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以下讨论,因事涉现代诗歌创作评价的标准,以及AI评价偏向可能对创作产生误导的问题,因此我认为讨论内容对古体诗创作评价也适应)
我:小A,下面这首诗,从语言风格看类似中国古代什么时期的诗歌,主要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在今天看来你对其有何评价?
(原诗略,为作者讳)
AI:类似时期:从语言风格来看,这首诗类似中国古代近体诗中的五言绝句。其形式短小精悍,有一定的韵律感,近体诗在唐朝发展成熟并达到鼎盛,所以从形式上有唐以后近体诗的影子。
艺术手法:
押韵:这首诗押“in”韵,“阴”“林”“襟”押韵,使诗歌在语音上有一定的和谐感和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对仗(部分):首联“流水老光阴,桃花又列林” 中,“流水”对“桃花”,名词相对,有一定的对仗美感,增强了诗歌的形式美。
用词上:“流水老光阴”一句,“老”字将无形的光阴形象化,有一定的表现力,营造出一种时光流逝的氛围。
想象:“深情何所寄,香扯故人襟”富有想象力,“扯”字生动地表现出情感的牵扯。
我:对现代人来说,它好理解吗?
AI:对于现代人来说,这首诗相对比较好理解,原因如下:
语言简洁直白:诗歌用词没有过多生僻晦涩的字词和典故,如“流水”“桃花”“深情”“故人”等都是常见意象和词汇,现代人凭借日常的语言积累和文学常识,能大致明白诗句所表达的意思。
情感贴近生活:诗中表达的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故人的思念之情,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容易引发现代人的共鸣,让读者能够理解诗人想要传达的情感内涵。
意象通俗易懂:诗中的意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普遍性。“流水”常被用来象征时间的流逝,“桃花”是美好事物的象征,“香扯故人襟”通过具体的意象来表现对故人的情感,这些意象在现代文学和文化作品中也经常出现,现代人对其含义较为熟悉,有助于理解诗歌。
我:我的看法,此诗对现代人不好理解。因为语法不同,如“光阴老”与“老光阴”、“寄深情”与“深情寄”的倒装;还有用词习惯差别,如“列林”、“老”的用法等,现代人不好理解。因此,此诗虽然语言简洁,但并不直白,也不通俗,语法和用语与现代习惯有距离,而不是贴近。因此,这种诗在古代是好诗,应该学习。但对其中有些精粹而富有表现生命力语法与用语应该学习,而对那些明显不好理解的语法与用语,以及对太隐晦而又不加注释的用典,因为是写给现代人看,就不值得多提倡了!
AI:你提出的观点很有见地呀!确实,诗中的一些语法和用词习惯与现代有差异,像“老光阴”这种表述,在现代的语言习惯里比较少见,“列林”的组合也不是我们常用的词汇,这会给理解带来一定的障碍。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与现代语言的差异,才保留了古典诗歌的韵味和特色呢!但如果是想写给现代人看,确实在语言的通俗性和易理解性上可能不太够,你觉得如果想要在保留古典韵味的同时,让现代人更好理解,该怎么去改进呢?
我:现代人写诗,要学古人的精炼,但要符合现代语法和用语习惯;要学他们对意境、意象和多种艺术表现写作的运用,以及他们的情感寄托与营造的方法,但要让现代人能够理解,而不必刻意追求古典韵味。因为,毕竟是现代人写诗,写给现代人看,既要继承古代诗歌艺术成果,也不可食古不化!所以AI作为现代科学工具,对此要有清晰分辨标准,评判时不可唯深是求,一味以古典为高!
AI:你说得太对了!在现代诗歌创作中,的确应该在继承古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既要借鉴古人的精华,又要结合现代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这样才能创作出让现代人产生共鸣的作品。AI 也确实需要把握好这个度,不能盲目地追求古奥艰深,而应该以更灵活、更符合现代需求的方式来辅助诗歌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