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访人按〕我的老家山东高密,以美食著称。而美食之最,当属“高密炉包”了,它已成为高密的一种标志性美食。著名文学大师莫言,高密东北乡人,他写过一首《故乡忆旧》的打油诗:“韭菜炉包肥肉丁,白面烙饼卷大葱,再加一碟豆瓣酱,想不快乐都不中。”可见他根深蒂固的家乡味与文化根。“高密炉包”早就被评定为“山东名吃”,2024年12月,“高密炉包制作工艺”入选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莫言“打油诗”
快过年了,2025年1月15日一大早,我回到高密老家的乡下,探望了几位老人,然后对陪同我的亲戚说:“我现在要去高密城的一家大饭店,拜访一位大厨,请他谈谈高密炉包的制作技艺。”这位亲戚听罢,瞥了我一眼,不以为然地说:“高密炉包,起源于民间,扎根在民间,乡村擅打炉包的高手多的是,味道比饭店的还地道。你不用去城里了,俺孩子他一个姨打炉包,就挺有名气,今天中午咱去她家尝尝吧,这绝对是正宗的高密炉包!”听他如此说,我便欣然同意了。于是,我们来到高密市井沟镇泉儿头村袁学莲的家中。袁学莲对我们的到来有些意外,但听说我们是来吃炉包的,便爽朗地笑了:“这还不是小菜一碟。菜、肉都是现成的。你们喝水聊天,我这就下厨。”到了吃午饭的时间了,她笑盈盈地从厨房里走出来,双手端着一大盘金黄嘎渣、皮白暄软的炉包:“开饭啦!”看到这色泽诱人的美食,我们急不可待地抓起来就吃。这是传统的猪肉白菜馅的,一口咬下去,菜生肉熟,既有大白菜的脆嫩,又有猪肉的香鲜。饱餐一顿之后,我让袁学莲坐下来,开始了与这位乡间“大厨”的对话......
〔人物简介〕袁学莲,女,生于1967年3月,高密市井沟镇泉儿头村人,初中文化程度,务农。与丈夫开过饭店,擅做特色美食。

袁学莲
我(采访人,下同):您怎么学会打炉包的?
袁(袁学莲,下同):炉包制作工艺,是非遗技术,听起来高、大、上,但这是高密民间的一道传统美食,会打炉包的人太多了。一辈一辈地传,自然就会了。我学打炉包,是跟老母亲学的,她老人家已经去世了,但她传授给我的这个技艺,我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并且,在长期的实践中,有些环节的火候处理也恰到好处了。也就是说,经验已经内化于心了。
我:老一辈人打炉包跟现在有什么不同?
袁:基本的技艺是一样的,主要是使用的工具不同了。工具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技巧。当年,老一辈人用的是底部圆尖的大锅,这样,烧火就有很多技巧。用的燃料,是软的草料,如麦草、玉米杆等,锅底烧火的时候,要把燃料用拨火棍拨弄着烧,使锅内着热均匀,不致糊锅。不能使用木柴什么的硬燃料,木柴火急,弄不好会把炉包打糊了。现在的家庭,都用上了天然气,打炉包用平底锅了,热锅、抹油、装锅、上面水、煎熟等一系列流程,火大火小可随意控制。
我:您介绍一下制作的具体流程吧?
