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川藏线——中国的“西部奇路”。它是中华民族捧给太阳的哈达,铸就了人类最辉煌的文明历史。它是人类书写在大地上的壮美符号,是世界上最神奇美丽的公路,无时无刻都让人留恋和向往;它是祖国西部最重要战略运输线,是世界上最险峻的通天之衢,不管是谁只要在这条路上走过一趟,都会感到生命沉甸甸的分量。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张小平作为中国西部奇路上的一名中国军人,带领部队在这条充满危难的险衢天路上艰难跋涉,捍卫着祖国的辽阔疆域。他与活着的、倒下的战友一道,用生命和热血写下了这些奇路绝唱。
军旅诗人张小平在川藏线上奋斗的10多年中,先后写下上百首军旅诗词,以纪实手法记录了西部奇路川藏线上的人们当年的艰辛历程,展现了川藏线军人的诗旅人生。
这些诗词中,有的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川藏线的艰险与沿途的壮美风光,更多的则以悲壮的旋律吟唱着藏汉军民为共和国奠基的英雄壮歌。作者通过诗词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的爱恋,以及对川藏线军人拼搏奉献精神的颂扬。
这些诗词构成了一部反映川藏线军人精神风貌的珍贵文献,它是铭记在雪山云崖上特殊宣言,是书写在雪域高原的壮美华章,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共和国军人的奉献与伟大,也让我们对神奇的中国西部奇路川藏线充满了敬畏与向往。
应曾经战斗在川藏线广大老兵的强烈要求,从 2 月 18 起【都市头条】将以连载方式发表军旅诗人张小平的部分诗词,将其奉献给雪域高原的开拓者,奉献给【都市头条】全国及海内外的广大读者朋友们。
今天发表【军旅诗词欣赏】雪域高原川藏线诗词连载之二《一路向西》。
(675 字)2025 年 2 月 21日
【目 录】
1、【编者按】
2、诗词《一路向西》
3、【创作背景】
《一路向西》
作者:张小平
1988年10月
一路向西,
穿过悠远的历史。
“九天开得一成都”
川藏线就从这里出发。
走过新津渡,
“天涯若比邻”
谁在此写下如此感人的诗句?
走过飞仙阁,
据说茶马古道就从这里起步。
迎着蒙山顶上的茶香,
浸泡着历史的传说;
望着百丈关前的弹痕,
遥想当年的鏖战。
翻越金鸡关,
走进多情的雨城
“雅雨、雅女、雅鱼”
雅安是征程上的第一道风景。
越过飞仙关
且行且慢,
翻越二郎山步步惊心,
这里是传说中的天际,
山下的县城叫“天全”。
翻过二郎山阴晴两重,
迎来高原第一缕阳光,
人往高处走,
一步一重天。
一路向西,
走上雪山云崖。
大渡河铁索桥横,
康定城云淡风轻;
折多山风雪满天,
高尔寺坡陡路险;
新都桥缺氧难眠,
雅江沟尘土蔽日;
剪子弯暗冰杀人,
“135”不敢久停;
毛垭草原任奔驰,
理塘温泉洗征尘;
海子山上风景如画,
义敦沟里九死一生;
巴塘苹果香飘全线,
兵站灯火情暖军心。
处处是风景,
处处是险境,
活在风景中,
偏向险处行,
处处无家处处家,
川藏线上汽车兵。
一路向西,
越过摇晃的大地。
横断山地震不断,
雪山移位,
冰川流淌,
每一天道路都在改变模样。
海通沟有通向西藏的门户,
觉巴山是拱卫高原的屏障,
东达山寒风彻骨,
雀儿山手能摸天;
怒江山山如波涛,
九道拐生死瞬间;
然乌湖冰多雪重,
察隅沟路窄坡陡。
步步心惊,
处处惊心,
生死寻常事,
战士报国心。
一路向西,
丈量“世界屋脊”。
进波密层林尽染心舒畅,
闯甲格鏖战沙丘胆自寒;
迫龙天险官兵出生入死,
通麦桥头将士披肝沥胆;
西藏江南林芝看桃红叶绿,
尼羊河畔米林赏柳暗花明。
西进时险阻重重,
倒下的留守边疆;
东返时步履沉重,
活着的继续前行。
前进的车辙刻下对祖国的忠诚,
上膛的子弹等待着射击的命令。
忠诚是士兵的热血,
守土是士兵的本能。
一路向西,
走上“西部奇路”。
年年难上年年上。
一路向西,
生死寻常事,
处处无家处处家。
士兵的热血在格桑花深处绽放,
我的灵魂在雪峰之巅守望,
守望着奇路上西行的人们,
一路向西,
走进阳光普照的天堂。
(800 字)
【创作背景】
1988年8月,我率领车队在西进的征途上,突然遇到了然乌湖上的米堆冰湖决口,巨大的水流从海拔五千八百多米的高处向下倾泻,一夜间冲毁了然乌至扎木近百公里的路基。许多村庄毁灭,不少人员牺牲。当时通信条件极差,如此大灾难却几无报道。我奉命收拢失散的部队继续在川藏线执行运输任务,直至1989年春节前才绕道青藏返回四川。这首诗写在这段艰难异常的日子里。(174 字)
共 974 字 2025 年 2 月 21 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