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师引导书山有路
--第一次走入文史课堂
刘艳
来源: 幸福新宁乡
2022年10月21日下午两点前,我踏入了宁乡市老年大学文史班的课堂。讲实话,我是因朋友真诚邀请,不好驳了面子,权且应付来听听。毕竟那时我还没到进老年大学的合格年龄,对老年大学中“老年”二字颇有点“敬远”。况且我对文史一直保持一份兴趣和爱好,自认为还多少有点根底,故而对文史课的期待较为苛刻!来到教室入座,环顾周围学友,没有熟识的,邀我来的朋友也在忙于和学友寒暄。那刻的我对教室环境产生了强烈的陌生感,有点后悔自己的到来。
“叮铃铃……”清脆的上课铃终于响起,只见一位看上去年龄五十出头(后听说实则六十出头)、个子中等偏高、身形不胖不瘦、举止从容优雅、面部笑容可掬、步履矫健沉稳的男老师迈上讲台,浑身散发出一种谦逊平和的光芒。刹那间,我那陌生、局促、后悔的心思似乎因这束光而慢慢有所消融。随之,老师站在讲桌旁随口成章:“文学魅力芬芳,姊妹兄弟一堂。沐浴春风浩荡,生活激情飞扬。”学友们报以热烈掌声,并请老师把这四句话板书出来。之后的课堂氛围轻松、温暖而不乏激情,我的不适被一秒一秒地释放,润物无声般地融入到课堂氛围中。

那天两节课重点是谈如何读书。内容涵盖古今中外。老师着重讲解了古代几位着名文学大家和重量级历史人物的读书方法。首先讲司马迁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读书方法。司马迁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年轻时用了几年时间,对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的相关区域漫游考察,把零散史书的相关记载和实地考察调研结合,对书本知识和现实进行比较和思考,获取了鲜活的一手资料。这段漫游考察为司马迁完成鸿篇巨着《史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千年文史初成集的《史记》,被鲁迅盛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成为中国古代二十五史中的翘楚。老师还说,现在大家经常旅游,要求我们适当做些功略,把旅游和读书结合,就能让旅游收获多多,文史地知识丰富多多。可谓一举多得,不亦乐乎!
接着老师讲诸葛亮的“观其大略”和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强调读书善于撷取精华,把握实质,抓住重点。强调读书不要过多把精力用于“句读之不知”上,而要把重点放在“惑之不解”上。对书中精华要重点感悟进入境界,象陶渊明一样“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老师强调人类知识浩如烟海,特别在日新月异的当下,知识总量几年翻番,人的精力非常有限,即使皓首穷经也读不尽。所以学学诸葛亮和陶渊明,择其精要而读书,其意义极其重大。而后老师着重讲析苏轼的“四面受敌”的读书方法。对一篇诗文、一本书的重要问题,要学会从文章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联系和考证,实现各个击破。这种方法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诗书内容,拓宽视野,提升境界,形成知识的系统和网络。自古文章四大家,有人对其中的韩愈和苏轼评价为“韩潮苏海” ,意思是韩愈的文章象激流一样澎湃,苏轼的文章象大海一样广阔。苏轼能获此殊评,与他坚持四面受敌的读书方法是密不可分的。听老师讲析这些读书方法,我也有了如何选择和驾驭的方向。
接着老师就读诗如何把握诗的意象,具体剖析了余光中现代诗《乡愁》。抓住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情感层层递进升华,由几种意象想到更多的场景和画面,引用了欧阳修《六一诗话》中的“状难摹之景如在眼前,写不尽之意见在言外”。要求我们读诗文时,一定要读懂诗文的“空白处”,要读懂作品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只有这样才能读懂诗,才能知道千古流传的名诗名文好在哪里。老师渲染“坟墓”这一小节情感时,我的思绪与之产生强烈共鸣,当即衍生了对故母深深的思念。

那天课堂上使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老师导读《红楼梦》。他说:读书要把握住“纲”,纲举才能目张。读《红楼梦》首先要读懂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了解副册、又副册、正册对人物的判词和十四支曲。这些判词和唱曲,暗示了人物的性格及其结局,有利于把握人物特征和小说情节脉络。老师对每一钗判词和对应的唱曲,他都能一字无误的背下来并逐一拆解分析。后来经接触后更折服他不但能把《红楼梦》中所有的诗词都可背下来,且有他本人深刻的感悟和见解。个人认为他可堪称“红学家”,当然我的评价没有权威,但对《红楼梦》的熟悉程度和理解感悟程度在我的认知中是唯一!
那堂课还强调了读书要融会贯通。从讲为什么武当山、嵩山少林寺主殿前都有儒释道融合的雕塑,是因为儒释道各家都是针对当时社会现象,从某一角度提出各家解决问题的方法,既有正确的一面,也有不够全面的一面。所以要客现认识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们必须运用儒释道以及多方理论作指导,博采众家之精华,转益多师为吾师。《红楼梦》全书渗透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这是我们阅读时必须注意的。西汉初年治国以黄老之学为主,而法律制度是法家思想作基础,皇帝谥号带“孝”是儒家文化的体现。不同朝代治国虽有所偏重,但都是儒、释、道等多家思想融合。
最后老师大略讲了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无形的手”,即政府不干预的自由经济;经济学史上的里程碑式的凯恩斯“有形的手”,即政府要干预经济,实行宏观调控,解决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如何理解他们各自的理论表面看完全对立:他们的理论是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时期所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实际上后来各国治理经济是既用“无形的手”也用“有形的手”,还有多家经济学理论的综合运用。他们观点是既对立又统一。老师分析这二位经济学家观点,目的是引导我们读书要融会贯通。
老师的课看上去信马由缰、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引经据典,讲述如清泉汩汩流淌,但形散而神聚,始终围绕“如何读书”。
100分钟在不知不觉中悄悄过去。突然下课铃响起,我惊讶怎么就下课了?更惊讶老师的大脑怎么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储存库”,课堂随性应对各方面的知识需求,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引经据典、滔滔不绝。我被老师的博学严重碾压,自我产生了强烈的蝼蚁感!放学路上对朋友说:以后只要是杨老师的课,我必会一堂不落,要心无旁鹜来吸取老师的见识和营养!并对朋友说,特别感谢朋友引领我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后来我用了“调包计”,借姐姐的身份证报了名,终于成为了“文史班”的正式学员,不再是蹭课生的身份。且两年多来,确也做到了一堂课也不落!
好老师如经典名着,既能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丰富我们的知识积累,又能提升我们的思维格局,启迪我们的人生智慧……而我们“文史班”拥有这样的好老师——杨幼成老师。
我能成为文史班的学员深感荣幸!

作者简介:刘艳,宁乡市玉潭镇人,家庭主妇,素来保持一份文史爱好,现为宁乡市老年大学文史班学员。
编辑:山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