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津古韵·长城遗梦
文/乡泽暖心&欢喜有约
在黄河上游那碧波荡漾的甘青交界处,隐藏着一处穿越千年的历史秘境——临津古渡。自西汉至清朝,这里始终是烽火连天、兵家必争之地。黄河北岸,古镇官亭静静守候在临津古渡的北岸渡口,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见证了无数历史的更迭与变迁。
明朝嘉靖四十年(1561年),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明朝驻军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挥汗如雨,修筑起一座座雄伟的明长城城堡与烽火台。其中,一座尤为引人注目的烽火台,傲然矗立在官亭古镇的附近,与周遭的景致融为一体,仿佛是大自然赋予的守护神。在这烽火台的脚下,还建有一座关帝庙,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墩烟庙”。庙内香烟缭绕,关公那威严的形象,仿佛仍在诉说着忠义千秋的故事。庙前,槐榆树历经四百六十四载风雨,依旧枝繁叶茂,它们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国家一级文物的象征。
提及明长城,那无疑是一段辉煌的历史篇章。不同于秦始皇所修的万里长城,明长城更多地承载了明朝边疆防御的重任。它东起鸭绿江畔的辽宁虎山,西至祁连山东麓的甘肃嘉峪关,蜿蜒曲折,总长高达八千八百五十一点八公里。这是一项何等的壮举!从东到西,它穿越了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等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一百五十六个县域。其中,人工墙体长达六千二百五十九点六公里,壕堑三百五十九点七公里,天然险要地段更是长达二千二百三十二点四公里。东部的城墙,以条石和青砖砌成,坚固无比,宛如一条巨龙在中华大地上蜿蜒前行。有诗《临津古韵悠长》为证:
碧波临津藏古韵,甘青交界越千年。
烽火连天官亭古,北岸渡口史痕绵。
嘉靖风云变幻时,明军挥汗筑烽烟。
墩烟庙立关帝威,忠义千秋传世间。
槐榆四百六十四,风雨兼程枝叶繁。
自然馈赠文物贵,国家一级显尊严。
明长城起鸭绿畔,嘉峪关西止祁连。
蜿蜒曲折八千里,边疆防御重任担。
古渡悠悠映碧波,岁月流转史如歌。
临津古镇藏秘境,青史留名永传说。
雄关险隘今犹在,烽火狼烟已渺然。
唯有忠魂长守望,护我河山万万年。

想象一下,当你站在临津古渡,远眺那连绵不绝的明长城,心中是否会涌起一股莫名的豪情?那些烽火台,曾是多少次紧急军报的传递者;那些城堡,又曾是多少次英勇抗争的见证者。而今,它们都已化作了历史的尘埃,唯有那些残垣断壁,仍在默默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国发〔2023〕18号)及相关政策规定,青海明朝长城民和段官亭中心城堡烽火台与关帝庙(墩烟庙)、山陕会馆关帝庙、张家城邑及临津古渡遗址等珍贵的历史遗迹,至今纳入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列,期盼早日纳入。这不仅是对这些历史遗迹的极高赞誉,更是对中华文明探源的深度挖掘与传承。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中华文明的光芒永远熠熠生辉。
在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广袤大地上,蜿蜒着一段明朝长城的辅线,它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现存的一段墙体与两座城堡,如同历史长河中遗落的珍珠,闪烁着不灭的光芒。
墙体,那是一条黄土与沙砾交织的巨龙,俯卧于川口之地,自东南向西北蜿蜒而去。它始建于万历元年(1573),起始于巍峨的大山下门,终结于静谧的咸水沟畔。墙体以黄褐土分段夯筑,其间夹杂着少量的沙粒,宛如大地的脉络,坚实而有力。总长722米的墙体,如今已有518米消逝于历史的尘埃之中,仅余204米残存,它们断断续续,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那段风雨飘摇的岁月。墙体之中,椎木夹杂其间,那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他们不屈精神的象征。
城堡,则是那段历史中的两位守护者,它们以黄土为骨,以坚韧为魂。古都古城,位于古都镇,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它曾是一座繁华的城池,如今却只剩下残垣断壁。古城略呈长方形,长264米,宽240米,六座马面如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城池。然而,岁月的风霜已将它们摧残得面目全非,仅有北垣还算保存完整,其余三垣皆已断裂,局部墙体更是踪迹难觅。如今,这座古城已被改造成了一座寺院,古老的城墙与新兴的宗教建筑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