袁:好的。主要有下面的步骤:
一、和面。打炉包和的面,比蒸馒头的面要软,蒸馒头面与水的比例一般是100比50,打炉包就要用到100比60,或者再多一点。 发面就不说了,常说的“两倍大”“蜂窝状”之类的,你懂的。现在用的酵母,有干酵母和鲜酵母,超市有卖的,都可以用,按说明使用就行了。但发面的过程受温度影响大,冬天和夏天不一样,室温高和低不一样,主要是影响发面时间的长短。
二、调馅。什么菜都可以做馅,主要是根据个人喜好去处理。过去,高密炉包的馅子,材料多数是猪肉、白菜,或者是猪肉、韭菜。现在的蔬菜品种多了,馅子也是多种多样的了。素馅也可以,鸡蛋、菠菜、粉条、大豆腐之类,都可以用。不过,我觉得,还是白菜猪肉的好吃。大白菜,最好是切,不要跺,切出来的保存了原料原味。猪肉,最好用五花肉,做出来更有香气,把它切成小肉丁,不要跺烂了。最后,倒入适量调料,搅拌均匀。主要的调料,有味极鲜、生抽、植物油、盐、味精、十三香等,可视个人的口味增加或减少,但姜末和葱花是少不了的。
三、包包子。根据个人的手艺和喜好,包成一定形状的包子,置之案面。通常情况下,是包圆的,收口朝下。至于收口收的好看不好看,那是技术问题了。与学任何东西一样,只有多学多练了。
四、上锅。平底锅烧热,倒入适量(少量)的油,用炊具涂抹均匀。油八、九成热时,转小火,逐个放入炉包,炉包与炉包之间,要留有少许的距离。放入后就不要动了,煎它个二、三分钟。再准备一大碗水,抓上一小捏面粉,搅拌均匀,倒入锅中。注意,倒入的是面水,不是面糊。水量到达炉包的一半或与炉包持平。至于是一半还是持平,这要看炉包用的什么馅,容易熟的馅,水就少一些。肉馅的,水就倒的多一些。 这一条里,有两个重要技巧,就是大小火的问题。切记,往锅里放炉包时,转为小火。倒入锅里面水后,就可以把火开大些了。
五、熟不熟怎么掌握。倒上水之后,锅里的声音是“咕嘟咕嘟”的,水还在沸腾。待到水快没有了,就是“吱啦吱啦”的声音了。这时,把火由大火转为小火。仔细听,快没有响声了,关火。住一小会儿,就能出锅了。
关键的,是要练习,多实践。每次做过之后,要总结,还有哪些环节没处理好,下次注意改进。一次一次地不断尝试,在实践中进步,逐步提高技艺!

袁学莲制作的炉包
我:刚才您讲了制作的方法步骤。您知道高密炉包的历史与现状吗?
袁:我大概是了解的。相传,高密炉包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清乾隆年间,高密民间出现炉包,摊主在路边支起简易锅灶,用铁锅煎烤包子,因其物美价廉又好吃,深受百姓喜爱。19世纪末20世纪初,高密商业繁荣,炉包从路边摊走进店铺,制作工艺不断改进。馅料从单一猪肉白菜,增加了多种荤素搭配;面皮发酵、火候掌握等也更精细,形成独特风味。20世纪中期,高密炉包制作工艺成熟,以“面白、馅香、底脆”闻名。在高密城乡,炉包店铺众多,成为当地标志性美食。如今,高密炉包不仅在本地是早餐、正餐热门之选,还走向了全国,外地不少高密人开的炉包店。众多传承人通过收徒、参加美食节等,让这一非遗美食被更多人熟知。商家还推出了海鲜等新口味,融入现代餐饮理念与技术,让传统美食焕发了生机 。
我:高密炉包有什么传说、故事吗?
袁:据传说,高密炉包是从汉朝名将韩信的厨师手中传下来的。楚汉相争的时候,韩信在高密指挥“潍水之战”,在高密地域至今还有韩信沟等。厨师为韩信打炉包,技艺堪称一绝,很得韩信赏识,这手艺被高密当地的帮厨“偷师学艺”,然后祖祖辈辈传了下来。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是否属实,可能无从考据。
我:谢谢您的介绍!
(作者日月星辰,即采访人,男,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人,退休干部。曾参与编纂《诸城县教育志》,主持编纂《诸城市水利志》。著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实《传承之路》、史料性著作《六汪村庄》,参与编纂《六汪人物》。现任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六汪镇志》编辑、六汪乡村记忆丛书副总编辑。在“都市头条”开设的栏目,主要内容:(1)六汪乡村记忆;(2)各地非遗人物。提供线索可私信或留言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