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汪物华天宝,人文荟萃。去年年底,即2024年12月,刘桂存的《二月二诗集》,由华夏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了。

刘桂存,男,生于1960年农历二月初二,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小庙口村人。小庙口村,位于林木葱茏、风光壮丽的铁橛山山脚下,白马河从村东淙淙流过,是一个不足百户人家的古老而美丽小山村。
我问刘桂存,书名为什么叫《二月二诗集》,他笑:没有什么高深的含义,我二月二出生的,就起笔名“二月二”了。
先睹为快,我夜以继日地一口气读完了全书,掩卷沉思感叹良久。他的诗集,像是一座隐秘的百花竞艳的花园,藏着无数动人的故事与发人深醒的深刻哲理。
刘桂存1977年到胶南汽车修理厂工作,1978年参军入伍,先后担任侦察兵、侦察班长,1981年退伍后,在当时的市美公社党委从事通讯报道,之后转入事业单位从事文秘工作,与文字结下不解之缘,作品常见于各级电台报刊。再之后,尽管工作岗位几经变换,但他始终笔耕不辍,沉迷文字如痴如狂。2020年退休后,更是陶醉诗词歌赋的韵律之中,自我陶冶修行。
他从小生活在铁橛山的葱郁与白马河的灵动交织之处,在山水的怀抱中聆听大自然的低语,体悟一年四季的轮回更迭。他在创作中,起伏山峦中缭绕的晨雾、河畔的野花、冬天孩子们冰面的嘻戏,都成为他随时闪现的灵感的不竭泉源。
随着岁月的沉淀,他对生活的感悟愈发深刻,他把眼中之景、心中之情付诸笔端,用诗歌记录下生活的琐碎与美好、人生的起伏与思索。
除了对自然的赞美,他的许多作品聚焦于人生的感悟。他的诗不仅是他个人情感与思想的结晶,更是对家乡山水、对新时代生活的礼赞。
通过他的诗歌,我们仿佛置身于铁橛山脚下、白马河畔,与他一同感受自然的美好,领悟人生的真谛。在这个快节奏的年代,他的诗集为我们提供了一片宁静的精神家园,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有机会停下脚步,聆听内心的声音,品味生活诗意的浪漫。
他的这部诗集,分“春”“夏”“秋”“冬”四大部分,收录作品300多首。刘桂存说,这是卷一。我们期待他的卷二尽早问世!
这部书籍的后记,题为“浮生琐记”,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刘桂存丰富的人生之路与他诗歌创作的思想感情的波澜!
浮生琐记
刘桂存
生而为人,但凡上了年纪,大都会喜欢回忆,喜欢怀旧,喜欢去追寻那些追不回来的时光,翻阅岁月行囊中装满的花开花落和潮起潮落。我亦如此,喜欢怀念故乡的云,故乡的山,故乡的水,喜欢回忆夏天的晚上男女同在一条河里洗澡的情景,当然,约定俗成的是上游归男的,下游归女的。堂而皇之的理由就是为女人挡水蛇,却彼此都能隐约听到银铃般的笑声及略带黄色段子的粗蛮,鲜有恶作剧的男人,将一种叫做八目架子的洋辣子的毛毛虫,顺流而下,蛰伤的女人嗷嗷叫,然后就是嬉骂,活脱脱的一副月光下亚当夏娃画卷,不加修饰地诞生了,这情景不亚于法国的天体海滩,喜欢怀念夏天在大街上不避嫌的裸露乳房奶孩子的纯朴民风。
这些挥之不去的童年记忆,或多或少的萦绕在梦里,促使我找一些理由时不时地回故乡走一走。
家族大,事就多,喜酒自然少不了。那个叔叔大爷、婶子大娘去逝,也会回去奔丧,守灵三天。虽然老家对我来说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只是个符号,但总感觉老家才是真正的家,城里的月光宝盒不属于我。记不清楚有多少次回老家了,最近一次是晚辈邀请回去看秋天的景色,说是老家铁撅山上的那颗六百年的银杏树叶子黄了,煞是好看。
记得山上还有悬泉,常年不涸,清澈见底,还有老虎洞、仙人桥、道士庙,可惜的是有些成为废墟了。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曾经让我拼命逃离的地方,现在竟然挂起了“悬泉风景区”的牌子。记不清楚是谁说的了,旅游就是从自己活腻的地方,到了别人活腻的地方。想到此,我苦涩地笑了。
酒桌上拉起了家常,说起了我的过去,也拉到了现在,最后问到了我一个特别敏感的话题,问我最崇拜的人是谁,借着酒劲,我不加思索地说,我崇拜我的祖母—一个三寸金莲的智者。
