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谋道不忧贫
【原文15·29】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道,指人生的方向、所走的路子。孔子的道,自然指的是仁道。他认为,道,是客观存在的“物”,左右不了人的意志。一个人,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以及如何走好这条路,在于自己。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走上仁道,并将仁道精神发扬光大,但却不能利用道使自己变得高大起来,这就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意思。告诫弟子,要老老实实做学问,不断充实提高自己,不能把学问用来装点门面,哗众取宠。所以,下一章就说:
【原文15·30】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明明知道自己错了却不纠正、改过,那就是真正的过错了!就好比明知走错了路,却不及时纠正,那就一错到底了!教导弟子,一个人,有了过错,犯了错误,不要紧,要紧的是知错不改,易错到底,那就无可救之药了!并以自己的人生经验,教导弟子,要经常通过学习,反省自己以修正错误:
【原文15·3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说,他曾经为弄清某个道理,思考某个问题,整天不吃,整夜不睡,苦思冥想却无收获。还不如老老实实学习,扩充知识,通过学习和研究,解决问题。强调了学习对于“闻道”的重要性。关于这一点,孔子在《为政篇》第十五章中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学与思的关系讲得非常清楚。诸葛亮在其《诫子书》中对学习的重要性说得更透彻:“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原文15·32】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这一章,可以说是对前几章内容的小结。孔子说,一个真正有志向的人,考虑的是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更有前途,而是不思考如何获得衣食等眼前利益。
哪么,怎样的人生才更有前途,更有出路呢?孔子通过对“劳力”和“劳心”两种人生的一番比较回答了这个问题。“耕也,馁在其中矣”馁,饥饿,耕田的人时常要忍受饥饿。从古到今,尤其是在以农耕为主的社会,生活在下层以耕种为业的劳力者,向来生活艰难清苦,时常为衣食发愁,这是非常客观的社会现实。而处于统治阶层的所谓“劳心者”,不但不会为衣食发愁,而且有身份、有地位,更有“以天下为己任”干出一番事业的机会——这就是政治舞台!春秋以来,上流统治阶层除了贵族世袭而外,通过“荐士”的渠道,为平民子弟登上政治舞台打开了一扇之门,提供了机会。因此,孔子设坛授徒,给弟子们指出了“学而优则仕”,争取个人出路和前途的道路。他告诉弟子,做学问,虽然辛苦,但学成后出仕做官,就能获得俸禄,这便是“学也,禄在其中矣”!通过比较,得出结论:有志向的人,只是担心自己没有真学问,人生方向不明确,不会为眼前的贫困发愁。教导并鼓励弟子要放眼长远,不要为眼前利益患得患失。
“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成为后世读书人的励志格言和人生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