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曲顽强的生命赞歌(序一)
李建琪/甘肃
2019年的初夏,受文友高自刚先生之约,与多名文化志愿者赴泾川县荔堡乡看望了一位热爱文学的残疾青年,回来的路途顺道去镇原县上肖镇净口寨子村又看望了患病文友马芸,一位平凡而又普通的农村妇女、文学爱好者,当年44岁。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几年前,马芸的丈夫因意外事故后虽经多方治疗,五个多月后依然撒手而去,留下她和年幼的一双儿女相依为命,艰难度日。俗话说,福不双降,祸不单行。当丈夫去世不到两个月,她又被确诊癌症,在姐弟的关怀和帮助支持下,她去化疗数月后回家康复。在此期间,在周围朋友的关爱和鼓励下,她利用学生时代打下的良好语文知识基础,重拾起儿时的文学梦想,利用茶余饭后和养病的时光在书海遨游,将自己的所感所想所悟用笔书写诗歌散文,将她对生活的炙热,对亲人对朋友的热爱都流淌到纸上。
马芸得悉我们要来她家里时格外高兴,早早就在村里的路口迎接。我们进到她普通的农家小院,马芸招呼我们到房子坐下来,热情的端出葵花籽和糖果招待,把茶水一一递到大家的手里。说话间隙,她又奔回灶房麻利的炒了鸡蛋、西红柿等家常菜,凉拌了小葱、韭菜、青辣椒等素菜,还做出了陇东特色面食--饸烙面,大家都吃的很开心。也许因为那天饿了,我一连就吃了三碗。
我记得那是一个不大的院子,用砖盖起的,院子面北背南,东西对面各建了三间砖瓦房,砖墙没有贴瓷片,房内地面铺了红砖头,家俱都是20多年前结婚时加工制作的,木制沙发,传统的大衣柜、高低柜就是最基本的陈设。炕上摞着两床被子,虽然不够时尚,但房屋收拾的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虽然她经历了丈夫病故、个人患有重疾、生活拮据等艰难困苦,但她心态阳光,积极乐观向上,走路如风,快嘴快舌,微笑着拿出家里的所有,热诚的招呼着我们。临别时,我们还合影留念。夕阳西下,她送我们出了院子,送至村口,挥手道别时邀约我们以后再来。
自那以后,我在微信朋友圈一直关注着她的动态,阅读着她写的诗歌、散文,偶尔了解到她还在学习古诗词,练习书法,学打架子鼓。她朋友圈时时刻刻向人们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从来看不到她郁郁寡欢,心力交瘁的样子。我还时不时的鼓励她与病魔做斗争,自信自立自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学习和写作,条件成熟的时候我们帮助和支持她出版一本作品集。
近年来,马芸的诗歌、散文、短篇小说等作品陆续发表在杂志《祁连文学》《定远文学》《西宁头条》《都市头条》《陇东乡土文学》《陇东报》《陌上草根》《新镇原》等文学刊物和网络平台。诗歌被选入《梦月诗潮,当代爱情诗选集》《高处风景地处诗》等文学书籍,展示了马芸具有较高的文学功力。
一晃几年过去了,尽管我们一直再未谋面,但牵挂一直在心上。
今年春节前夕,我在微信上祝福“马芸老师春节愉快!”她很快回复了。她还回忆起四年前我们去她家看望她时相聚的情景,似乎历历在目,情景再现。她依然十分激动。她还告诉我一个好消息,她要将她这几年来写的诗歌和散文进行整理,出版一本作品集,届时在她家里搞个首发式,她再做些菜邀请文友一起欢聚,一起分享她的喜悦和快乐。她说,近几年来,在大家的真切关怀和帮助、鼓励下她一路走来,这次相聚也是她对大家的感激和感谢!
