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敦运 播诵:樊昕
编辑:杨建松

八百多年前,社学老师元德明那16岁的儿子元好问和几个同伴一起去并州(太原)赶考,路上偶遇一位挑着两只大雁的猎户,他很是好奇,就问他怎有如此好运,竟然一次连猎两鸿?
猎户曰:“哪里啊,秀才,是这双雁一同误投了吾设的天网。”
“自投的?”
“兀那雄的,力气大,挣脱跑了。我一看不妙,便用刀拍死了网中的这支雌雁。”
“啊?”
“你忍心?”
“我是猎户啊,这是我养家必需的呀。”
“后来呢?”
“后来才奇哩!”
“说来听听。”

“那只脱网的却不愿走,只在天上一个劲地转,惨惨地叫。”
“啊。”
“我刚准备射它,你猜怎么着?”
“怎么着?”
“它竟然自冲地面,撞死了。”
“啊?!”元好问大惊,眼泪不自觉地流了出来。
“秀才,你怎么啦?”
“贵舍(敬称),你可愿把这两雁卖我?”
“两只?……你给三百文吧。”
元好问抹了抹泪,掏出铜钱,小心的接过两只死雁。
同伴中的李毅笑了:“元哥,我们今晚有鹅肉吃了!”
好问横了他一眼,没去接话。只是一个人蹲在那里,细细地梳理两雁的羽毛,半晌后起身,提上两只死雁,迳直走到汾水旁,建了一个土冢,把它们给埋了,并插上一块木牌,上书“雁丘”,临别时还恭恭敬敬作了两揖。

李毅懵了,几个同伴也都为他的怪异吃惊,只是都默默不语,不愿打破元好问营造的那个沉闷。
当夜,好问就着客店的油灯,磨墨、铺纸、舒笔,以“雁丘”为题,含泪深情地写了一阕《摸鱼儿》,几个月后又边读边想边改,这就是今人看到的《摸鱼儿· 雁丘词》:
问世间,
情是何物,
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
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
离别苦,
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
千山暮雪,
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
寂寞当年箫鼓,
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
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
未信与,
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
为留待骚人,
狂歌痛饮,
来访雁丘处[1]。
那一次,元好问在乡试中名落孙山,但这首《雁丘词》却名垂千古。
几十年后,这词才缓缓南传到江夏,激起了槐山脚下一位名叫肖政塾师的强烈共鸣,还演绎出一个同样撼人心魄的故事。
那天肖政独自到观音矶(此矶今已不存[2])头欣赏江景,突然,他听见几声雁哀,走拢去一看,才发现一只老雁的翅膀下竟然有个瑟瑟发抖的女婴!
肖政大惊大敬,弯腰小心抱起,深深地向老雁鞠了一躬,然后快步回家,将这小丫交给了内子(妻子),并给她取名雁珍。
荏苒,一晃就是十多载,小雁珍也已亭亭玉立。
亭亭玉立的雁珍常常会站在秋光里,仰望天上的雁行,希冀找到老父所说的雁娘。

也是一个下午,正在江边水汊拾菱的她突然听到了凄厉的雁叫,对雁讯极为敏感的她循着声音追去,只见一只狐狸紧紧咬住了母雁的右翅,那母雁正拼命地与之搏斗,吓得几只小雁边跑边叫。雁珍一见,破死忘生地冲进水汊,拈近路扑向狐狸,狐狸被吓跑了,雁珍也被河蚌割伤了左脚,但还是迟了,母雁因翅膀折断,且失血太多,没有被她救活,临死前它把脑袋搭在雁珍的怀里,仿佛有话要说。
雁珍哭了,哭得很伤心。
一只小雁低着头悄悄地走过来,轻轻地用自己的身躯擦着她脚上的血迹,紧紧地依偎在她的身边。
埋葬了母雁后,雁珍抱起那只带血的小雁,取下自己的耳环,掰开后,轻轻套在小雁的脚上,从此,槐山下每年都能看见那只脚套银环的情雁来此觅食、戏水、舞蹈。

又是几年过去了,一群南来的大雁路过这里,见此地江水湍急、浪花飞溅、鱼虾欢跃;再看江边,崖矶突兀、岩石嵯峨、绿树成荫,小山边还有一片平静如镜、美不胜收的银色小湖。头雁长鸣一声,告诉大家:“就在这里歇息两天吧。”
头雁按落云头,滑翔至江边的小湖上,雁群也都跟着它,陆陆续续降落水中,顿时,浪上洁白一片,热闹非凡。
明月高照,寒星点点,秋草瑟缩,江声依然……
一只狐狸偷偷地摸了过来,窥见熟睡的大雁,馋得口水直流,可隔着湖水就是够不着。
它围着小湖转啊转的,突然,它发现了湖边停着一条小船,于是跳了进去,用自己的尾巴做浆,划着小船悄悄向前。
然而就在这时岸边传来了几声狗叫,雁群一下子醒了。狐狸一惊,眼看到手的美味给搅黄了,它好不气恼。
在不断扩散的骚动中,一只小雁不知怎么就懵里懵懂撞到了小船,狐狸一把抓住了它,张开大口,正要去咬它的脖子。
说时迟,那时快,一块小石头“嗖”地一下凌空飞了过来,正打在狐狸的鼻尖上,狐狸“哎”了一声,慌忙荡起小船逃掉了。
小雁得救,可是被狐狸抓伤的翅膀鲜血直流,它在湖面上不停地扑腾、扑腾,头雁心疼得围着它不断地发出“噶噶”的求救声。
一条木船咿咿呀呀划了过来,一位老人从湖里捞起小雁,又从舱里拿出一个葫芦,给小雁的伤口涂上一点药水,还用细布条缠了几道,放在船舱里,他告诉头雁:“莫怕,莫怕,天亮时就会好的。”

