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春节 (春节前用)
作者 张清如
主播 杨艺琳
我出生在高楼林立的南海边一座现代化新城——深圳。
但我的故乡,却是在有着许多传奇色彩 和动人传说的云南昆明。无论凡人还是名家,都喜爱用“彩云之南” 和“ 一脚踏进昆明 ,心都醉了”的 诗一样的语言,来赞美故乡的秀丽、迷人……
我长大了,常听到长辈话语中对故乡的留恋深情。所以 ,尽管深圳处处充满着浓浓的现代化气息,在大人们潜移默化的言语中,我还是思念我的家乡昆明。尤其是当他们谈到家乡过春节 ,也叫“过年” 的热闹景象 和风俗习惯时,一丝淡淡的乡愁,就会在我年幼的心灵里,泛起阵阵涟漪,想親自一睹它的景象和体验“年” 的快乐 。
我家乡的“年 ” ,有很多与南粤相似又不相似的习俗。年三十,也就是除夕到来之前,家家都要先去买一棵甘庶回来,竪在门后。长辈们说,家里放甘庶,就是祝愿新的一年生活甜甜蜜蜜 ,事业节节高升,举家和和睦睦。也正因为家乡的这种习俗,助推了小贩们兴隆的 生意。在农贸市场和年货街上,一車車,一綑綑的甘庶,转眼就会搶购一空。大街上,提着年货,扛着甘庶的人们,脸上的笑容,就像家乡名甲 天下的山茶花一样 ,是如此的红艳和绚烂 。
据说,除夕前,家门前还要种一棵松树,年夜饭也不在槕子上吃,做好的美味佳肴,也要一盘盘,一 碟碟摆放在厅堂中铺满松针叶的地上,全家围在一起,闻着松针叶散发的清香和佳肴的香味,听长辈们讲那随着岁月流逝的故事和对晚辈新一年继续奋进提出的新希望……但随着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种习俗 已经没有了。除夕 ,是家人团聚欢庆的美好时刻。就连忙碌了一年的商家,也早早地关门打烊,去团园,去谋划来年再创一个丰盈的兰图了。
在我的家乡昆明,年夜饭除了有鸡鸭鱼肉外,几乎家家都少不了要炒一盘既是菜又是主食的炒饵块。有点像江浙一带炒吃的年糕。 但炒饵块中放的配料却丰富得多,有著名的宣威火腿或者腊肉,还有绿悠悠的碗豆尖和自己醃制的酸菜。起锅时淋上有名的拓东酱菜厂生产的甜酱油。那个爽啊,可以让你舌尖三日留香。
当除夕的钟声响起时,𩂱耳的鞭炮,缤纷多彩的礼花,让人们把一切烦心事,都忘得干干净净。
大年初一,空气中还弥漫着浓浓的的火药味,守了一夜岁的人们还在梦中。但城市的街道上,一位位环卫工人,挥动掃帚 ,把礼花和爆竹的纸屑,清扫得干干净净,把一个洁净的城市,又还给了人类。
家乡的春节,还留给我一个美好的印象,那就是节俭之风。过年了,家家都备足了不少食材,但是不可能一次吃完。但大家都没把它倒掉,而是把它们混着鸡汤、肉汤和清菜一起顿顿高温熬煮,有的可以从初一吃到十五,这些菜有点酸酸的,但又有 浓郁的肉香味。长辈们称它们为“长菜”,寓为长长久久。家乡的这道“长菜”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俭”,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一切从俭而不奢侈浪费,我们 就能在“俭”中累起一座金山。
春节,举国上下 ,家家都过。但故乡的春节,却让我懂得了很多很多知识。
我爱故乡的美,我更爱故乡极富哲理风俗的年 。
~~~ ~~~ ~~~
作者 张清如
主播 杨艺琳
*~~~*~~~*~~~*~~~*
栏目编辑部
顾问 毛诗奇 邓耀泽
李敦伟 杨振昆
编委 毛诗奇 李敦伟 曹立萍
主编 曹立萍
常驻作者
毛诗奇 欧之德 杨振昆 邵春生
周艳珍 真 真 杨艳秋 李文选
张家贵 苏建华 陈怀志 王礼贵
李敦伟 杨杭澄 任恩扬 曾玉龙
高国斌 姚顺忠 龚太美 胡连勇
耿 良 阿佤一枝花
常驻主播
邓耀泽 文 鹤 燕 子 赵 文
左莉明 一 萍 汪玉丹 刘 敏
秦 芳 月满西楼
本栏目是一个公益文学园地,欢迎文学爱好者投稿,投稿文章以诗词、散文、杂文、科普、故事、微小说、时事评论等原创作品为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方向,不得涉及政治、宗教。拒绝低俗不雅文字,作者应对文章内容负责。若2个月后仍未发布的稿件请作者自行处理。栏目作者、主播、编辑均无稿费报酬。
来稿请注明“原创投稿”字样。
翰墨无食能养性 诗书非药可医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