祖父讳铭新,二十五岁英年早逝,祖母二十七岁守寡一生。其时,父亲六岁,叔父四岁。祖母是大户人家出身,陪嫁的嫁妆簪子、凤冠、银元等首饰及八仙桌、太师椅等全套楸木家具一应俱全,力压全村。记得我们叔兄弟八个人结婚时,作为祝福,祖母给我们每个人一块袁大头银元。她很富有文化学识和修养,《三字经》《女儿经》《百家姓》《千字文》《黄仕女游阴》……等书章熟背如流,毫不夸张地说,她是我们这个家族的启蒙老师。祖母冬至月二十一日去世,出殡下葬那一天,几乎全村人倾巢而出为祖母送行。当天,大雪纷飞,白了人头,白了树头,白了山头……祖母79岁善终。
父亲作为男人对我的影响是甚远的,父亲八岁就用瘦弱的身体,开始担纲家庭责任,喜事丧事叩头作揖行大礼,赶集置办,为叔父操办婚事等。他像石峰上长出来的苍松坚韧不拔,似乎没有膝骨盖,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乐善好施,一身正气。最难忘的是晚上富有表情地给我们讲故事,像什么《大八义》和《小八义》……从父亲嘴里第一次知道了罗成、秦琼、蔡京、刘瑾等历史人物,或者用横笛吹奏出来极富穿透力的乐曲,给这个家庭增添了不少的活力和乐趣,顿时赶走了一天的疲劳。父亲最鼓舞人心的话就是“苦活累活是王八蛋,最怕手中无好汉,相信会好起来的”……听了父亲的话,初中上学时,一到冬天大雪飞舞的季节,便是我受到老师表扬最多的时候。从村到学校足足有二里地,大清早便一个人起来打扫去学校路上的雪。一场雪下来,差不多一个竹扫把就秃噜皮了,老娘心疼,老父亲却笑,抚摸着我的头说:“好样的,是个男子汉”。单凭这个,我就早早地入团了,是同年级中第一个入团的学生。崔凯平老师笑着说:“我保你上高中......”老父亲十五岁推车送炮弹去孟良崮战役,没有牺牲。老天保佑,让这个支前模范86岁在睡梦中安详辞世。
说到崇拜,不得不说母亲。母亲十九岁婚嫁从夫,是出了名的大漂亮,大高个,白白的,引得现为北京电子大学教授的大侄女认真地问,“嫲嫲,您是不是有俄罗斯血统?”母亲一手好针线活,邻里百家,助人无数。视丈夫为天,视子女为生命,总是将最后一口好吃的饭留给我们,总是乐呵呵……“人家过年咱过年,人家吃肉咱不馋,等咱过好了,天天十五月月年”……这句母亲的口头禅,激励了我一辈子。现在,日子真的是天天十五月月年了……她老人家92岁善终。
看着晚辈认真听的样子,我喝了一口水继续说下去。其次,我崇拜的还有汉高祖。汉字、汉族、汉人、汉服……都与他息息相关。
最后是崇拜中国领导人,开创性的结束了中国有史以来的农民苛捐杂税,赋田徭役的历史。种地有补贴,给六十岁以上的农民每月发生活补贴……彪炳史册!
和晚辈说完这些,心情竟然平静的没有一点激动,就像我生活的故乡东河,以前白浪涛涛的白马河发祥地,现在干涸的露出河床,成了汨汨小溪,竟然也老了,翻不起来一点浪花了。
不知余生的路有多长,反正够本了,“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随他去吧…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故乡,献给让我崇拜的先辈和给我荣耀的家族!
致敬这个彭城堂曲阜分支!自祖父起已经繁衍后代近一百口人的家族!
父亲母亲永垂不朽!祖父祖母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全谱列祖列宗们永垂不朽!
惟愿:山河无恙,国兴家旺!长盛不衰!
2024.10.11.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每每看见爷爷读过的书,就像感受到了爷爷的泽被温暖…
(本文作者日月星辰,男,退休干部。曾参与编纂《诸城县教育志》,主持编纂《诸城市水利志》。著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实《传承之路》、史料性著作《六汪村庄》,参与编纂《六汪人物》。现任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六汪镇志》编辑、六汪乡村记忆丛书副总编辑。在“都市头条”开设的栏目,主要内容:(1)六汪乡村记忆;(2)各地非遗人物。提供线索可私信或留言联系。喜欢我的文章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