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诗• 新年遣怀
作者Ⅱ周大策
充盈团圆 欢乐 祈福的“过年”,
是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
既是一个神圣的仪式庆典,
又是对生命祝福的一种实践。

追踪年迹一环环。
旧时代贫穷落后,
人民的生活是黄莲。
日子虽苦,
人们却不忘祖先。
除夕家家“供大纸”,
有家谱的请(挂)家谱,
没有家谱的立“三代宗亲”祖宗牌。
摆上供品烧香磕头,
既敬祖不忘本根 又祈福保佑平安。
平日里吃不上饺子,
过年时才能解解馋。
除夕到“子时”的时候“接神”,
迎接喜神财神进到自家门。
吃年夜饭和初一早餐,
饭前燃放鞭炮 驱赶病魔霉运,
祈愿家人安康兴旺平安。
大人和孩子给祖先磕头上香
晚辈人给长辈子磕头拜年。

饭后大人带着孩子,
去给亲属和乡亲们拜年。
见面拱手作揖或磕头 ,
彼此都说一句“过年好”,
话不多却饱含着问候和祝愿。
这一拜 既加深了友谊,
又化解了一些恩恩怨怨。

锣鼓喇叭响声动人心弦。
在村里扭上几圈后,
然后到一些人家院里拜年,
这家致谢 送上香烟或赏钱。
小屯子人家少没有秧歌队,
附近村的秧歌队就去那里联欢,
送上慰问 促进和睦加深情感。

改革开放又四十余年,
老百姓的日子芝蔴开花节节高,
平时吃穿堪比往昔“过年”。
虽然提倡破旧立新,
但“年”的核心没有改变。
直到今天 ,
人们还是盼着“过年”。
“过年”成为国人心目中,
最盛大的节日 最开心的圣典。
然而如今“过年”的气氛,
却显得不如从前一一
“过年”的吸引力越来越小,
“过年”的味道也越来越淡。
“过年” 的意识之所以淡化,
是物质生活进步、精神生活多样化的表现。
现今 过年只有吃吃喝喝,
同早日的生活几乎没有多大差别。
物质条件丰富了,
精神生活空虚了,
失去了一些传统习俗,
所以“过年”如喝白水一般。
语看 过去的年俗还有多少?
所剩无几 令人遗憾!
现今只剩“过年”的形式,
冷冷清清,死气沉沉,
看不到“过年”的热火朝天。
假如这个形式一旦消失,
一切都不存在了,
那是难以想象的人类灾难!

事在人为 美在修善。
让我们追寻年的踪迹,
去寻找年的核心内涵。
当代人的责任就是传承,
需要找回失去的好传统。
烹饪出新的“年味”,
让子孙懂得社会历史百态与传统文化,
这是中华民族最古老传承的体现。
回来吧?
失去的那部分优良习俗,
让“年味”回到本该圆满的圣坛!

周大策,祖籍山东,1939年生于吉林。念书、务农各5年。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写过诗歌(非近体诗)。1958年参加工作,1999年退休。2020年初,进入井冈山二群开始习练近体诗。诗观是: 力求书写贴近生活,有情怀的诗歌,让人能读懂、有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