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龙头节 传承龙文化
文:成振林/陕西宝鸡
农历二月初二,民间称“龙抬头”,也叫“龙头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凝聚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髓。
龙头节,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斗指正东)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苍龙七宿的出没与降雨相互对应,古人认为是龙掌管着降雨,而降雨又决定着农耕收成,农耕的收成则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龙成了农耕社会最主要的“图腾”。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
二月二龙抬头,传说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隆重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中国从唐代就有“二月二,运高走,气高扬”之说,更有二月二放龙灯、放生、祈福开运大典等仪式。
传说龙是生活在海里的神奇动物,司掌行云布雨。它来源于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动的认识和农耕文化有关。古代人观测天象的目的是为了能准确地推算出农耕的时间,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龙抬头”源于古人对天文的观测和想象。周秦以来,古人把穹庐般的星空分为二十八星宿,根据星宿排列的不同形状,以七星宿为一组,并以四种动物命名,即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青龙七星中的“龙角星”(即角宿一和角宿二)在春天来临时最先出现于地平线,成为春到人间的标志。“二月二”处在雨水、惊蛰、春分节气之间,时值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运肥备耕,播种将始。传说主管行云布雨的“龙”也苏醒过来,降下如油春雨。
这个节日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之前,农历二月份是没有节日的。在唐德宗时代,他将农历二月的第一天定为“中和节”,意思是庆祝 “天地和同”和 “不偏不倚”。这个节日的目的是劝告农民注意农耕,并祈祷丰收。因为二月是天气慢慢转暖、万物复苏、春耕开始的时候,“中和节”的习俗主要与农业有关。宋代以后的二月初二也是民间“春社”日,民间就将“中和节”和“春社”合二为一,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等。
龙抬头的主要民风习俗
祭龙神。传说龙是掌管降雨的神仙,降雨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一年庄稼的收成。古语云“春雨贵如油”,为了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都要在龙神庙前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同时唱大戏以娱龙神。
剃龙头。二月二这天,民间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理发去旧”的说法。这天给孩子理发叫 "剃喜头",大人理发就叫“剃龙头”。传说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鸿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似乎这一天理了发,便讨了好彩头,一年都顺风顺水。
吃龙食。这一天很多地区有“吃龙食”的习俗,吃的东西都以龙为名。比如,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馄饨叫“吃龙眼”,吃饺子叫“吃龙耳”,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葱饼叫“撕龙皮”等等。一切都与龙有关,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的强烈愿望。
放龙灯。黄河三角洲及一些沿河地区有放龙灯的习俗,不少人家用芦苇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蜡烛或放上用萝卜挖成的小油碗,晚上放到河里点燃,为龙照路,借此娱乐同时又传递一种美好的祝愿。
采龙气。这天早上5点到7点之间,也就是卯月的第一个卯日卯时,出门面向东方深吸气,此为一吉。
起龙船。古时这一天是祭祀龙神的日子,人们要到龙神庙或水畔焚香上供祭祀龙神,祈求龙神兴云化雨,五谷丰登。“起龙船”的活动就是请龙出水,以及祈求事事顺利的心愿。
舞祥龙。许多喜庆的节日,人们都会以“舞龙”的形式来庆祝。例如,春节、端午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都会舞龙。二月二“龙抬头”自然也少不了舞龙表演。人们用这种方式祈祷平安顺遂,久而久之,舞龙也成为汉族人民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
观龙星。“龙”指的是二十八星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东方的七个宿分别叫做角、亢、氐、房、心、尾、箕,它们组成一个龙的形象。每年仲春卯月之初,“龙角星”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仿佛“龙抬头”一般。因此在这一天,抬头仰望星空,可以看见一场“龙”星的视觉盛宴。
引钱龙。发财致富是很多人希望实现的愿望,龙司水,水润而生财,“引钱龙”的习俗就由此而来。例如,二月二这天在水壶里面放一些硬币,从邻近的井里、流动的河流或湖泊之中取一壶水,一路慢慢洒回家,然后把壶里的水和硬币倒入水缸中,意为龙会顺着水迹引到家里来。有的地方用灶烟在地面上画一条龙,俗称引钱龙。引龙有两种目的:一是请龙回来,兴云布雨,祈求农业丰收;二是龙为百虫之神,龙来了,百虫就躲起来,这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生长都是有益的。
开笔礼。农历二月初三为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诞辰日,旧时这天让孩子开笔写字,取龙抬头之吉兆。为孩子正衣冠、点朱砂启蒙明智,寓意孩子眼明心明,祝愿孩子长大断文识字。开笔礼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启蒙教育形式。
接“姑娘”。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带姑娘”之说。正月里“姑娘”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
春耕忙。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龙抬头,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龙抬头”标志着春节彻底结束,繁忙的一年正式开始,也意味着春雨到来,万物阳气生发。因此人们选择在这一天下地耕作,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喝春酒。古时候,人们会喝“春酒”来祭奠勾芒神。夏长、秋收、冬藏、春出酒,经过漫长的一年,终于酿出“春酒”。“春酒”寓意着新的美好与希望。如今的二月二,许多亲朋好友会欢聚在一起,举杯同饮,喝“春酒”来庆祝和迎接春天的到来。
