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恩师李敬一先生影像之几
刘焱红
最难忘毕业时节,蒙先生邀约,席间亲自斟酒诸弟子,庄重而深情,其志殷殷,其爱融融……宛然目前!
八九十年代各届各类新闻系校友见面,常会问“你选过李敬一老师的课没”,这问仿佛一张中国古典诗歌名片或接头“暗号”,谈兴顿开。
我在武大新闻系(后来的武汉大学新闻学院)上学期间,李敬一先生是深深滋养过我灵魂的恩师。
他的古典文学鉴赏课能于生命深处摇荡学生的性情。
当年我曾记下我上课的感受,不久在报刊上发表了出来,现在读来那份感觉还在。
题目是《听课记录——致李敬一老师》:
在属于您的
那串铃声中
每一次
都让我兴奋异常
如同春雷的呼唤
心之芽苞
鼓荡起生长的欲望
您的学养修养
是随风潜入夜的甘霖
落在每一块
五十分田上
美之丰盈
摇荡我们的性情
李敬一先生是一位能把古典诗文从他身体内流响出来给你看的杰出教师。
远古之清泉粼粼作响,保鲜并且细腻。
他用嘴巴,用姿态神情,呈现给你古典汉语的美妙。
他把其中的诗性活脱脱出来,带进现世之流水与河床。
岸边挤满他的学生以及受众。
岸就是先生,从三十多年前一直托举我们至今。
他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的“怎样欣赏中国古典诗词”“李后主和他的词”“屈原”,在北京电视台主讲的“壮哉唐诗”,在上海电视台的文学专题,都曾是我的视听盛宴,犹在武大教三楼303教室端坐一样,不同的是需要自设铃声。
除了文学鉴赏,李敬一老师严谨而澄明的学术镜像,使得先生在中国传播史与中国文学史的交互映照厘定演绎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之座标及其肌理多有新窥见,传播史文学史都有多维心得并著述颇丰。是他提出“中国传播史”这一研究范式,将古代文学(如汉赋、唐诗)视为文化传播的载体,辨识汉代赋家如何通过献赋制度实现政治诉求,指出社会机制意识型态下的文学与权力互动的历史逻辑。
李老师的为人师范,业内亦多有口碑。仅就著作而言,先生每每要在自己珍视的著作中,于后记详列自己的导师与助力者,甚至自己儿子孙女帮助查找资料打印校订书稿也都要书上一笔。凡此种种,令人动容。
珞珈山有我难以释怀的情结。
离校后,总是在黑的夜里,想起那里,想起武大的恩师,他(她)们的一颦一动和富有深意的奥言妙语,便见如星光亮在于空,心中不再孤寒。
于2025年2月10日 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