在未知与苦难面前渴望借助超自然力量获得安慰和力量的普遍心理。这也从侧面说明生命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和现实层面,精神信仰和文化传承在塑造我们对生命的认知和赋予生命意义方面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们为生命在困境中提供了一种超越理性的情感支撑和心灵慰藉,使我们能够以更加坚韧和从容的姿态面对生命中的种种挑战。
陈柏有的这篇文章通过朴实无华的日常叙事,从家庭情感、身体磨难、精神感悟以及文化信仰等多个维度深入挖掘了生命在意外遭遇后的丰富内涵,让我们在平凡生活的褶皱中看到了生命意义的熠熠生辉,启示我们珍视生命中的每一份情感、每一次挣扎和每一刻对生活真谛的领悟,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在于坚韧、爱与对内心本真的坚守。
2024.12.23
今音文学策划中心
荣誉顾问:关敏仪 然空 萧潇 秋秋
胡晶清 施国标
2025.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