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年游云萝
黄桂标
乙已正月初二
开年随兴入云萝,
暖阳繁花惠风和。
兰苑幽姿含秀色,
雨林大木舞婆娑。
摇曳芳草传风信,
绕径清泉唱轻歌。
沉醉不觉春将至,
满园美景情韵多。
读了黄桂标此诗,给我的首要印象是此君真能诗,见景皆可诗,诗必有值得深赏的艺术特色。
说真话,诗人写诗,与读者读诗,有许多角度。比如诗人写诗,可以见者皆诗,思者皆诗,可以喜,也可以愤,可以悲。读者看诗,可以感而爱之,可以懂而喜之,可以共鸣,可以欣赏,或者厌恶。但许多时候,人们读诗,多数情况下都是见雅而心喜,才会花时间去欣赏,不受感动、觉得不好的诗是不会去阅读与理解的。
有许多人,也想成为诗人。他们会见到诗人遇景而歌,见人而诗,心生佩服。他们也想成为这样的人,遇悲欢离合也能随心所欲,抒发情思心声。然则,这并不容易。否则,能写字的人很多,被普遍承认为诗人的,尤其是能千古留名的杰出诗人,就不会那么少;能象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隐,象李清照、苏轼、陆游、辛弃疾……那样,被脱口喊出名字的,更是少之又少。
诗者,语言宝塔尖上的明珠;诗人者,语言表达的创新者,是文学翘楚、奇才与瑰宝。那么,要成为诗人,他们的创作,到底有什么秘密?先讲几个必要条件。
首先,诗人之所以能成为诗人,必要条件是要有诗感。无诗感,不足以成为诗人;有诗感,才能见诗景,有诗语。有人说,如语言有天赋一样,诗感也要有天赋;但也有人说,诗感是可以学习的,可以通过诗歌写作磨练而习得。我信服前者,也宁愿相信后者。
但无论如何,对黄桂标这首《开年游云萝》作品进行赏析,我分明看到了他作为一个诗人,所具备和表现出来的强烈的诗感。他一个出游活动,即能所见成诗,实景成诗景,所抒即诗情,所吟皆诗语。你看他诗开篇的“开年随兴入云萝”句,用的那个“随”字,与后面诗句中多角度感受到的自然界的暖阳、繁花等意象,甚至还感到了有和暖惠风的存在,是不是诗感很好?他是不是在寒冷的冬季,用诗的文字让你感受到了舒适温暖?能一下子就用他的随性与温暖秀美的愉悦意象,将你带进了他开年纪游的诗作中,也带进了他所游的广州云萝植物园区美境中?随着他对诗景与诗语的进一步展开,又把云萝的景物写得那么美而生动,将诗的感染力自然而然地呈现了出来?
其次,要成为诗人,当然要对所写的诗歌体裁格式很内行。黄桂标这首《开年游云萝》作为古风诗,从首联的出游引入与氛围渲染,到颌联对云萝景物描写的展开,与颈联对景物描绘的深化,以及尾联的感受抒发,其起承转合的范式结构非常严谨。尽管这首诗属于古风,在平仄上并不需要严格遵循七律格式,但他在对仗上仍然创造了对称之美;行韵上的和、娑、歌、多等字,都押平水韵的五歌韵部,非常严谨,任再内行的人看了也无可挑剔。
以上两个方面,是成为诗人的必要条件,但还并不是必然条件。诗人写诗,有诗感,感觉处处皆诗,是好事。这解决了写诗必须有内容、有素材可入诗的问题。但如果思想浅薄,对所见无所选择,或所思不深,不懂选择,也会眼前一片乱,无从入手,硬写出来也必然失序,杂乱无章,等同于没有解决好可入诗的内容素材问题,表现效果肯定会很差。作为诗人,除了写诗要懂得内容素材选择之外,对于诗歌格式的熟练运用,同样很重要。现在有些所谓现代诗人,他们有的在诗感上也有些天赋,见景能觉得有诗,也经常绞尽脑汁想在语言上出奇,但就因在诗歌体裁格式上不用心,或受外来影响,不承认本民族语境下的诗歌表现规范,而失之散漫或啰嗦。他们对同样的内容情思,本可以精粹却写成了长篇散句,过分的甚至不押韵;而将他们那点诗感和绞尽脑汁想出来的语言出奇,变成了可笑的雕虫小技。对此,甚至有拒不思过而美言之为“现代诗/自由诗体裁”就是这样的,被一个学术造诣很深的网友通过中外诗歌比较后,将他们讥为“不伦不类、自欺可笑的现代诗、自由诗”、”所谓现代/自由诗,就一语言基因先天残缺的文化怪胎“。
【https://www.meipian.cn/3bsgpjtq?】【https://www.meipian.cn/4c963x4v?】
让我们看看黄桂标的《开年游云萝》,他是怎么得益于诗感,所见皆为诗,经过精选内容素材入诗的?又如何使用精练的传统格式进行表现的?请看“兰苑幽姿含秀色,雨林大木舞婆娑。摇曳芳草传风信,绕径清泉唱轻歌”这四句,它们形成了俩俩相对的两个对仗联。其中,诗人精选了兰苑、雨林、芳草、小径、清泉等景物意象入诗,并给予生动细腻地描绘。这两联是诗中写景的主干,精粹雅正,音韵和谐。短短四句,便让偌大的云萝园区景物,美姿摇曳,声色动静具备,生动浓缩地呈现于读者眼前。这就是诗人黄桂标面对眼前景物,利用自己的诗感,通过精心选择意象入诗,进行出色描绘,和格式熟练运用,所呈现出来的作品活力,与精熟深厚的诗人功底。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诗人写诗须有可入诗的内容素材,感悟与发现就非常重要。但感悟与发现很重要,对内容素材的撷取能力更重要。而且,我们还需注意到,诗歌是精炼的艺术。偌大的一个云萝出游场景,偌长的一段游玩时间,在短短的八句诗中,就要实现起承转合,表现淋漓尽致,取材入诗的艺术也必须是精炼的。黄桂标此诗,是一首纪游景物诗,他的内容取材,正是依靠这种约取而意丰的精炼取材方法实现。他开首就高明而简明地拮取了出游的随兴心境,接着精选眼前的兰苑、雨林、芳草、小径、清泉等几个景物意象入诗,最后抒发游园沉醉与情韵感受,使这首纪游写景诗,在精炼篇幅内,表现了非常丰富的诗歌内涵,言有止而意未尽,让人深度回味。