太阳升起了,雁群又要出发了,在头雁深情的呼唤里,小雁果然飞了起来。
当雁群升到云端的时候,只听头雁又是一声长鸣,天空中“一”字形的雁阵突然转弯,飞了一个大大的圈,绕着水面上的小船,在山顶上好一阵盘旋。
船上的老人也朝天朗声高吟:“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雁行突然发出阵鸣,山松为止颤动,它仿佛在说:雁人虽相隔,博爱却相通!

从此,每年深秋,南来的雁群总要在小山下的湖面上歇上一晚,只是再也没有见到那只带银箍的美丽老鸿!
从此,这座小山便有了一个隽丽的名字:廻峰落雁。
从此,这里成了古镇金口最诗意、最浪漫的胜景。

据《江夏志》载,早年这里曾建有廻峰寺,寺中曾供有“雁母”。廻峰寺边还有关帝庙、魁星楼、文昌阁、陶公祠(纪念陶渊明,也有说是祭祀陶侃的)、岳公祠。此山西侧,还有一座天然的观音矶石(形似观音菩萨),东侧是清代设置的参将衙门,南侧曾建有丁公庙(祭祀东吴大将丁奉将军,他是金口女婿)、杨泗庙(祭祀宋末农民起义领袖杨幺),北侧螃蟹峡处,卧有一块关公磨刀石,相传,三国时期关云长到此,马饮江水,周仓为他在此石上磨过“青龙偃月刀”。
东晋时,陶渊明去江陵销假时曾夜过此山,并吟了一首五言诗来赞美金口的夜景,其中四句是:“凉风起将夕,夜景湛虚明;昭昭天宇阔,皛皛川上平。”据说第二天一大早,还曾入寺拜谢过雁母,深为雁德所动。

梁大道三年(531年),有天竺国高僧达摩曾于此处折苇渡江入魏,进入嵩山少林。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祖师,不仅修了一座廻峰寺,还建了“达摩亭”。而每年深秋,雁群飞过寺、亭时,“一”字形的雁行都要重新打散,秩序井然地改为“人”字。
南宋时期,岳飞(当时任湖广荆襄潭洲制置使)由鄂州赴洞庭湖讨伐杨幺,曾路过金口,驻军在此山上。后来被冤杀的岳飞在平反后,人们于廻峰寺左侧建起岳公祠,据说祠起之日,秋风正盛,一群大雁嘎嘎而来,绕祠三匝。
清朝乾隆年间,曾在金口任过巡检司吏员的文人程永冽,特以“廻峰寺左新建陶、岳二公祠”为题,写过一首古风,其中就有:“廻峰寻胜迹,山川最清幽;晴岫双烟锁,长江一带流。”

原来,金口古镇,竟然是被人们忘却了的一座雁镇,一座德镇!
今天的“廻峰落雁”位于金口西北,它西临大江,北望槐山,东靠凤凰(山),南临钵盂(山),海拔虽然没过36米,但却紧扼金口的水陆交通。
专家说,大雁在我国传统文化里为禽中之冠、鸟中之祥,早在先秦时就进入了文化领域,并被赋予了极佳的人格。近些年来在江夏发掘出的文物中,无论是鼎、簋、尊、卣,还是爵、觯、觥、彝、壶,总能在它们的颈、口、腹、足等处能见到芦、荷、云、花、鶺鴒、兔等各种雁纹,这也的确证明,江夏先民有爱雁、崇雁、礼雁的传统,而这种传统现正在新时期的环境和谐中一步步发扬光大,赓良续新!
2024.10.27
注:
[1]颜庆余.元好问《雁丘辞》确是写情之作[N].光明日报.2022年09月19日:13版.
[2]彭敦运.金口古镇[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7:262.

作者:彭敦运,武汉市江夏区人。华中师范学院毕业生。曾为武昌县第一中学教师、江夏区教科所科研员。

朗诵:樊昕,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诗歌学会朗诵演唱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文化促进会主持人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考级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湖北省礼仪学会理事、主持人礼仪专委会主任,武汉市全民阅读促进会副秘书长。湖北省第七届最美文艺志愿者,湖北省第十一次文代会代表,湖北省新文艺群体带头人,国家一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中国朗诵艺术史话》湖北篇联合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现代礼仪&文体礼仪副主编。

编辑: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省朗协融媒体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北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武汉市老干部朗诵艺术团副团长兼艺术总监;《都市头条》铁马豪歌平台创始人,三年阅读已逾一亿八千多万。湖北省第三届荆楚朗诵之星。

扫描二维码
欢迎点此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