不过,她又说春节前去医院检查,她身体的癌细胞又扩散了,她打算春节后再去西安住院化疗。她接着说,“她的书取名《来过》,再给‘大婶’‘二婶’‘二姐’补充写完稿件就齐了。这事还得抓紧啊,以完成我的夙愿。”她说话的时候是那样的平静和谦和,她的话里似乎还夹杂着某些含义。我心里虽然有些酸楚,但又强打精神的安慰道,如今,医疗科技很发达,医术高明了,治疗效果一定会更好的。我们期待着您康复归来。
春节过后,我陆续看到了她的散文《大婶》《二婶》和《二姐》。元月底,她去了西安接受化疗。三月底,她从医院给我打来电话,一是说本期化疗即将结束,她很快就回家了;二是她要请我给她的诗歌散文作品集做序。我自知初始学历不高才疏浅薄,给她人书籍做序,力不从心,自惭形秽,但又盛情难却,不便推辞,不得不答应下来。
四月中旬,马芸传来了书稿电子版,我打开书稿,五十多首诗歌,五十多篇散文,被码的汉字整齐排列。瞬间,我被深深的震撼,更让我七尺男儿差点儿泪崩,这就是一位身患重症农村妇女的杰作。
该作品集其中诗歌卷共49首,分为《故土情深》《人生五味》《思念永远》三部分;散文卷共55篇。该作品集囊括了她几年来与病魔做斗争,伏案创作的智慧结晶,也是人生历程的真实写照和真诚感悟,无论诗歌还是散文,字里行间都浓墨重彩的记录和颂扬了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团结姊妹,相互提携;友情纯真,天真无邪,彼此相帮,情义无价;结发夫妻,憨厚朴实,勤苦劳作,改善家境,幸福将至,丈夫病故,阴阳相隔,时时挂念。
作品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优美的句子,她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用人间的真情,讲述着一个个人生征途中曾经发生的故事,一次又一次表达了对父母的怀念,对至亲的感激和感恩;对友情的崇尚和赞美;对丈夫生前的回忆,有怨恨、有理解、有感动、有包容,更是不舍。情感充沛,感情真挚,阅读过程,泪花满眶,一次又一次的湿润了我的双眼。
诗歌《故土情深》部分,用15首诗歌深情的颂扬了生她养她的黄土地,并以博大的情怀养育着子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刀耕火种,春夏秋冬,四季轮回。她把对土地的深情渗透到她的骨髓之中。
我站在田野上/闻着飞起的土尘/看着苍老的旧窑洞/在推土机的大口下慢慢消失/心中翻江倒海/坐在时光的流水上/思绪在百年老屋里游走/老窑洞古朴庄雅/风貌俱佳/也使人心旷神怡/曾几何起/老屋子窑顶黑如锅底/烟囱再也不见缕缕青烟/风雨中孤苦飘零/村口少了一个夕阳西下/还张望等待游子归来的沧桑面孔 (《旧庄复垦》)
秋天/你是成熟的/你是丰收的/你更是黄金攘翠绿般/美丽富有的/令世间万物向往与热爱的(《秋天》)相约着又一个春暖花开的盛宴/就如我的黑夜不会漫长/马上将要见到黎明的曙光/也如我的诗歌没有结尾/还会用好多文字写成一行行诗/赞颂我的美好明天(《秋夜》) 尽管没有牡丹的富贵/没有玫瑰的明媚美艳/不能享受盆栽的恩宠/路上来往的行人甚至于也不多看一眼/但这一切并不影响向前的脚步/只想默默的开花生长/等待丰收的季节/把满腔的热血/一滴一滴的榨成金黄的菜子油/运往世界各地(《迟开的油菜花》)
第二部分诗歌《人生五味》25首,则是诗人人生四十多年磨砺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以及触及灵魂深处的思考。
老了身体/老了心情/一杯热水/以后谁送身旁/生活不能无梦/美梦相随/酣然如睡/有爱有恨/才是生活(《静夜思》)
一路向北/我找到了春天/春暖花开/面朝大海/…....一个海子走了/春暖花开/十个海子活过来了/可海子父母心中永远下着雪/山海关的夜不该再寒冷/那里的东风赶快吹开桃花/吹绿田野和高山吧(《随着诗人的脚步》)
寒冷的夜晚/星星没了笑容/月亮不知道了踪影/缕缕刺骨的风/吹落了干树上最后一片叶/吹碎了失落的心/../面对病魔不怕死/面对困难忘记烦恼/在文字里不再提心吊胆/文字让我走过了冬天/看到了春暖花开/文字的世界是自由的/我用不成文的语句/诠释着我的生命自由/我永远和文字同行(《寒冷的夜》)
酒已温热/氤氲了愁肠离愁/等你随雪而至/和我共饮/你一杯,我一杯/共饮春梦/饮干别离的泪滴 (《邀你随雪来共饮》)
寒冷漫长的夜/在凛冽的风中/把寂寞孤独痛苦/酝酿成一坛80度的酒/慢慢独饮/一杯又一杯/醉了醒了/醒了醉了(《醉长夜》)
第三部分诗歌《思念永远》13首,诗人在丈夫病逝的日子,以时间为轴,以夜晚、以月亮寄托对丈夫的思念和回忆相处的赴约,彼此呵护有加,关切备至的爱恨情仇,词真意切,刻骨铭心的点滴记忆,表达了对丈夫的无限思念和逝去的无比忧伤,字里行间流露了他们伟大纯洁高尚无私的爱情。