然而,即使有这种在诗感之下约取而意丰的取材入诗的能力,在语言表现上没有一定的艺术手法表达能力,也是难以将入诗内容表现好的。诗歌精炼有效的艺术表现手法能力的高低,是决定是诗与非诗的关键因素。创作者缺了精炼有效的艺术表现手法能力,即使通过良好诗感获得了一些可入诗的诗意内容,能力强的也许会写成一篇所谓自由诗、散文诗、甚或是一篇散文,能力差的会写成蹩足文字或放弃。语言高度精炼的好诗,那更是实现不了的!因此,一个诗人与其作品艺术成就的高低,有时也取决于诗人这种使用艺术表现手法的能力之上。
黄桂标的《开年游云萝》诗中,以精炼艺术表现诗歌内容的手法,功力深厚,精熟多样,而且使用场景恰到好处。如开篇首联的引入诗境,与引入暖阳、繁花、惠风等进行氛围渲染,可以将之视同比兴。颌联中的“兰苑幽姿含秀色,雨林大木舞婆娑”诗句,诗人为表现兰苑与雨林两个场景,用了“幽姿含秀色”与“大木舞婆娑”进行描绘,一动衬一静,“秀色”与“大木”相映。请想想诗中描绘的那个园林中,成片花卉的幽静雅丽芳香,成片大木一起随风摇晃,动静结合,秀美与声势相衬,是何等生动而淋漓。颈联“摇曳芳草传风信,绕径清泉唱轻歌”诗句中,诗人使用拟人手法,对芳草“传风信”与清泉“唱轻歌”进行描绘,再用“摇曳”与“绕径”的动态与形象进行衬托,又是何等的细腻而富有活力。
一般说,诗歌的创作从文字上看内容不长,但如前所述,言有止而意无限,一首不长的诗歌,有时一些关键字眼用好了,就会让全诗也生动活跃起来。因此,诗人要写出好诗,在文字的精炼与传神方面,也必须具备相当的功力。中国自古,就有诗人“练字”的佳话。如唐代诗人贾岛,一次去拜访好友李凝不遇,给他留下一首《题李凝幽居》的诗,回去后觉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中的“推”字不够满意,想用“敲”字代替,但又拿不定主意,一直到路上偶遇韩愈,才帮他确定了用“敲”字,一下子便让诗句传神了起来。还有宋代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诗,“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用一个“绿”字,就让春风吹过的江南景物全都活了起来,成了千古名句。看看黄桂标《开年游云萝》一诗中,好的“练字”与用字可不止一处。看那个开篇的“随”字,把诗人出游的放松潇洒神态都表现了出来;还有描绘花卉秀姿的那个“幽”字,写树林摇动的那个“舞”字,和芳草随风的那个“传”字,清泉流动轻响的那个“唱”字,可以说是个个生动,字字传神!诗人在诗歌语言的精准传神与精粹练字方面,同样功力深厚,运用非常出色。
从诗人创作的角度,赏析黄桂标的《开年游云萝》一诗,确可成为学习的范例。他的诗歌创作构思非常精熟,诗感极好,面对眼前场景,选材入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深具功力,约取而意丰;他的表现手法丰富,练字精粹,用词精准,诗语奔涌,妙语叠出。全诗将云萝美景与出游心境,集中生动地呈现到了读者眼前;表现了诗人新春出游与众同乐,和面对大自然的放松与喜爱的心情。他的诗,让人产生了感同身受的共鸣情感,成就了一首成熟,优美富有感染力的成功诗作。
宋末诗人刘克庄在谈到写诗时,有两句诗:“贯虱功夫须切近,脍鲸力量要雄深”。说的是诗歌创作,功夫要练到象《列子.汤问》中纪昌射箭那样能箭尖贯穿虱子般的精准;以及要象陆游《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所写的捕鲸脍炙鲸羹那般,用情深沉而雄奇。俗话说“诗无达诂”;陆游也说“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我对黄桂标《开年游云萝》诗的解读,以及对诗人创作必要因素的揭示,未必完全符合作品真实,与诗歌创作规律的内在。诗歌创作艺术发展无止境,本文目的在于交流,一切诗歌的成功创造,还仰仗于诗者的见仁见智与自我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