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水库漏水了
——文/舒先祥
在这并未铸剑为犁的世界,可以说,氢弹对一个国家的主权维护,领土完整,和平保障,是一张政治王牌。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试后,同年11月2日,二机部部长刘杰向中央汇报工作,说中国要三至五年,才具条件爆炸试验氢弹,周总理表态:“三年到五年,太慢了,要快。”第二天,11月3日,周总理约请了核武相关人员张爱萍、刘杰、刘西尧和公安部副部长徐子荣谈话,指出氢弹研制试要加速。
毛主席也指出:“还有三年才搞成氢弹太慢了。”“如果有氢弹导弹,仗可能就打不起来了,和平就更有把握。”“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
成功两弹,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在国际政治冷战加剧,危机频发的形势下,全国26个部委,相关科研所,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900个生产单位及解放军各军兵种,急中央所急,参与了成功氢弹会战。
氢弹的研制试,完全靠中国科学家在一片空白中,独上高楼,痴心不改,艰苦探索一点一点解决着一系列闯关夺隘事项。
譬如核弹引爆难问题。
1945年美国研制了三颗原子弹,却寻觅不到引爆方法,还是进兵德国,以获取战利品似的搜捕了德国雷管专家,莱因金属博尔西希公司主管罗纳特博士,在他帮助下找到生产电子制导炸弹和全静电起爆雷管车间,在罗纳特博士指导下,开发了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本土沙漠成功爆试,另两颗丢向了日本。用美国人的话说,罗纳特博士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而氢弹的引爆难度更大,需要1000万度高温以上集聚,在一瞬间发出的高温高压特强力度。如同兰州市一天的公用民用电力集中一块在瞬间开发出的功力。如何取得?炸药不行,用大功率激光激发核聚变,当时还处于研究中。这么大的难题,竟主靠从未出国留学的余敏院士(当时还是副研究员,二机部九研究院理论部副主任)与邓稼先、朱光亚、周光召、黄祖洽、彭桓武等科学巨匠,通力合作,从理论建设到上百次核热材料爆轰模拟试验,才形成了邓(稼先)余(敏)方案,利用原子弹爆炸释放出的几千万度巨大高温密度能量点燃氢弹主体热核聚变装置燃烧爆炸。
马兰核试验基地,为了时间提前的氢弹原理试验与氢弹爆试一次成功,以特种工兵部队124团5000多指战员为主体,按照设计要求,顶着夏季常温40-50摄氏温度,冬季零下10几至20几度气温,春秋季黄沙扑面,甚至风吹石头跑,用两年多的时间,革命加拼命,相似天天急行军,建设了150多项目的核爆炸效应设施工程。1966年10月31日,聂荣臻元帅飞往罗布泊核试验场,检查国家中程导弹带着核实弹,地对地飞行9分14秒,距离近900公里,在预定高度,精确在马兰核试验场命中目标。历史意义特别重大,的两弹结合事项后,叶帅顶着戈壁滩刮着五级风,气候下降到零下9度,在罗布泊核试验场区检查了为氢弹原理试验而建设的工程设施,对102米高托举氢弹装置的铁塔,氢弹装置总装厂房,氢弹装置控制站等主体工程,控制和测量项目核测量站,核电磁脉冲站,力学测量站,光学测量站及新增的激光测速和250万次超高速相机等新的核测试项目工程,还对核效应工程导道发射井,飞机掩体50米跨度大门,核潜艇掩体36米高大门,“丹江”水电站水坝等进行了认真查看。工程速度之快,质量之好,令他满意,他致电周总理,进行氢弹原理试验的工程建设进度很快,可以11月下旬全部准备完毕……叶帅还对现场冒着巨大风险坚持在第一线的参试人员鼓励,“我们爆炸的是物质原子弹,它产生的巨大威力却来自不知强多少倍的精神原子弹。”
