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已久的铁轱辘牛车
作者/李宗印
每当提到车,人们都会异口同声的说是为人们服务的交 通运输工具。无论是在历史和现在的战争中与生产建设上及 生活中都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它为人类做出一定的贡献。 则认为车的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就有周文王拉车撵到渭 水河边,聘请军师姜子牙辅佐周朝的传说。春秋时期魏国大 将庞涓因嫉妒同学孙膑的军事才能将其诱到他处下了毒手, 将孙的膝盖砍坏不能行走,囚禁起来。后被齐国发现将孙滨 救出,重用为军师,在齐魏的征战中他乘坐战车指挥作战。 利用逐日减灶的计谋诱敌深入。把庞涓引入绝境的马陵道内, 用乱箭将庞涓射死。另有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下令统一度 量衡,车同撤的严令使车畅通无阻。其次在现行使用的象棋 中有将帅、车马炮的使用,还有中国发明的象形字中把車字 上下各有一横。作为车的两轮,充分说明车的历史悠久,对 于历史中属谁发明不知。因本人学识浅薄无从考究。 本人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的豫西南农村。从记事起, 接触的运输工具就是铁轱辘牛车。 那时刚解放,农民分得了土地属于单干的个体经济,对 于无牛无车的农户仍很困难,便有求于有牛车家庭户的来帮 助。 我所住的村庄约 70 多户人家 400 余人。属中等村庄仅 有牛、有车者六户,在这六户中当属郭姓的六表舅家和王姓 的清祥表哥家和夏姓三姥爷家,牛壮膘肥为人慈善和蔼,凡 有求者尽力帮扶。2 我家邻居郭姓六表舅家耕牛肥壮车辆坚固是村中第一 家。我家的耕运任务基本由六表舅帮助包揽了。 六表舅为人慈善心理很强,无论是牛、车等物都非常爱 护,每入冬后便让六妗子煮上一锅小米加入白菜萝卜的汤喂 牛。春节时总多下几碗饺子喂牛,他说“人过年牛也过年吗” 入春是牛脱毛的时候,他总是拿出刷子,把牛毛梳理几次, 当全乡耕牛评比时他总被评为第一户。 他对车也非常爱护,每当卸完车总把车推在车棚内严防 风刮日晒和雨雪淋。几乎每隔四五天按时把车脚(即铁轱辘 轮子)卸下来告上香油使车轮保持润滑,六妗子开玩笑的说: “他把车刷洗的比有人的脸还干净哩”。 我们一帮同伴们非常喜欢他,凡他初春时节向地内运粪 时,总跟在车后边,到地后,我们一边抽新出来茅草芽和在 冰冻后已成为碧绿如茵的麦田里追遂打斗,踏着软绵象绿毯 一样的松土非常高兴。待他卸完车时我们赶忙上去乘车返回。 心中有说不出幸福感。六舅用爱怜的口吻说,“你们几个来 时属车尾巴,回去时是车赘子,不怕累坏了腿,图啥哩。” 我们齐声说“图坐车得劲吗”。 光阴如梭,很快进入初、高级社,于一九五八年全国都 成立了人民公社和集体食堂,本村属一个集体食堂。生产队 由原来的六惧牛,一下子发展成十多惧牛,由集体喂养。六 舅已成为饲养班的班长,每当向公社粮管所交公粮时基本是 全部出动,由他所使的牛车带头,其鞭子一摔出了庄,高高 兴兴的把粮交,心中乐滋滋的兴奋,也体现出农民群众爱党, 爱国无私奉献的精神面貌。 牛车在农村使用相当广泛迎亲嫁娶,邀请贵客等都要事3 先用竹杆搭成了弯弓型插在车梆的两侧,上面覆盖上红花色 的席子,车厢内铺上被子和红色毡叫车蓬梭。 娶媳妇时除富裕户用花桥外大部分都是使用车蓬梭的。 特别是六舅喂养两头红黄色老犍和他懂得娶亲的习俗,请他 者较多,在当时这也是非常气派的。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展的破四旧运动,认为这种旧风俗、旧 习惯而被取消。 对于铁枯辘牛车的构造和部件,我还是能说出来一二, 最前面是一根一丈多长的坚实木杆叫车行条,他的顶端是一 根摸木叫牛抬延,也可能是牛抬肩的讹化。车行条的末端与 车轴相连。轴的两端是用生铁铸成圆形的铁轱辘轮子,直径 约一米。农民们叫它为车脚。在车行条与车轴上端是车箱, 大约丈余长,两侧立有车梆,约二十公分高,二十公分宽, 两梆车箱前方叫车框后端叫车尾巴。均为一米长度。如果拉 运麦草时把车护尾(两侧竖扳中间三道橙)插入车前后。可以 装成高高的商品货物和麦草等。同时用细绳将车箱扎实固定 在车行条与车轴上。不让车箱脱落。 当时生产队有规定凡集市上有戏、老人们生病时,为了 报答老一代人的养育之恩凡 70 岁以上男女老人都由生产队 套车为其看戏和到公社医院看病等。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集 体经济转变为个体经济。生产队全部解体、有些生产队连牲 口也作价分给农户。 铁轱辘牛车从此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取代的交通工 具由开始的架子车、小手扶、电三轮、电四轮、小型拖拉机、 中等货车和大型货车等。4 半个世纪以来铁轱辘牛车已经消失在历史烟尘之中。改 革开放四十年来已有了很大变化。当谈到艰难岁月时真是今 昔两重天。 在农村老家中有一位年已达耄耋之年的表兄说的好, “五十年代那种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 牛,住上楼上楼、吃喝穿戴不用愁的预言,不是全部成为现 实了吗?”真是托共产党的宏福、而过上了这小康水平的生 活感到无比幸福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