龙之所以受到炎黄子孙的尊崇,是因为与华夏文明的形成进程有着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五帝”第一帝的黄帝之前,有一位在位120年,传位8世,共历530多年的“神农氏世”时期。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正是其母“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初学记》卷九引《帝王世纪》)的。而炎帝神农氏长得“弘身而牛颠,龙颜而大唇”。炎帝的神农氏部族与黄帝部族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以后,做为龙子的炎帝神农氏,深刻地影响了炎黄部落联盟的文明进程。
在文明国家形成的前夜,即我国古史传说的“五帝”时期,那些推动文明因素积聚的“英雄们”——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帝禹等,无一不与龙有着这样那样的纠葛。请看下列史料:“五帝”之首帝黄帝,不仅长得“龙颜有圣德”(《易·系辞下》正义引《世纪》),还“令应龙攻蚩尤”(《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山海经》)。黄帝不仅平时“乘龙扆云”(《大戴礼记·五帝德》),就是在他辞世升天时,也是“有龙垂胡髯而下,迎黄帝”(《御览》卷九二九引《帝王世纪》)的。“五帝”之二的颛顼,“乘龙而至四海”,巡行天下,无比威严;“五帝”之三的帝喾,“春夏乘龙”(《大戴礼记·五帝德》),也是离不开龙的。
中国龙的形象古已有之,不同历史年代中国龙的外形发生着变化,然而不变的是“龙的传人”对中国龙文化的传承。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具有刚健威武的雄姿、勇猛无畏的气概、福泽四海的情怀、强大无比的力量,既象征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血脉,更承载着新时代新征程亿万中华儿女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定意志和美好愿望。
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图腾,“龙”文化已经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地融入了中国人生活的诸个面向,演绎出丰富的精神内涵。龙文化源远而流长,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中国历代正史记载的龙事件大概有三百多起,其它类型的文献更是庞大。龙的形象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了文化的各个层面,多彩多姿。龙装饰、雕龙、建筑里的龙吻、元宵节舞龙(舞龙灯、耍龙灯)、二月二龙抬头吃龙须面、端午节龙舟赛,龙图画、龙书法、龙诗歌、龙歌曲等等是长期流行的民间文化。龙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在中华文明的悠久历程中,龙文化经历数千年的发展与传承,不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和精神核心的代表,更是中华民族发展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国龙文化的精神内涵
自强不息 :龙文化象征着自强不息的精神。例如,二月二,龙抬头是龙头节,也是春耕节,龙王行云布雨,是农耕最重要的保障。这种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坚持不懈。
兼容共生 :龙的形象是兼容的,象征着万物和合。龙文化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种精神在赛龙舟等民俗活动中得到了体现,代表着拼搏进取、团结奋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厚德利生 :龙文化中蕴含着厚德利生的精神。龙被视为吉祥嘉瑞的神物,能够带来幸福和好运,这种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综合创新 :中国龙的形象是将多种动物以及风雨雷电等元素结合而成,体现了综合创新、兼容并包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文化中表现为对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创新。
团结凝聚 :龙文化中强调团结凝聚的精神。例如,远古时代各个部族联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前身,各个部族的图腾元素融合在一起,创造了龙图腾,象征着团结和统一。
天人合一 :龙文化中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种思想在赛龙舟等活动中得到了体现,要求人们团结协作,体现了和谐的人人关系。自强不息、奋斗进取 :龙文化象征着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奋力拼搏、开拓创新。
这些精神内涵不仅体现在龙的形象和传说中,还通过赛龙舟、舞龙等民俗活动传承下来,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纽带和情感联系的桥梁。
文化,是国家之魂,民族之魂,人性之魂。唯有文化能塑造一个完整的灵魂,也唯有灵魂才能传承文化。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龙抬头意味着阳气的苏醒,明媚的春天就真的来了。祥龙昂首,百虫尽灭,这是适宜春耕的好兆头。所以,龙抬头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中国龙文化,上下数千年,源远而流长,龙的形象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了文化的各个层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秦汉以后,龙成为帝王的象征,历代皇帝都自称为“真龙天子”,龙也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海内外华人都以龙作为自己的民族文化标志,都把自己作为龙的传人。
“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中国人激动、奋发、自豪!它的意义与形象早就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逐渐衍生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内涵,以及一种极其宝贵的和合精神。在蕴含五千年文明的中国,龙的形象我们随处可见。不管是影视剧里也好,小说里也罢,龙一直以力量、权力、玄幻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这也是源于龙文化的发展。
眼下,龙文化将亿万“龙的传人”的心紧紧相连,并将其拼搏进取的精神化作一条东方巨龙,而这条巨龙将会在历史的篇章中继续冲天激昂地散发着特有的文化精神。
共4590字 2025年2月25日于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