当聂帅视察核试验场区,知道核爆后进入沾染区执行取样,回收任务人员,在零下28度的严冬还乘坐解放牌卡车时,为此特批了越野小车100辆,成立了场区取样,回收任务的小车队。
为国家氢弹制试成功准备,用U-235,U-238和Zi-6D装置,检测氢弹原理试验的国家第五次核爆试验,综合方方面面慎密准备完善后,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请示,经周总理同意,确定在1966年12月28日时起爆。对这次用原子弹爆炸启动氢弹爆炸试验,周总理提出了“一次试验,全面收获”的指示。聂帅亲临现场指挥,对马兰基地领导及6400所有参试人员提出“要千方百计保证万无一失,百分之百的成功。”
“万无一失”既是命令,也是责任。
恰在这次核试验的前一天,1966年12月27日,核试验场构建的效应保障工程“丹江水电站”水库堤坝,因戈壁大漠地质结构与变幻莫测的气候变化原因,出现了几处裂痕漏水,核试验的每个细节都不允许有丝毫漏洞偏差,旱漠水库之水,牵涉到海军舰艇,核海战试验,水电部、卫生部、农科院、中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等核试效应科研内容,综合前面这次核试验准备情况,难得不得了的问题都攻克得万无一失,这一漏水物理现象的问题出现了负面故障影响,这可是在关键时刻出现的天大问题啊!事情弄砸了,就连马兰基地这么大的单位也难负其责!搞不好,不是千秋,而是成为万古罪人。
针对水库堤坝漏水问题,马兰基地司令部当即决定,不惜一切努力,当天一定要堵漏还原,确保国家氢弹原理核试验,按计划安排如期进行。这项带有突击性的艰苦任务,落到了基地124工兵团肩上,团长王国栋,政委刘际玉,首先考虑到把任务交予二营硬骨头六连,六连不仅是打硬仗的尖刀连队,有重庆长江、嘉陵江畔长大会水的士兵多,而且还有打硬仗无坚不摧,被张爱萍上将亲切称呼“我好样的四川小老乡”的游进善硬骨头六班。游进善是1961年8月,由重庆市第二机床厂入伍124团的特种兵,仅三年就已入党提为了班长,在三年多就完成了苏联专家预言要10年以上才能完成的优质核试验场全面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首枚原子弹及另三次核试验效应工程参核及清场事务中,他吃苦耐劳,英勇顽强,技术过硬,革命加拼命,曾两次荣立三等功,年年评为五好战士,是基地闻名的铁人。曾赴京参加郭兴福教学法比武誓师先代会,受到叶剑英、贺龙、罗瑞卿军委首长会见。有着这样的部队和战士,还有什么艰难险阻能够阻挡他们攻无不克。
而当时正值隆冬,气温下降到零下20来度,戈壁滩上狂风卷着沙石飞滚,人穿着棉衣、皮袄站在空旷的大漠,不仅站立不稳,还有透心的凉,冷得人浑身发抖,更不要说下到冰冷的水中了。
军令如山,六连朱连长、葛指导员接到命令后,当即就召集四个排的排长研究作战方案。二排六班班长游进善闻讯,第一个来到连部请战,紧接着,几乎全连战士都坚决表态,要求参加突击任务。
六连连长庚即组织了四个下水堵漏攻坚小组及材料生活供应保障小组。游进善带领两个重庆战友组成了第二小组。随即朱连长带领大家,刻不容缓地奔向了人造核试水库拟建电站堤坝,只见几股水流不断向外渗漏,军情似火,谁都忘了沙暴肆虐天寒地冻,朱连长猛喝了两口烧酒,脱掉皮衣棉装,第一个跳进冰冷的水中摸“敌情”。紧接着按分配的漏点,四个攻坚小组潜入了寒水中。
