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春晓》
流传千年的原因
——兼与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诗歌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广生商榷
黄汉忠
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中国人耳熟能详,老少皆知,流传千年,今后还将会继续流传下去。
前不久我评论广州诗人黄桂标的一首《东湖春晓》诗作,翻阅资料见到2023年12月18日,“光明网”发表了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诗歌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广生的文章【试论孟浩然《春晓》】。原文较长此处不引用,可见链接:【试论孟浩然《春晓》】
我读原文后,觉得其文中的核心观点,是对孟浩然《春晓》诗中“不觉晓”的解读,从而牵涉出对全诗的理解。此文作者对“不觉晓”的理解,是从“听”到“昨夜风雨声”来进行推论,认为“不觉”就是睡不着觉,有可能是错的。因此觉得有必要提出下面观点,与该文作者商榷。
我作为不同意见的论者认为,万一孟浩然真的是因为春天的气候舒适特别好睡觉,他的“不觉晓”是不知道天明,而起迟了呢?那这首诗就更有意思,也更艺术,更美了!一是首句写出了春天的气候特点;二是后三句写出了二实见一想象的细腻独特的春天场景:晓起是处处听到鸟叫声,还看到了遍地难以数清的落花,从而在脑海里想象到了昨夜发生的风雨声。这里不但场景描写细腻生动,而且艺术上的表现手法丰富高超:有首句的事件时间地点叙述,有第二句的形容描写,有第三句的想象,有第四句的描绘与设问;短短四句诗28个字,有在春天里发生的诗人的行为,有动物的声音,有自然气候和植物花卉的状况,真是动静结合,声色形皆备,赏心悦目动听……这也许才是这首语言明白晓畅的小诗,艺术光芒耀眼,受到广大读者一致喜欢,影响极广,万古流传的真正原因。
在此笔者认为:学者研究,要从诗的艺术效果出发与入手,才可窥其堂奥,才有研究的价值。而不是钻牛角尖,搞什么独特观点,那可能会脱离实际,陷于臆测想象,累赘而走弯路,是毫无意义的!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犯版权请通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