深夜无眠/月亮不见了/滴滴雨犹如泪/我在夜的这头/你在夜的那头/……/今夜无月/你还是在那道山梁上/我在遥远的大平原/你在天上/我在人间/残心难书心中语/任凭把自己在光阴的流年里煎熬(《忆往昔》)
梦醒时分/寒窗冷月/两腮挂泪/冰冷的心/回不去的梦/……/ 寒冷的夜/断落的梦(《冷月寒梦》)
穿过了茫茫人海/却难以找到你/失望夹着焦虑/颗颗泪珠/带着一个个和你的故事/想你就流泪/……(《想你,就流泪》)
遇见你,就是一场梦/你在,梦就在/阳光明媚,花好月圆/ 你走了,梦醒了/天塌地陷/世界暗无天日/从此孤雁单飞/鱼没有了水/多了一副皮囊下没心的女人(《遇见》)
你走了,带走了我的心/从此我的笑声里带着苦涩/……(《你走了》)
两个人的幸福/成了一个人的孤单/千杯酒/难醒记忆的梦/繁华世界/难挥去思念的煎熬/千万首诗/只能泪两行/湿了笺纸/怎能解心中思念(《难解相思》)
你在天那边/我在天这边/也许你早已忘了我/可我无法忘记你(《想念永远》)
大千世界 /人来人往/多少人擦肩而过/唯有你的名字刻在心里/唯有你的名字让我泪流满面(《刻在心中的名字》)
又是一年清明节/春暖花开,芳草凄凄/多少往事如烟/……/爱也是恨/恨也是爱/曾经的海誓山盟成谎言/犹如满树花开遭风暴 (《又是一年清明节》)
而马芸在散文卷55篇目里,作者的笔触依然倾注于亲情、友情和爱情,她或回忆了父母平凡而有艰苦的艰难岁月养育了五个儿女,情真意切的表达了天底下最伟大最无私的爱。
《石榴红了》回忆父亲与石榴的故事,当石榴红了的时候,父亲已经离开了人间:《没有果盘和羊肉的中秋夜》回忆和父亲一起过的中秋节,一家人聚集一起,留下的美好记忆。
父母的爱大于一切,作为女儿,她无法用简单的语言去总结他们的一生。而她在散文《追祭父母》中,记述了2022年10月16日,在她的倡议和组织下,她们姊妹邀请当地文化贤达为辛苦一生去世18年的父亲、37年的母亲追撰屏文、轴文,并隆重的举行了完臻典礼,圆满完成了她数十年的夙愿,“人间五月杨花酣,岁岁来勾想父母。似雪一生化为影,爱花半世散花馨。”
与此同时,马芸还写了憨厚朴实贤惠善良的《我的大婶》《我的二婶》,自强自立吃苦耐劳的《我的大姐》、替父母分担家务放弃学业,任劳任怨,心灵手巧呵护弟妹有加的《我的三姐》。
马芸在散文《我的二姐》中写道,让我终生最敬佩爱戴的人是我的二姐,是她从小带着我长大并且一路呵护我至今的人,是我最亲、最爱的人,她在我心里有一种特别的情怀。母亲去世早,二姐在我们姊妹间,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尤其是我身上,她亦姐亦母。在丈夫和她患病、手术期间,二姐一直守在床头,安慰和鼓励她们要振作起来,给她们买生活用品,还有药品等,都无怨无悔,从不计较。人们常说:父母是这辈子一直对你关怀备至的人,兄弟姐妹是这辈子与你相依相靠的人。二姐是这辈子对我无微不至关怀的人,也是这辈子与我相依相靠的人。父母去世早,我委屈时,是二姐为我擦干了眼泪,我跌倒时,二姐扶我起来,我重病缠身,生命将要走到尽头时,是二姐从死神那里把我拉了回来……二姐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二姐不但对我好,对大姐、三姐、弟弟也好,每次他们生病二姐总是忙着找医院,陪着做手术,伺候出院。二姐对每个人都好,唯独对她自己不好。我唯一能报答二姐的就是好好活着,彼此分享生活中的欢喜和愁烦,一起青丝变白,共同走向老迈。
同学情朋友情也是人世间最美的情。马芸的散文《感恩同学》从同学聚会的快乐写起,真情回顾了30多年前的小学中学时代的青春岁月,天真烂漫,纯洁无邪的少年时光,正如文中所说,时光荏苒,日月如梭,50年一晃而过。当年的稚嫩少年,已是皓首华发。回忆当初的风华正茂,恰逢同学少年的岁月,一幕幕激情燃烧,无不洋溢着浓浓的同学情。同学情犹如一瓶陈年老酒,让人沉醉,同学情,至纯至真,让人温馨。想当初天真烂漫的我们,没有名利的杂质和物欲的浊流,虽然一起短短的三、五年,但这种同窗情却弥足珍贵,成了这辈子最珍贵的印记、最幸福的回忆。同学间的友谊,不需要用任何世俗的手段去维系。当我们分别二十多年后重逢时仍然如当年一般。在我们困难的时候,尤其是丈夫因意外住进ICU和她患癌症化疗期间同学们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打电话或发微信问候和安慰,让她心存感动和感激。正如马芸说,不管岁月沧桑巨变,同学的友谊之花却永远盛开在我们的心中。时间可以更改我们的容颜,却无法改变我们同学间的纯真友谊,无论岁月如何变,我们纯真的同学情却永远不会变!