松树堡,则是另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堡,它始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位于松树乡。这座城堡的形状并不规则,周长与面积已无从考证。城门的位置与形制也已模糊不清,但基本格局尚能辨认。东、北、南三面已被破坏得面目全非,西墙的地基更是被挖空。然而,即便如此,它依然屹立不倒,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它那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这片土地上,还矗立着12座烽火台,它们如同忠诚的哨兵,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这些烽火台均位于黄河北岸的交通要道两侧的山头上,东西并列,呈南北走向。它们均为黄土夯筑而成,形状如同覆斗,古朴而庄重。

其中,有8座烽火台整体保存尚可,它们分布于川口镇、官亭镇、松树乡、总堡乡、转导乡、甘沟乡等地。然而,即便是这些保存较好的烽火台,也难免受到岁月的侵蚀。胡李家烽火台、小垣烽火台、朱家岭烽火台、后坪烽火台的两壁已损毁严重;果园烽火台、小山子烽火台、马家川烽火台、苏家窑子烽火台的四壁则存在不同程度的损毁。
而另外4座烽火台,则更是损毁严重。东湾烽火台,以黑褐土夯筑而成,残高仅有2.3米。台体坍塌严重,西、南、北三面已被改造成耕地;马家山烽火台的西南部也已坍塌,西、北两壁更是坍塌成斜坡状,东壁、南壁则布满了裂缝,残高在0.5米至6.5米之间;胡拉海烽火台,残高仅有1.8米,台体已严重变形,形制结构已难以辨认;而下胡家烽火台,则更是四壁均已坍塌,只剩下一片废墟。
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残破与沧桑之中,这些古堡与烽火台依然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它们如同一部部无字的历史书卷,记录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每当夕阳西下之时,金色的阳光洒在这些古老的建筑之上,仿佛又让我们回到了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在那遥远的天际线下,土星以它那独特的姿态矗立,其斜坡状如巨人的脊梁,东壁上隐约可见岁月的踩踏痕迹,仿佛是远古旅人留下的印记。南壁中部,一道深深的沟槽蜿蜒而下,如同大地母亲脸上的皱纹,而底部那神秘的洞金,则像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户,引人遐想。
转而望向人间,青海民和之地,明代长城遗址静静地躺在那里,诉说着千年的沧桑。胡李家烽、景家窑子火台遗址与卡地卡哇寺古城遗址,如同三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黄河上游的史前文明之中,成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荣耀成员。它们不仅是中华文明高度的生动诠释,更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长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青海明长城,宛如一条巨龙,蜿蜒在高原之上,其海拔之高,堪称我国明代长城遗存之冠。2013年,国务院的公告如同神谕,将胡李家烽火台遗址、卡地卡哇寺古城、景家窑子烽火台遗址等五批遗迹,正式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让它们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得以永载史册。
徐秀福,一位深谙民俗的专家,曾言及三川地区的烽火台传奇。峡口張家坪烽火台,其上马步芳于49年初修建的碉堡犹存,仿佛诉说着那个动荡年代的往事。抽硖口、赵木川东山烽火台,或因地震而损毁,但那份坚韧与不屈,却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胡李家旱台与官亭墩烟,前者为官方重地,后者则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它们共同守护着三川的安宁。
官亭墩烟,这座明洪武中期由吕家堡民众自发建造的堡垒,见证了民间力量的伟大。徐秀福回忆道,他儿时还能见到吕家堡东门那雄伟的土城门,如今虽已不在,但那份记忆却如同烙印,深深刻在他的心中。
清雍正年间,一场关于关公的供奉之风席卷全国。官亭古镇的明朝长城城堡烽火台上,关帝庙得以重新修复,因此得名“墩烟庙”。庙内大殿四角,至今仍保留着四个脸盆大小的喂槡台,它们如同历史的见证者,默默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