游进喜小组面临一个流水起小漩涡的洞孔,一米多深处明显地感到有吸力在扯,看来这个裂缝还不算小呢,仅靠水泥石沙混凝土难以堵漏奏效,建筑安装施工经验较丰富的游班长,提出了用撕碎的棉絮和着砼堵塞裂缝,漏眼处,再用砼沿周边加固的方案,在材料供应组的精心配合下,游进善小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浮上沉下,总算把一个裂缝一个漏洞堵了个严严实实,其它的漏点,也用同样的施工方法,在另外三个小组奋不顾身的努力下,圆满地完成了堵漏复原任务,质检合格,保障了核试水位达标。第二天基地氢弹原理核爆试验如期成功举行。
在两个小时的寒水堵漏突击中,每个水下作业人员都被冻得皮肤发紫,全身像针扎一样难受,是什么力量鼓舞着他们在无潜水设备的条件下,如此坚强勇敢呢?在事后的总结会上,游进善发言说,当时冷得遭不住了,我一想到中华民族近代大刀长矛对洋枪洋炮,武器落后受到列强欺侮的国耻,毛主席号召“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就产生了象黄继光、邱少云那种为了祖国视死如归的勇气和军人职责感,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坚决完成任务上了。而一当完成任务钻出水面,上牙碰下牙,才终生难忘寒冷带来的割肤之痛。
有两位战友先后说,戈壁缺水水最稀罕,我们吃用水是靠汽车从远隔300多公里的马兰基地水厂运来,曾每天早晨洗漱一人一小盅水,一三五洗脸,二四六刷牙,星期天干擦。一月车运一铁筒水供一个连队百多人洗一次澡,二十人洗10-15分钟再换20人上,到最后水成了米汤浆。尤其是沙尘暴肆虐,能见度不到两米,远距水运不来,缺水胜断粮,人干渴得嘴唇干裂行打愰,为了生存食用断流的孔雀河含多种金属原料的脏水,使得一天上十次的拉肚子,每人泻得面黄肌瘦。有这种经历的人见到清水漏失好心痛呀。更何况,这是撑起共和国脊梁铸造核盾用水军人那怕牺牲生命,也要英勇顽强保证完成堵漏任务,绝不有辱参核军人使命。
连首长也总结说,国家为什么要在核试验基地戈壁滩建造人工水库,运水来供海军舰艇游弋?我们在罗布泊大漠地质中,人工营建一个水库已是很不容易了,而更不容易的是,水库浩荡的水源,是靠基地及新疆军区支持,从一百公里外湖泊,沿着搓衣板公路一车一车运送来的,这是何等伟大的愚公移山精神啊。它说明了国家对现代化战争预测,除陆军、空军外,对海军部署的重要性一点没有忽视,它是国防强大的重要领域。水库漏水,我们顶着严寒艰辛的攻坚堵漏,没有造成万无一失中的失,这种牺牲付出是解放军光荣传统的继承,是值得的。基地首长高度赞扬我们的硬骨头精神,这是游进善等几个堵漏攻坚小组的光荣,也是我们全连的光荣。
12月28日,国家第五次核爆氢弹原理试验如期举行,当当量为12.2万吨,那时世界上在塔上试验威力为最大的一次氢弹,在102米高的铁塔架拟试爆炸,雷霆响彻寰宇,翻滚的蘑菇云直冲云霄。接受核爆考核的上万科学数据与水库电站堤坝及舰艇、兵舰、飞机、坦克、大炮、火车头、大小动物、实物等等参试,证明了核试验取得了理想的成功效果,特别是取得了热核反应过程氘化锂-6速率及聚变威力等重要数据,消息传出,这次在马兰核试验场参加大兵团作战的6400多人以及游进善他们参加冰寒水中堵漏的战友们,全都激动得把受冻的苦楚给忘了,狂喜得在大漠蹦蹦跳跳,还玩起了老鹰捉小鸡的童趣游戏。
