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大年初二传统习俗
传承千年的文化密码
文:强军/陕西宝鸡
在我们小时候的20世纪70年代,每年大年初二这一天铁定是跟着父母去舅舅家,看望外公外婆。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来一个春节大团圆。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春节文化里,大年初二是极为特殊且充满温情与寓意的日子。民间流传着“大年初二,记住:1要去,2不说,吃3样,忌1事,蛇年吉祥诸事顺”的说法,寥寥数语,却囊括了丰富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承载着先辈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愿,历经岁月洗礼,至今仍熠熠生辉。
一、“1要去”:
回娘家,团圆聚福大年初二,对于出嫁的女儿而言,是归心似箭、回归娘家的日子。这一习俗背后,是血浓于水的亲情纽带,也是对家庭团聚的深切渴望。一大早,女儿便会精心收拾打扮,携着丈夫与子女,踏上回娘家的旅程。出发前,准备礼品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按照传统,礼品需带双数,这其中蕴含着“成双成福”的美好寓意。糕点是常见的选择,香甜的味道象征着生活的甜蜜。像那层层叠叠的千层酥,每一口都酥脆可口,寓意着日子过得丰富多彩;还有软糯的桂花糕,香气四溢,仿佛将生活中的美好都凝聚其中。水果也是必不可少,红彤彤的苹果,寓意着平平安安;黄澄澄的橘子,象征着吉祥如意。
当一家人抵达娘家,欢声笑语瞬间打破了往日的宁静。见到父母的那一刻,女儿眼中满是温情,亲切地呼喊着“爸妈,我们回来啦”,简单的话语饱含着无尽的思念。孩子们则像欢快的小鸟,蹦蹦跳跳地奔向外公外婆,甜甜的问候声让老人脸上乐开了花。
在娘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回忆往昔的点点滴滴,分享着过去一年的生活琐事。女儿会细细询问父母的身体状况,关心他们的日常起居;父母则会端详着女儿一家,欣慰于孩子们的成长。这种亲情的交融,不仅是情感的慰藉,更是对家族传承的延续。
它让我们明白,无论走得多远,娘家永远是温暖的港湾,是心灵的归宿。
二、“2不说”:
避讳之言,守财纳吉新年是新的开始,人们期望用吉祥的话语开启美好的一年,因此在大年初二,语言上有着严格的禁忌。
首先是不说晦气话。“死、病、破财”等词汇在这一天成为禁忌,仿佛这些字眼一旦出口,就会真的带来厄运。在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氛围中,若是有人不小心说出这些不吉利的话,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会让大家心里泛起不安的涟漪。所以,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会时刻提醒自己谨言慎行,用积极、美好的语言交流。比如,当谈及身体健康时,会说“祝您身体硬朗,吃嘛嘛香”;说到财运,会说“愿您新的一年财源滚滚,八方来财”。
其次是不提旧债。大年初二是喜庆团圆的日子,人们希望保持和气生财的氛围。在这一天催债或提及金钱纠纷,会让原本和谐的气氛变得紧张压抑,容易引发矛盾,破坏人际关系。即使平日里有债务问题,也会选择暂时搁置,等过了新年再去协商解决。
这体现了人们对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视,以及对新年美好氛围的维护。
三、“吃3样”:
吉祥美食,福运绵长饮食文化在春节习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大年初二的餐桌上,这三样美食必不可少,它们各自蕴含着独特的寓意。
(一)长寿面
长寿面,面条细长,根根分明,在沸水中翻滚煮熟,盛在碗里,热气腾腾。吃长寿面,是对健康长寿的祈愿。每一口面条,都仿佛是将岁月的美好与祝福吞入腹中。长长的面条,寓意着新的一年生活顺遂无阻,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像这面条一样,顺滑度过。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长寿面,互相夹菜,传递着对彼此的关爱与祝福。老人吃了长寿面,希望自己能多享几年天伦之乐;年轻人吃了,期盼在新的一年里事业稳步发展,无病无灾;孩子们吃了,祝愿他们茁壮成长,前程似锦。
(二)发糕