在三川之地,明长城遗址随处可见。鄂家堡、聂家堡、胡浪城、甘家川、吕家堡……这些名字如同星辰般璀璨,照亮了历史的天空。它们曾是驻扎把守黄河北岸的军队驻地,如今却成为了人们探寻历史、缅怀先人的圣地。特别是红台山下旱台的烈火城,据传为汉代白土城、曹魏时期的白土县遗址,其历史之悠久,文化之深厚,令人叹为观止。
而官亭古镇的城堡烽火台与关帝庙(素称墩烟庙),更是成为了明朝长城遗址中的瑰宝。它们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更承载了人们对于和平与安宁的渴望。临津古渡,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渡口,与官亭古镇一起,共同谱写了青海民和的辉煌篇章。 在遥远的张家城邑,隐匿于岁月尘埃中的山陕会馆关帝庙遗址,宛如一位被遗忘的历史老人,静静地守候着时光的流转,却遗憾地未被列入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录之中。
(一)寻访明长城的烽火印记:官亭古镇的墩烟庙传奇
提及青海的明长城遗址,不得不提民和县官亭镇的明朝长城遗址,那里散落着四处历史的遗迹——墩垣庙、胡李家、赵木川台子与先锋红台。官亭古镇,一个曾是明朝驻军的兵营,黄河临津渡口之处,历史的风帆似乎还依稀可见那两艘大船与两位明军水兵的英姿。
在明神宗的时代,关帝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寄托着人们对忠义精神的崇敬。嘉靖四十年(1561年),明朝驻军在此修建了长城城堡与烽火台,其中一座高达十米、宽十米、长十五米的烽火台上,竟奇迹般地矗立起了一座关帝庙,人称“墩烟庙”。尤为奇特的是,庙中的大殿四角还保留着四个脸盆大小的喂槡台,仿佛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在全国各地,关帝庙屡见不鲜,但在明长城的烽火台上筑土墩建庙宇,官亭古镇无疑是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座庙宇不仅承载着明朝驻军的信仰,更是三川各民族群众对关公信俗的共同寄托。庙宇门口,曾栽有槐树与白榆树,它们如同守护神般屹立着,却不幸在1958年被破坏,留下了历史的遗憾。
官亭古镇内,关帝庙有两座,它们的存在为全国所罕见,具有唯一的历史渊源考证价值。自1928年青海建省以来,三川地区归属青海。晋、秦等地的商贾后裔们,对关公信俗怀有深厚的情感,他们三次重建关帝庙,从1982年的平房三间,到1993年的瓦房三间,再到2016年的二层楼六间,每一次重建都凝聚着人们对忠义精神的传承与敬仰。
(二)明朝长城的军事卫所:官亭驻军的张家城邑遗梦
回望明朝(1368~1644),那是一个军事制度改革的辉煌时代。明太祖朱元璋独具匠心,创立了卫所制,使得皇帝独揽军事大权,全国要地皆设立卫所。在官亭古镇,张家城邑遗址便是这一军事制度的见证。这里曾是明朝县(州)兵营卫所,官亭驻军的兵营所在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无尽的沧桑。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这些遗址承载着如此重要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却至今未能被纳入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录之中。它们静静地躺在岁月的长河中,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去珍惜、去保护。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这些历史的瑰宝将重新焕发光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在那遥远的黄河上游,甘青交界之处,有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小镇——官亭镇,它静静地躺在黄河北岸,仿佛是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这里,明朝时期设立了一处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统率着地方兵马,维护着一方安宁。
都司之下,为了加强防御,特别是在冲要之地,如官亭这样的战略要冲,便设立了卫所。在官亭古镇,明朝的水兵们曾在此驻守,二十名英勇的水兵,两艘坚实的兵船,守护着临津古渡的安宁。而那些烽火台,如胡李家、苏家窑子,它们矗立在黄河岸边,一旦有敌情,便狼烟四起,传递着紧急的军情。卡地咔哇古城与驻军兵营张家城邑,更是见证了那段历史的辉煌与沧桑。
走进官亭镇官西村,有一处城邑城墙遗址,那是明朝官亭驻军兵营的遗迹。老人们常常围坐在一起,讲述着那段过往的岁月。他们说,这座城邑南北长约120米,东西宽180米,中心有一个约450-500平方米的水塘,四周城墙高耸,高达6-8米,南门、北门巍峨壮观。据老人们回忆,这城邑与临津渡口水兵、大船相互呼应,共同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
