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年了 说年话(连载五)
散文• 回忆八十多年前的“除夕”
作者Ⅱ周大策
朋友,你想了解八十多年前吉林农村的除夕吗?好,请你耐心地跟着我的文字往下瞧!

那时,农村没有“除夕”这个词,不管是腊月三十还是二十九,这一天统称“年三十”。
“年三十”,要做的事挺多---
除了再打扫一遍室内外卫生,女人贴年画和窗花、忙活年夜饭;男人立灯笼竿、贴春联。
春联,在院门、房门和屋门上贴;其他地方贴吉祥话,如,在屋里墙壁明显处贴“抬头见喜”,在院门外贴“出门见喜”。畜棚贴“六畜兴旺”,仓房贴“五谷丰登”,禽舍贴“金鸡满架”。

为了祈求全家四季平安,避邪除祟,抵御鬼魅,在房门上贴“门神”。 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门神是两位,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传说中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的鬼魅战斗!
“供大纸”,就是“请家谱”或立祖宗牌。在家谱或祖宗牌前摆供案,供案上放着香炉、食品、醇酒等,这是一种庄重的敬祖仪式。
过新年,穿新衣。给小孩换一件新衣,或买一双新袜子,贫困人家给女孩买一根红头绳或一朵小红花,给男孩买几挂“小鞭儿”。

多数人家在院内立灯笼竿。传说姜子牙在封神之后没有具体的职位,只能代替其他神仙值班。在大年三十众神归位时,姜子牙无处可去,只能栖身于灯笼杆头。这一传说赋予了灯笼竿头更深的文化内涵。灯笼竿头上绑一束翠绿的“冻青”或绿叶松枝,配上红灯笼,相得益彰,非常惹眼。
入夜后,大人穿上新袜子,走一走“踩小人”,意思是把在暗中使坏的人踩住。

过年,比平日多了一些禁忌:
在屋里扫地,要恪守“往里扫,不外倒”的规矩。就是从房门往屋里扫,这叫“拢财”。扫出来的垃圾当天不外倒,这叫“存财”。
水缸和厨房里不能少水缺柴。缸里挑满水,厨房抱满柴。寓意打个富足的底,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
过了中午,大人和孩子都不去他人家了,因为家家都供大纸了,以免干扰人家祖先。
说话要避开“穷”“死”“病”“霉”“输”“打”“杀”“砍”“丧”“赔”等不吉利的字,遇上不开心的事,要说吉样话,例如打碎了盘碗,随口说“好,岁岁平安”。煮饺子有破的,不能说“破了、坏了”,说“挣了”。

吃晚饭和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最重要的两顿饭,不能缺鸡和魚。因为鸡和魚含有“大吉大利”和“吉庆有余”之意。
这两顿饭,是团圆宴。如果有人外出未归,要为他(她)留出一个空位,并摆上一副碗筷,会喝酒的还要摆上酒杯。
饭前必须燃放鞭炮,一是烘托喜庆气氛,象征光明,二是驱赶邪恶鬼魅,祈福安康。

入夜后,大人和孩子要“熬年守岁”。守岁,大人容易,小孩有些难。那时农村没有什么热闹,静静的。小孩好犯困,大人用一些办法刺激他们提精神——让小孩含糖块,吃花生、“冻秋梨”,磕瓜籽;陪小孩玩耍,男孩和大人玩纸牌、“打棋螺”,玩腻了,就出去放小鞭。女孩欻“嘎拉哈”、欻布袋、翻手绳。给孩子讲“瞎话”,其中多是讲神仙和妖魔鬼怪的故事。给小孩压岁钱,对小孩说,睡觉得不到压岁钱,睡觉一年不精神。

熬到半夜子时,举行“接神”仪式,这是“过年”的一项重要内容。男人抱一堆干柴,在院子中间点燃篝火,同时把院门敞开,吸引喜神、财神进到自己家里来。
女人煮饺子炒菜,摆供桌。饺子煮好后,捞出第一碗放到供桌上,把供桌抬到院里,然后放鞭炮,全家人跪地磕头,迎接喜神和财坤到来。至今我还还记得爷爷年年重复的一套磕儿: “迎喜神,接财神,喜神财神进家门,保佑我家运气好,年年不断金和银”。
接神仪式结束后,全家人跪在“家谱”或祖宗牌前,给祖先碰头。接着晚辈人给长辈人磕头。然后一家人才能欢欢喜喜地吃“年夜饭”。饭后就可以睡觉了!

这些习俗深深的留存在我脑海中。我觉得有这些习俗,“年三十”才有特色和意义。可惜,有些好的习俗,现在消失了!每当我回忆起这些习俗来,都觉得挺甜美的,有一种亲切、眷恋之感。

作者简介
周大策,1939年出生。念书、务农各5年。1958年参加工作,1999年退休。2020年初,进入井冈山二群,开始侧重习练近体诗。我的诗观是: 力求书写贴近生活,并让人‘能读懂、有共鸣、有情怀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