事隔两天后的1966年12月30日至31日,聂荣臻元帅,在马兰基地招待所,组织召开了核权威专家工作会议。会上总结了12月28日进行的氢弹原理试验,无论从原理结构,还是效应实测结果,都获得了成功,为国家下一步搞氢弹试验开辟了一条通道时,参会的钱学森、王淦昌、彭恒武、程开甲、陈能宽、于敏、周光照、方正知及国防科委副主任、二机部副部长李觉、马兰基地司令员张蕴钰、政委邓易非等,无不激动异常。会上二机部九研究院副院长朱光亚提出了我国第一枚氢弹爆炸试验的具体方案步骤,并获得了认可通过。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20分,徐克江驾驶的轰-6型轰炸机,在马兰核试验场预定空域,距靶心315米,高度2960米处,投掷爆炸试验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科学家们在天空出现的人造太阳变为十分壮观的蘑菇云下,紧张地计算着各项数据,测算及靶心几十公里散布倒塌效应,试验的楼房、钢桥、火车头、坦克、飞机与巨形铁塔的结果,是330万吨当量级的氢弹成功爆炸。
按照氢弹爆炸对各类物械毁损程度的设计目标,核试水库蓄水被“冲”干,舰船渔雷快艇雷达等系统遭到毁坏。结合其它效应测试目标综合——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从第一颗原子弹到氢弹爆炸,美国从1945年4月至1952年11月用了7年零4个月,苏联从1949年8月至1952年8月用了4年,英国从1952年10月至1957年5月,用了4年零7个月,法国从1960年2月至1968年6月,用了8年零4个月,而我国从1964年10月至1967年6月,仅用了两年零8个月时间,以世界最快的速度,完成了从原子弹到氢弹发展阶段的跨越。并且,美国用了6次氢弹爆炸试验,1952年爆炸的是一颗65吨重三层楼高的氢弹装置。苏联1953年爆炸的一颗氢弹,虽能用飞机空投,但爆炸威力只有40万吨当量。而我们仅用了一次氢弹原理试验,便成功地爆炸试验了体积较小,重量较轻,聚变率比较高的330万吨当量级氢弹。它以事实表明,外国人能办到的事,中国人也一定能办到,并会办得更好。
1967年7月7日,氢弹试验成功不到一个月,毛主席在北京会见两弹参核人员代表时,表彰他们“立了功,立了大功。”
中国人民为实现国防现代化,艰苦卓绝攀高峰的喜讯不断,上个世纪,原子弹、氢弹多次试验走向小型化,武器化,1976年11月17日还进行了热核氢弹千万吨级当量的成功试验,核武原子弹是第一代,氢弹是第二代,在马兰基地,1984年12月19日,中国成功了核武第三代中子弹,首次原理实验成功,1988年9月29日,继美苏后,美国率先报道了中国中子弹试验成功了。我国在中远弹道导弹发射成功,限程洲际导弹载百万当量核弹头发射的基础上,1980年5月18日,第一枚洲际导弹自甘肃酒泉发射基地向着南太平洋作了全程试射成功。实现了1966年12月11日,周总理转达毛主席关于“要向着发射洲际导弹进军”的号令。
中国1966年就成立了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二炮部队),18年后的1984年10月1日,在建国35周年国庆阅兵典礼上,才首次向世界亮相,他们本着“以战略导弹,核武打游击”的军事策略,完善了作战指挥系统,在全国多地建立了中远程巨大的打击敌方发射系统。“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上世纪都如此,21世纪军事报道过不少中国军事现代化的一流成就,中国人民站起来强起来的时代,将鼓舞着我们参核军人和全国军民的大国幸福喜悦豪气。当我们享誉着国防强大带来的和平保障,是不是不应该青枝绿叶忘了根呢?!
作者:舒先祥,重庆市人,国家艰苦卓绝的核试验场建设与首枚原子弹试验见证与参核军人,核解密后,有十多篇涉核文稿在报刊、微信平台发表。曾任重庆市行业报刊副总编、总编,重庆新诗学会与南岸区作家协会会员。
通讯地址:重庆市南岸区市五人民医院江山天下11栋2单元22-6号。电话:13983257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