经过初步考证,官亭古镇正是黄河北岸、临津古渡明朝驻军的县(州)卫所兵营所在地,它统辖着黄河南北岸的军事事务。那些烽火台遗址,如胡李家、景家窑子,以及青海民和段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与这段历史相吻合。它们仿佛诉说着当年兵营修建城邑的艰辛与辉煌。
而在张家家谱中,我们更是找到了关于这段历史的生动记载。张家祖先来自山西平阳府,明朝时期奉旨迁徙至西宁府碾柏县山南下三川,初居官亭城内。在明朝驻军城中,张家成为了这里的一员。他们在官亭城堡的烽火台上建起了关帝庙,庙前栽下了大槐榆树,寄托着对英雄关羽的敬仰与祈愿。

张家城邑的北面城墙下,张先生等三幅庄园紧紧依靠着明长城城墙。城墙高约五米以上,宽约三米,上面竟还种植着蔬菜等作物,展现出了古人的智慧与勤劳。城墙东面的深沟长约三四十米,城墙背面则是一条路,通向果园。果园深二三米,宽四十米,长四十米,是张家人的乐园。而城墙西面,马燕古居住的地方也背靠城墙,再往西便是果园,果园前的大水塘约450-500平方米,碧波荡漾,成为了古镇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如今,虽然城墙遗址已有所损毁,但那些烽火台、关帝庙、城邑与果园的遗迹仍静静地躺在那里,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它们期待着今人的继续挖掘与考证,让那段尘封的岁月再次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临津渡口宛如一位沉默的守护者,静静地躺在黄河上游甘青交界的官亭之地,从西汉至明朝,它始终是兵家竞相争夺的战略要地,亦是朝廷兵营的坚固壁垒。然而,一段被时光尘封的秘密,却在官亭兵营的沉默中被历史或祖先悄然遗忘,那便是临津渡口水兵二十人,以两艘船为基,构建出的独特防御体系,它们仿佛是河面上跃动的音符,却未能在历史的长卷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仍未被纳入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行列。
回溯至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黄河上游北岸,长城巍峨,烽火台林立,宛如一条巨龙蜿蜒盘旋。而临津渡口,正是这条巨龙身旁的一颗璀璨明珠,明军驻地,烽火台与渡口中心城堡的烽火台遥相呼应,共同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官亭中心城堡的烽火台上,一座高达十米、宽十米、长十五米的关帝庙(素称墩烟庙)巍然屹立,它不仅是信仰的象征,更是军事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座关帝庙的建造,并非易事。当地百姓物力维艰,唯有明朝驻军拥有足够的财力与人力。于是,驻军征用百姓,齐心协力,将这座雄伟的庙宇拔地而起。每当夜幕降临,烽火台上狼烟四起,关帝庙便如一位威严的将军,俯瞰着黄河北岸的全景,从胡李家烽火台到卡地卡哇寺古城,从景家窑子烽火台到临津古渡遗址,乃至黄河南岸的大河家全景,皆尽收眼底,战略防御之势跃然纸上。
明朝时期,随着皇帝与朝廷对关公的信仰兴起,驻军亦紧随其后,关公成为了他们心中的守护神。恰逢明朝人口大迁移之际,官亭古镇迎来了新的居民——吕家、何家、秦家,他们奉旨迁徙至此,与早已定居的张家共同书写着这片土地的新篇章。在修建官亭中心城堡烽火台时,明皇帝、朝廷、驻军与百姓的信仰不谋而合,他们决定将关帝庙与烽火台融为一体,共同守护这片土地。如今,当我们凝视那些遗存的照片时,仍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份信仰与坚定的力量。

黄河上游的临津古渡,自古以来便是古代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茶马互市的交通要道。从西汉至清朝,它见证了无数商贾的足迹,承载了无数文化的交融。然而,尽管它曾繁荣于唐宋时期,见证了丝绸之路的辉煌与衰落,却同样未能逃脱被遗忘的命运。汉武帝时期,临津关以其锁钥之称,叱咤风云,为西进新疆、南入西藏的商旅提供了重要的交通枢纽。然而,时过境迁,如今只留下了一敦石锁和两条铁索,静静地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古渡虽已逝去,但它所承载的文化与记忆,却将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上。 在那悠悠岁月中,古渡之地,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华夏大地的版图上,历来为群雄逐鹿之所。这里,汉羌各民族和谐共居,编织出一幅幅绚烂多彩的历史画卷。据《隋书·炀帝记》所载,那位雄才大略的隋炀帝,曾亲自巡狩陇右,深入河西之地,亲临前线,运筹帷幄,指挥着与吐谷浑的激战。他从临津关毅然渡过波涛汹涌的黄河,直抵西平,一战降伏吐谷浑十余万众,使丝绸之路重现生机,如一条璀璨的玉带,将内地与西域、西亚乃至遥远的欧洲国家紧紧相连,促进了商贸的繁荣与文化的交融。
