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届“文学周”(2025乙巳年正月里)征稿作品大展
黄金非宝书为宝 万事皆空善不空
文 / 王辰
我和书的故事,是一段绵延不绝的篇章。从儿时的启蒙到成年的深思,每一页都记录着本人成长的足迹。这些足迹,既是岁月的痕迹,又是心灵的轨迹,织就了一幅独特的人生画卷。
启蒙之光
自童年起,本人便与书籍结下了不解之缘。记忆当中的第一本书是《安徒生童话》,那是部泛黄的硬壳包装册子。这一阶段的我,还不太明白作品文字的深层次含义,只是被其中一篇篇充满奇幻想象的故事所深深吸引。每当夜幕降临之时,母亲总会在我耳畔轻声讲述精彩内容,它们如同夜空闪烁的繁星,点亮了本人幼小的心灵。
《夜莺》里,夜莺用清悦的歌声治愈了皇帝的病痛,它善良和美丽让我对未来生活充满了向往;《海的女儿》一篇,小美人鱼为追求幸福纯粹的爱情,宁愿放弃自由的执着精神,令我感动不已;《丑小鸭》中,那只历经磨难最终成功变成天鹅的“小鸟”,则给予我梦想和希望的力量。
沉浸在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本人从中获得了乐善好施与锲而不舍的品质,也学会了面对生活的挑战、克制消极的反应。这为我人生奠定了最初的色彩和基调。
青春之歌
当时间的脚步匆匆迈入下一阶段,本人发现尘寰的风景就存在于“真我”的世界之中。随着青春期到来,我人生画卷的色彩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无论是叛逆的“红”,还是探索的“蓝”,亦或是激情的“橙”,都无疑代表了这一时期本人个性的张扬。
步入青春期,由于接触了更为广泛的文学作品,本人逐渐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品读《论语》,我真切感受到先贤的智慧;精读《史记》,我进一步领略了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厚重;熟读《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加深了对生活的认知理解;通读《麦田里的守望者》《青春万岁》,我开始学会去书中寻找与自己共鸣的声音。
大学期间,本人最喜欢做的事莫过于去图书馆寻个安谧处,一整天沉浸式饱览自己喜爱的书籍。每每遇到令人格外欣喜的段落,也会情不自禁摘抄若干片段,作为日常积累的素材库。由于终日在图书馆知识的海洋中徜徉,本人大量涉猎哲学、历史、文学著作。每一本书都是一扇天窗,让我洞察到世态万千、人性各异。《百年孤独》中,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叙事,诉说着生命的无常和轮回;《活着》中,主人公福贵的生存启示录,慰藉着人生旅程上过客倦怠的心灵;《瓦尔登湖》中,梭罗纯朴自然的生活方式,闪耀着睿智的思想光芒和理性光辉;《平凡的世界》中,主人公孙少平的坚韧不拔,感动着九州大地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大学生。
青年时代,书籍成为本人生命当中不可或缺的伴侣,是我灵魂寄托与归宿。那些飞扬的文字,留下多少青春车辙的印记后,驶向了远方。
省悟之旅
工作以后,虽然生活节奏异常加快,但是本人对于书籍的热爱程度却从未减少。那些深夜一人独坐默读的时光,都成为了我创意的源泉,让自己在千百次沉思中不断发掘奋进的动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本人的阅读越来越趋向于高度和深度。在《红楼梦》中,我对贾宝玉性格悲剧和林黛玉命运悲剧产生的时代原因和社会原因进行思索;在《傲慢与偏见》中,我与男女主人公达西和伊丽莎白一同经历情感纠葛后,试图解析造成这种“一波三折,情路艰险”的根源;在《追风筝的人》中,我为阿米尔和哈桑历经磨难却愈久弥新的友谊深深感动的同时,也不忘探究下卡勒德·胡赛尼创作手法之高明到底“高”在何处;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我一边玩味普鲁斯特描摹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巴黎上流社会人情世态的语言文字,一边深度考察这部风格独特长篇小说的作者是如何通过“故事套故事,故事与故事交叉重叠”的方式串联起众多人物和事件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随着岁月的沉淀,本人从书籍中学会用不同视角认知世界。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让我由宏观去把握人类发展历程,明白历史长河并非单一轨迹,而是无数分支汇聚的复杂网络;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教会我多倾听他人的声音,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这种换位思考能力,让我的人际交往和沟通更加和谐融洽。
俄罗斯文学大师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曾说过:“艺术是内心与灵魂的对话。”随着韶华的流逝,我的阅读品味也在不断提升,愈发偏爱美学类著述,同时亦倾向于从中探寻心灵最真实的追求。《庄子》表现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之美;《列子》展示了“冲虚飘逸,恬淡静寂”之美;《艺术哲学》传递出欣赏者观摩作品保持一定心理距离之美;《艺术中的形式》彰显了艺术品和谐与完善之美。总而言之,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艺术学书籍则是这颗明珠的指南针,引领我走进神圣高雅的殿堂。
书籍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文化的桥梁。读书,这一看似私人的行为,实则蕴含着不同文化的对话、交融、碰撞乃至对抗。《中西通识教育的思想与实践》让我跨越时空,与古今中外教育观念进行思想交流,以此窥见更广阔的世界;《日本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让我立足民族心理、价值理念、交际习惯等不同侧面,深层次掌握日本语言与文学发展脉络及动向,以此达到认识日本文化本质的目的;《二十世纪哲学》让我不禁感慨,那个充满变革与激荡的时代是一场思想盛宴,各种哲学流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之间既有激烈的冲突,又有深度的融合,共同构成了二十世纪哲学天空独特的景观。
成年后,书籍更多像是本人人生旅途中一个个重要的驿站。它们给予我力量和信心,让我在风雨飘摇时依然能恣意地“诗意栖居”与“精神守望”。
我和书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着,就如一幅未完成的画卷,每一笔墨都承载着本人对未来的无限期冀。我始终坚信,无论将来的路有多么崎岖坎坷,书籍永远都是我最强大的后盾和最珍视的财富。
后 记
本文写作得到河南省网络名师工作室专项基金的资助,在此深表感谢!
王 辰,男,汉族,中共党员,1989年10月生,河南开封人。研究生学历,文学博士学位。现供职于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讲师。曾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校级各类电子媒体、纸质媒介发表70篇文学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