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访人按〕在前不久发的介绍店子村茂腔剧团的“六汪乡村记忆访谈录”中,提到店子村茂腔剧团的元老李桂兰。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勾起了一些老年读者久远的印记。有人说,当年,在六汪公社、市美公社,大人小孩都知道李桂兰,并且亲切地称她“桂兰”,在十里八乡她宛如一颗璀璨的明星,有些“桂兰”迷,提到李桂兰,掩不住地眉飞色舞。“走,到店子听桂兰唱戏!”这成了人们相逢绕不开的话题。昔日的“桂兰”今天怎么样了呢?2025年1月12日上午,我到店子村拜访了李桂兰和与她一起从小唱戏长大的王继花。
〔人物简介〕李桂兰,女,生于1943年阴历7月,六汪镇店子村人,原籍胶州铺集镇。没上过学。店子村茂腔元老。
王继花,女,生于1939年阴历7月,在店子村出生、长大,与李桂兰同时代的乡间戏曲名家。

从右到左:王继花、李桂兰、本文采访人
我(采访人,下同):李老,一些老戏迷,都很关心您的现状。跟大家说说好吗?
李(李桂兰,下同):好的,谢谢朋友们的关心!在五、六年前,我还登台演出,记得最后一次走上舞台,是在黄岛区举办的戏剧小品演出活动中,当时我演唱的是现代茂腔戏唱段《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次活动,是在城里的烟台东举办的。近几年,岁数越来越大,我告别演艺舞台了。目前,身体状况还可以,就是有时有点腿疼,没有什么大问题。平时在家里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还能自己做饭。再有时间,就找从小一起唱戏长大的王继花老人等说说话,拉拉家常。我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女要接我到城里住,我不太习惯。
我:李老,您刚才说您老家是胶州的铺集,怎么到的店子村呢?
李:我是1959年来到店子村的,当年16岁,唱戏唱过来的。当时,我在附近一些村里唱戏,小有名气了。店子村的领导就让我到店子村,加入了店子村的茂腔戏班,后来,我们全家都落户店子村了。我与本村人王善亭1963年结了婚。他在戏班里是拉弦的。他2022年12月去世了。
我:您最红火的年代是什么时期?跟我说说“红”到什么程度?
李:店子村茂腔剧团最红火的时候,应该是1959年、1960年。当时,到处演出,除在本地外,还到胶县、诸城、高密等地。本地远一些的,几次到王台去演出。在剧团里,我是主角,什么行当都演,需要什么演什么。当时,条件艰苦,在本地演出时,晚上结束演出,已经很晚了,都是步行返回,10多里路呢。
我:观众那么喜欢您,您的演出有什么独到之处吗?
李:我入戏快,到了舞台,我就立即进入了角色,可以说达到了忘我的状态。哭笑一下子就来了。再说,把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充分地体现到唱腔中去了,演绎到最大限度。有人说我的唱腔婉转悠扬,摄人心魄!
我:当年演出的都是些什么剧目?
李:太多了。比如《五女会》《南北合》《罗衫记》《西旗》《三宝山》《西京》《东京》《葡萄架》《火龙记》等等。基本都是传统剧目。
我:李老,您是怎么学的唱戏?有老师吗?
李:我家三代都是唱戏的,我爷爷会唱,我父亲会唱,我从小受了他们的影响。但最直接的,我唱戏还是跟我哥哥学的。我哥哥叫李继德,是个盲人,他在唱戏上有天赋,吹拉弹唱说,比常人更有灵感。可是,毕竟他是个盲人,将来谋生会尤其艰难。面对我哥哥的特殊情况,我父母也挺着急,长大后总要有个技艺吃饭嘛,于是,又专门为他请了唱戏的师傅,当面传授技艺,使他的演艺水平更提高了一个台阶。我从10岁出头,就跟哥哥学戏了。不提他了,我哥哥去世已经20多年了。
我:据说,剧团也经历过一些挫折。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李:最痛心的是1966年运动来了以后,不准唱戏了,破“四旧”。有人召集,把剧团的道具,什么箱子、柜子、戏服,都抬到了村的“西老茔”,点上火,一把火烧了。我和王继花不甘心呢,我们冒着风险,求着要了两件花衫,一件红的,一件绿的,当个念想。当年就这样处理,没办法啊。
我:建国后,店子早期的茂腔演艺团体叫“店子群星茂腔剧团”,您知道一些情况吗?
李:知道。店子很早就有戏班,但“店子群星茂腔剧团”是1959年创办的。当年,附近的村庄就是店子村有这么个剧团,其它村没有。大庙口村有几个唱戏的,但没有组织起来。
王(王继花):当时就这么个情况。剧团成立之前,我就在村里唱戏,剧团一成立,我就进了剧团。记得当年我还不到20岁。剧团刚成立时,规模挺大的,有33个人。第一任团长是王宏让。当年的33个人,现在在世的只有五、六个人了。
我:李老,您现在还在传承茂腔吗?
李:在店子茂腔剧团的发展史上,进来一批人,我都想拉他们一下,把我的技艺和经验传授给他们。有学的好的,成功了,一直活跃在戏剧的舞台上。也有没学成功的。近年来,我自己是不唱了,有时几个老友聚在一起,即兴来上一段,就是玩罢了。村里的茂腔表演艺术团有时请我过去指导一下,我是全力以赴的。
我:谢谢李老,谢谢王老!

李桂兰在六汪镇农村即兴表演
(作者日月星辰,即采访人,男,退休干部。曾参与编纂《诸城县教育志》,主持编纂《诸城市水利志》。著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实《传承之路》、史料性著作《六汪村庄》,参与编纂《六汪人物》。现任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六汪镇志》编辑、六汪乡村记忆丛书副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