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绝对的你对我错
——深切缅怀马炳福•塔哈阿訇
青海 马学忠

近日,由小儿子马自福·穆海麦和孙子马黑麦阿訇一前一后举办的两场隆重纪念活动将已故知名草根阿訇马炳福•塔哈再次拉回到大众视野中。
2022年4月2日农历月三月初二,即回族斋月九月初二,知名草根阿訇马炳福•塔哈安然长逝。
作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集传道、授业、解惑、演讲、劝谏等于一身的知名草根阿訇马炳福•塔哈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充满传奇。
他出生于经学世家,一生中如饥似渴的阅读学习不止,风雨兼程的传道不停,呕心沥血的授业不断,不厌其烦的劝谏、释疑、解惑,终被广大群众认可、爱戴,成为一名德高望重的知名草根阿訇。
他一生之所以这样卖力,源自生命中的某种本能召唤,而非功名利禄,离开尘世时,清贫的他一无所有,甚至清贫到居无定所的程度。
“贤达哀乐,不在穷通祸福之间。”(《辽史》)
他一生达观,恰似谪落凡间的仙人,虽身处烟火人间,却不沾世俗浊气,冷眼旁观着世事纷扰,心中自有乾坤天地。
在两场纪念活动上,两位德才兼备的来宾阿訇分别进行了演讲,带领在场的亲友们深切缅怀了他一生的丰功伟绩,指出了大家值得效仿学习的方面。
笔者不避浅陋,现就两位演讲者因受时间限制未能涉及到的逝者生前一再强调的团结方面的内容发表一点肤浅的看法,以抛砖引玉。

马炳福•塔哈阿訇一生力促信教群众团结,倡导在坚持经训各项原则的前提下,相互尊重,紧密团结,各行其是,各不干涉,为此,曾被政府部门跨州委任为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清真寺的教长,因工作卓越而连任两届。
随着时间的推移,笔者愈发觉得他当年力促团结的重要性,愈发认识到不团结的严重危害性,愈发觉得那些动辄大讲“我对你错”、“非此即彼”者的无知,但在一众阿訇面前,我发表关于团结方面的内容,大有班门弄斧之嫌,甚至会被好事者笑为自不量力,但是,大道至简,殊途同归,为此,笔者现摘录著名作家张平2025年1月在文学名刊《当代》上发表的《歌声,撼动了谁的心弦?》的部分内容,借以说明求同存异的深奥道理,借以说明如何加强团结的方式方法:
“我们毫不怀疑,在古今中外的社会上,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圈子和阶层。每个圈子、每个阶层都有自己的审美和所爱。这没有异议,无可厚非。
但任何人不能也不应该把自己的标准和倾向,附加在所有的人头上,甚至认为只有这样,才是一个理想化的文明社会、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氛围。
其实从来都不是这样,也从来做不到这样。自古以来,人民大众都拥有自己的选择,自己的取舍。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应是文明和文化选择的最高标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或高雅,或通俗;或严肃,或娱乐;或宫廷,或市井;或上流,或平民。这些都是专家们常常辩解和争论的话题。但事实上,从古到今,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圈子,都各有各的天地,各有各的庙堂。
……
我们爱《绣红旗》,我们爱《万疆》,我们同样也爱歌手,所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就是让恺撒的归恺撒,让上帝的归上帝,让人民的归人民。
人民的广泛参与和呼应,才是真正的时代文化,才是崭新的美好时代。”
由此不难得知,如果互相攻讦,只会“老死不相往来”,只能痛苦地发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呻吟,而且使亲者痛仇者快。
“相宜则亲,相损则疏。”(《鬼谷子》)
马炳福•塔哈阿訇生前虽不是作家、理论家,但是英雄所见略同,他和著名作家张平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均指出了求同存异的重要性,均倡导尊重群众的选择和取舍,均主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礼记·学记》)
但愿今后的演讲者不忘指出逝者生前一再强调的团结倡议,但愿逝者的亲友和追随者们继承和发扬逝者生前高度重视团结的务实作风。
缅怀逝者,就要学习他全面立足中国实际、看清形势,准确把握当下、积极应对的超强能力。
缅怀逝者,就要学习他高瞻远瞩、切合实际的务实思想,学习他触类旁通、善于借鉴他山之石的优良作风。
缅怀逝者,就是要继承其遗志,完成其未竟的事业。
逝者已逝,风范长存!

2025年2月16日星期日
作者简介:

马学忠,网名,西海天马,青海省海东市人,法学研究生,慈善家。曾任教师,情钟于史学,文学,哲学,国学,为人真诚!品质感人!现为自由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