爱情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之一。马芸在作品集散文卷里有多篇是怀念逝去的丈夫,回忆自结婚以来相濡以沫的岁月,丈夫作为从陕北入赘镇原的上门女婿,以其勤劳、憨厚、朴实、顽强、乐善好施而备受乡邻和亲戚朋友的赞誉,以富有担当、和强烈的责任心,呵护着爱妻和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营造了健康、和谐、温馨、幸福的家庭氛围而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之中,当突然病故离去,成为她一生难以割舍的情结。每逢清明、十月一、逢年过节她都要书写思念丈夫的文章,表达她对丈夫深深的眷恋和伟大无私的爱。《送寒衣泪满巾》《麦子熟了想起我的丈夫》《无言的思念--悼念丈夫去世两周年》《愿天堂的你没有烦恼--悼念丈夫去世三周年纪念》等散文,都以质朴的语言风格深情了回顾了与丈夫一起同甘共苦为改善家庭窘况的喜怒哀乐,她们起早贪黑,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贫瘠的土地上默默耕耘的岁月。
《心祭》中这样写道:
清明雨,汇成了一条思念的河!
站在雨中,浸湿了我的眼眶,不知是泪,还是雨,泪水和雨水汇成了一条思念的河。你在天堂里,天堂和人间隔着那么一层薄云,可我怎么也看不见。你的音容笑貌,曾经二十二年的陪伴,生活的点点滴滴,一直在脑海中就像放电影。 ……宁静的夜,想说声晚安,但心里还是多少不安……也许别人并不懂,可你一定知道这是为啥。 没有你的日子,我的心里空空的,只有痛楚,身体也千沧百孔。没有你的日子,我也学会了孤独,学会了忍让。 窗外,雨不断,朦胧着氤氲,雨,犹如你的泪不断的落下。我的泪也无法控制,真的有太多的话,太多的委屈…… 曾经的陪伴,如今的天人永隔,都是那么苍白无力。你的灵魂在纯洁的天堂,我只能苟且偷生,永远的祝福你,在遥远的天堂照顾好自己 。你已受尽人间苦,所有的烦恼不再属于你,也放下一切,我尽量把能处理的事情处理好……
丈夫虽然离她而去,但她仍然念念不忘,朝思暮想,以个人的行动告慰九泉之下的丈夫,以她瘦弱的肩膀扛起家庭的重担,供养两个孩子成长成人。她是陇原妇女的典范,更是陇原妇女的杰出代表。
在作品集的最后,她还收录了她曾经在报纸、多媒体平台编辑报道的《恩师曹保存》《军旅书法家申甲斌--抒军人豪气,展德艺魄力》《于志全一一家传画艺又立新,书画双馨一脉承》《翰墨飘香写春秋-访庆阳镇原籍乡村教师、知名书法家马岩老师》《老师,您听我说》《在风雨中飞翔--记镇原县上肖镇好少年马仁博》等人物传记,让作品集更加的厚重和充实。
马芸,一位普通而又平凡的农村女性,她是中国千千万万个农村平凡而又普通的女性之一,她面对命运的不公,面对人生的悲欢离合,依然不能屈服,而是昂起头,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支撑起生活的重负,将自己活成一束光,照亮了你我他前进的道路。
但纵观她的作品,受多种客观因素的局限,有些篇目略显单薄,有些表述欠准确,但瑕不掩玉。几年来,她既握铁锨镢头,又握纤纤小笔,身处丧夫之痛,还要与病魔斗争,才将情感流消纸上。只要您认真阅读下去,给您的还是满满的正能量,还带给您启发和启迪。
让我们一起期待和分享《岁月留痕》,但愿该书的出版发行,一是惠顾读者,帮助更多的人走出迷茫,不在彷徨;二是更能给她带来好运,祝愿她早日康复!
是为序!
2023年5月16日于宁州
作者:李建琪,宁县融媒体中心副主任,现为甘肃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庆阳市摄影家协会理事、宁县摄影影视家协会主席。曾荣获庆阳市“十佳”新闻工作者。媒体从业近三十年,在国家、省、市媒体刊发新闻作品6000多篇次,有上百次获奖。曾经出版个人广播电视新闻作品集《声屏留踪》、编辑出版《党旗飘飘》。

编辑制作:包焕新,甘肃镇原人,笔名惠风、忞齐斋主、陋室斋主,网名黄山塬畔人,曾任广播电视台主编,现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电话:13884122919(微信同号)
投稿邮箱:327718966@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