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水河畔的王赞公祠
文/王景萍
在冬日温馨的阳光下,走进位于萍乡城郊汪公潭村萍水河畔的王赞公祠。这栋占地面积约6400平方米的砖木结构老建筑物,伴随着约300米外的萍水河“哗哗”的流水声,至今已走过了整整131年的悠久岁月,看惯了白云悠悠、冬霜雨雪,见证了萍水河以及两岸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王赞公祠是目前我市为数不多还留存着原始风貌的老祠堂之一,建于1894年(清光绪二十九年),是当地人王朝灿(字赞声,1798年—1878年)的妻子在丈夫去世16年之后,秉承丈夫遗愿而举全家之力建成。据王氏族人介绍,王朝灿幼时家境贫寒,很小的时候就帮他人放牛贴补家用,长大后,他先后做过长工,打过短工,当过店铺伙计,后来与伯父合伙开了一家米店,算是有了一份较为稳定的工作,但其家境依旧贫困,以致到了40岁才结婚成家。婚后,夫妇俩齐心协力,勤劳节俭,开垦荒山谋生,并在山坡上建了一间简陋的茅草屋。后来,夫妇俩先后生育了6子5女,且全部抚养成人。随着家境逐步好转,先后建起了数间土筑房,作为6个儿子成家后的住房。王朝灿性格率直,乐做好事善事。有一年,赣西一带天气久旱无雨,农民颗粒无收,当地部分灾民前往王朝灿家求助,王朝灿慷慨地拿出部分粮食送给他们,帮助他们度过饥荒。消息传开后,浏阳、醴陵一带等地的灾民也闻讯而来,王朝灿均慷慨解囊,凡来者皆有所赠,绝不让灾民空手而归。王朝灿古稀之年时,产生了建造一栋祠堂的想法,既可作为祭祀祖先的地方,同时也可作为家族开展婚嫁丧寿活动的场所和后辈子孙就学读书的场所。可惜的是,王朝灿在世时因家庭不够富裕,他的这一心愿并未实现。他81岁过世后,又过了16年,才由妻子帮助他实现了生前的心愿。
王赞公祠由墙门、门楼、照壁、正殿、享堂等房屋建筑组成,正厅两侧有厢房等建筑,正殿两侧还设有天井,便于通气和排水,整栋建筑物随处可见美轮美奂的雕梁画栋、飞檐峭壁,呈现出典型的徽派风格。
王赞公祠的门楼处,立着两根高高的石柱,大门上方书写着“王赞公祠”四个楷体大字,大门左边的对联是:倚名山,长潭宝地,念祖德宗功,朝灿开福运;右边的对联是:瞰平川,秀美佳境,兆族兴人旺,耕读显荣昌。进大门后,两边分别是左右厢房,再进去就分别是左右天井和左右拱门。在正厅的墙边,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农耕工具和农家用具,如风车、锄头、犁耙、石缸等。祠堂周边的墙壁上,分别贴有家训、家族规约、祠堂简介、家族简介等。在祠堂左侧的墙上,陈列着为新中国成立和发展建设作出贡献的王氏后人的相片和简介,他们中既有抗日英雄,也有医生、高级教师、工程师等知识分子,令人看了不禁肃然起敬。
王赞公祠系砖木结构建筑,100多年来历经风雨侵蚀,再加上祠堂后期无人管理,村民堆放各种杂物,导致祠堂破损较为严重。1996年和2006年,王氏后人两次集资,对祠堂进行了局部修缮,2016年12月,又在祠堂理事会新老会长王在平、王相生的带领和倡导下,王氏后人再次集资对祠堂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全面修缮,至此,祠堂又以崭新的姿态伫立在萍水河畔,成为村民聚会娱乐健身的好场所。百年老祠堂,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