发糕,是用面粉或米粉精心制作而成,在蒸制的过程中,面团逐渐膨胀、“发”起,这一过程就像是生活中的希望在不断生长。发糕口感松软,香甜可口,它寓意着财运高涨、事业兴旺。
当揭开锅盖,看到那白白胖胖、高高隆起的发糕,心中便充满了喜悦与期待。咬上一口发糕,甜蜜的味道在口中散开,仿佛预示着新的一年里,财富会像发糕一样不断膨胀,事业也会蒸蒸日上,节节高升。
无论是在家中自制发糕,还是去市场购买,人们都热衷于在大年初二品尝这道美食,沾一沾“发”的喜气。
(三)元宝馄饨
元宝馄饨,形似元宝,小巧玲珑。包馄饨时,将馅料放入薄皮中,轻轻一捏,便成了一个个可爱的元宝形状。馄饨在沸水中煮熟,盛在碗里,加上鲜美的汤汁,撒上葱花、紫菜等调料,色香味俱全。吃元宝馄饨,代表着招财进宝,富贵满堂。每一口馄饨,都仿佛是将财富吃进肚里。
在新年的喜庆氛围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馄饨、吃馄饨,不仅是享受美食的过程,更是对财富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相信,在大年初二吃了元宝馄饨,新的一年里会财运亨通,日子越过越富足。
四、“忌1事”:
勿动剪刀,避口舌是非在大年初二,还有一项特别的禁忌,那就是避免使用剪刀、针线等尖锐物。
传统观念认为,剪刀和针线的尖锐形状容易引发口舌之争。在这个希望家庭和睦、万事顺遂的特殊日子里,人们自然要极力避免可能导致矛盾的因素。想象一下,若是在大年初二不小心使用了剪刀,家人之间或许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发生口角,破坏了原本和谐欢乐的氛围。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人们会在初二之前就提前备好所需物品,比如需要裁剪的物品,会在初一之前就准备好;需要缝补的衣物,也会提前处理好。这一天,大家都小心翼翼地遵守着这一禁忌,让家中充满祥和与安宁。
大年初二的这些传统习俗,从回娘家的亲情团聚,到语言、饮食、行为上的禁忌与讲究,无一不体现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它们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一代又一代的人紧密相连,让我们在传承与践行中,感受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
在蛇年,让我们遵循这些传统,纳福迎祥,愿新的一年如蛇般聪慧机敏,行事灵活通达,家宅安康,财源广进,诸事顺遂,岁岁皆欢。
五、大年初二“回娘家”
这一天被称为迎婿日或姑爷节。 正月初二,也叫大年初二,又称“迎婿日”,“回娘家”,客家传统叫法又叫“转妹家”。是中国农历一年之中的第二天,亦是正月第二天,正月最早源自春秋时期,它一般在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立春和雨水两个节气之间。
正月初二开始了正月中最忙的时间,因为从初二开始,要走亲戚。各地风俗包括“回娘家”“祭财神”“祭祖”“祭牛羊”“开年饭”等众多习俗。
民间传说正月初二是财神菩萨的生日,老板都要敬财神祭品,图吉祥和利市,北方还用饺子上祭,据说敬过财神的饺子是财神赐给人们的“元宝”,吃了这种饺子可以“财运亨通”。
不少地方当作归宁日,即已出嫁女子回娘家的日子。旧时女子出嫁后多依附夫家生活,正月初一只好在夫家度过,正月初二始能与亲生父母和兄弟姊妹团圆。女子回娘家,女婿需要同行,故而对于娘家而言又称“迎婿日”。给出嫁的女儿提供了团聚的机会,让许久未见的姊妹们得以叙叙旧、话话家常,展现了中国人对亲情的珍视。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每年的第一个月,各个朝代不尽相同。到汉武帝时才正式确定农历一月为正月。正月第一天为正月初一,第二天则为正月初二。
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份宁静和温暖。希望大家都能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幸福。
六、春节假日
2024年11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决定》明确春节放假4天(农历除夕、正月初一、初二、初三)。 因此,2025年春节法定放假4天,加上调休4天,共计8天假日,一直到正月初八(2月5日星期三)才正常上班。
共 3029 字 2025年1月30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