时光荏苒,转瞬已至大唐盛世。此时,汉藏两族情深意厚,丝绸之路与唐蕃古道上,使者往来频繁,商贾络绎不绝,满载着珍珠玛瑙、绫罗绸缎与奇珍异宝,共同谱写着友谊与合作的华美篇章。北宋熙宁年间,大河家古渡畔,茶马互市的榷场热闹非凡,各族人民在这里和平交易,各取所需,其乐融融。明清之时,商贩们自河南、四川、山西、陕西等地远道而来,将精美的丝绸、细腻的布匹运至大河家,供当地人选购,使得这里成为繁华的商贸重镇。
步入民国,大河家的商业更是蓬勃发展,“永盛茂”、“兴盛痛”、“全盛痒”等商号名震一方,它们经营着棉布、杂货等日常所需,为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1949年8月28日,为解放青海、新疆,王震将军率领大军进驻大河家,当地人民以极大的热情配合大军顺利渡河,共同书写了历史的辉煌篇章。
岁月如梭,转眼间,1988年11月,黄河大桥巍然耸立,宣告了临津古渡历史使命的终结。然而,古渡的辉煌并未因此而褪色,它依然在人们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提及古渡,不得不提那国家一级古树与关公信俗。它们源远流长,见证了官亭古镇近六百年的茶马互市历史,使得这座古镇成为了全国闻名的商贸与文化中心。近日,根据国家文物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古树名木保护的通知》(文物保发〔2023〕34号),明确要求协同做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古树名木的全面保护和科学管护工作,深入挖掘并阐释古树名木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生态和科学价值。
依据《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草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年9月25日发布),对古树实行严格的分级保护制度。其中,树龄500年以上的古树被列为特级保护对象,享受最高的保护待遇。这些古树,如同一部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记录着古镇的沧桑巨变与人民的勤劳智慧。而关公信俗,则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成为了古镇人民心中不可磨灭的精神图腾。
如今,民和县人民政府正积极筹备申报青海省、国务院重点文物单位的工作,以期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愿在未来的岁月里,古渡的辉煌与古树的风采能够继续照亮这片土地,让后人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展望未来。 在那悠远的时光隧道中,树龄跨越三百年而未及五百年之古木,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尊崇——一级保护之荣耀。正如明世宗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于建关帝庙之门前,两株槐树与白榆树傲然挺立,它们不仅是自然之奇观,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岁月悠悠,转瞬已是464载春秋,这两棵古树,以它们那饱经风霜的枝干,默默诉说着关帝庙自建庙以来的近五百年沧桑巨变,见证了官亭古镇从一个籍籍无名之地,蜕变为全国闻名遐迩的古镇与繁华集市,其故事如同陈年老酒,愈发醇厚动人。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一句“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片渴望文化繁荣的土壤。为响应这一时代号召,2024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日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关公信俗的关公磨刀日,民建青海省委会、青海乡村振兴协会、青海省山西商会与民建西宁市市委会携手,于民和县官亭古镇,共同发起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黄河上游甘青交界关公信俗与保护古树,赋能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此次活动,由民和县官亭镇政府、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三川山陕会馆及三川关帝庙倾情承办,它们如同历史与现代之间的桥梁,连接着过往与未来。
