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儿时的元霄节》
作者:韩湘生
过完了蛇年的春节,又迎来了元霄节,也就是乡间农家人口头上常吟叨的农历正月十五。据史书记载,作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的元霄节,早在二千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曾这样赋诗赞美元霄节:“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翠竹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这描述可谓入木三分,淋漓尽致!
如今随着人们小康生活的实现,元霄节的年味似乎与我们陌生疏离、渐行渐远了。谈及不免心生惭淡,论来也是轻描淡写、平淡无奇了。抚今追昔,心中对儿时元霄节的点点滴滴总觉得回味无穷、无比眷恋。
小时候,过元霄节盼的是穿新衣、戴新帽、抢灯盏、挑灯笼。那时候生活条件并不富裕,新衣服、新帽子、新棉鞋并不是从集市上购买的,而是母亲熬眼掌灯穿针引线的结晶。在我山东济宁鲁西南的农村老家,时逢隆冬,寒风刺骨、雪花飘飞,勤劳善良的母亲在屋中窗台下为我飞针走线。寒风拍打着门窗,飞雪覆盖了房顶,冷风呼啸着从每一个缝隙钻进屋里。母亲却不惧飞雪严寒,认真仔细、一丝不苟地为我们做新衣。双眼熬出了血丝,双手磨出了老茧,一种撼人魂魄的母爱不觉溢满了心头!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每每想起这些画面,我的热泪禁不住萦满双目……
到了元霄节头一天晚上,母亲总是提前从堂屋衣柜中把做好的一整套新衣翻出来递到我的手上,轻声嘱咐:“孩子,明天就是元霄节了,这是我给你做的新衣服、新帽、新鞋子,赶紧穿上试试,看合不合适?”我高兴得换上新衣服、穿上新鞋、戴上新帽子,往镜子面前一站:“真不错!挺合适的!太好看了!”
到了元霄节傍晚,在一阵鞭炮声中我匆匆吃完水饺。看见母亲手中托盘上摆满了各种模样的灯盏,有“刺猬的”“小猪的”“小鸡的”“小蛇的”等等,上面还插了根蘸过香油的棉棒,一股香甜扑鼻的味道迎面而至。我忍不住伸出小手准备去抓,被母亲轻轻地拍了一下小手嗔怪道:“小谗猫,等祭完各路神仙才可以品尝。”我点点头,其实心中早已迫不及待了,便趁母亲不注意,偷偷溜出家门口和发小们准备去抢灯盏吃了!(注:灯盏是我家乡好吃的食品,类似现在的元宵和汤圆)
我们穿过一条窄长的胡同,一股扑鼻的香甜味道从空气中氤氲飘来、越来越浓,循着闪烁恍惚的灯光跑去,果不其然,一农家人门口祭神的灯盏正在冒着袅袅青烟。我们瞅瞅四处无人,蹑手蹑脚速战速决,每人一个抢在手中,又是一阵狂奔,瞬间消失在大街小巷深处。蹲在漆黑无人的一隅,慢慢品尝这粘香谗人的灯盏。放嘴边轻轻一咬,粘粘的、软软的、甜甜的,越嚼越香,真是让人回味无穷啊!
我们吃完抢来的灯盏,又纷纷跑回家中拿出父母给买的灯笼。那些小灯笼个个做工精美别致,虽然只是用纸糊裱,但表面勾画着五颜六色的山水图案和百怪千兽,在里面火红烛光的照耀下,图案更加妩媚多姿、吸引眼球。我们常常挑着小灯笼围成一个同心圆,比试着看谁的灯笼更亮更美更好看!紧接着又是一阵欢声笑语,又是一阵追逐打闹,小时候过元霄节的画面永远在心中萦绕……
我长大成家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在元霄节做灯盏的却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都是溜圆香粘的汤圆……
难忘我的故乡!
更难忘的我小时候在故乡过元霄节的场景!
作者韩湘生简介:
韩湘生,男,北京人,1969年下乡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三团后调入六师工作。毕业于北京影视艺术学院,中国小说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会员,北大荒作家协会会员,中华知青作家学会副主席,《文学月报》杂志社常务主编,《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文学与艺术》签约作家,海岛作家村签约作家,至今已发表作品1500余篇,多篇文章在全国各类征文大赛中获得多项大奖。出版了个人专辑《那一片遥远的山林》《梦中的白桦林》《岁月的歌吟》等,都已被国家图书馆所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