回溯明朝神宗年间,关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山西大移民的浪潮中,据说民和三川地区的居民,正是那批来自山西的移民,他们将关公信俗的文化种子,播撒在了官亭古镇的每一寸土地上。在甘青交界之地,土族、撒拉族、保安族、东乡族、回族、藏族、汉族、蒙古族等民族,如同璀璨的星辰,共同点缀着这片广袤的天空,他们信仰关公,和睦共处,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固基石。
为了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加快推进青海明朝长城民和段官亭中心城堡烽火台与关帝庙(墩烟庙)、山陕会馆关帝庙、张家城邑及临津古渡、槐榆古树的申报工作,将它们纳入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列,成为了当务之急。这不仅是对明长城历史短板的弥补,更是对官亭古镇深厚文化底蕴的彰显。据史料初步考证,黄河上游甘青交界的官亭古镇,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朝兵制之下,临津古渡的黄河北岸,官亭中心城堡烽火台与关帝庙、山陕会馆关帝庙、张家城邑等建筑拔地而起,它们如同历史的守护者,静静地守望着这片土地的安宁与繁荣。然而,时至今日,因种种因素所限,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尚待得到更为全面与深入的保护与传承。 在那遥远的青海之地,有一段被岁月遗忘的明长城,静静地躺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尚未揭开其神秘的面纱,那便是明长城民和段。在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过往的风云变幻,每一座古堡都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那庄严的第二条法规,如同守护神一般,捍卫着境内那些承载着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的古迹,无论是深埋地下的古墓葬,还是屹立不倒的古建筑,亦或是静默无语的石窟寺与石刻,皆是国家之宝,不容有失。而国务院关于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国发〔2023〕18号),则如同一道光,照亮了那些隐匿于世间角落的宝藏,它不仅要求对已知的文物进行细致入微的复查,更怀揣着探索未知的勇气,去发现、认定并登记那些新崭露头角的历史遗迹。
在这场宏大的普查行动中,青海明朝长城民和段的官亭中心城堡烽火台与关帝庙(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墩烟庙”),山陕会馆内的关帝庙,张家城邑那斑驳的城墙,以及临津古渡那悠悠的波光,还有那见证了无数风雨的槐榆树古树,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亟需被纳入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怀抱,以弥补黄河上游甘青交界处黄河北岸明长城文物保护的空白,让中华文明的探源之路更加坚实而深远。
然而,这一切美好愿景的实现,离不开每一个心怀热忱之人的共同努力。目前,由于相关资料的匮乏,这段明长城的故事还未能完整呈现于世人面前。但请想象一下,当未来的某一天,你我携手,踏遍这片古老的土地,搜集每一份散落的记忆碎片,无论是烽火台上的一缕青烟,还是关帝庙内的一尊塑像,都将因我们的努力而焕发出新的生机。那时的明长城民和段官亭城堡烽火台与关帝庙(墩烟庙),或许已不再只是地方上的一道风景,而是成为了国家支持明长城修复计划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照亮了整个官亭古镇,成为了它独特的文化标识,讲述着一段段关于勇气、智慧与传承的不朽传奇。
让我们共同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作者简介
文/乡泽暖心,原名:张正兴,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中国乡村发展协会专家,青海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实务导师,青海省税务学会副秘书长,企业法律顾问,经济师。发表散文《土族儿女,笑靥如花绽》。
文/欢喜有约,原名:赵登岳,青海乐都人。出生于80年代,是一名旅行者。善于记录生活所发生的点滴。座右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生活是美好的,善于珍惜眼前就是拥有明天。发表短篇小说《绝世美人在太古里寻郎君》、短篇小说连载《夜色如墨罩村野之水鬼、吊死鬼、眼见鬼、大战僵尸、掌门人僵尸、狼妖……》等,散文《土族儿女,笑靥如花绽》,《诗心你的著作,是心灵的港湾》作词《纳顿之光·黄河谣》、《世界第一碗面香》等。系青海海东市乐都区作协会员、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现代文学作家》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