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栏编者按〕六汪镇与诸城市毗邻。二月二快要到了,六汪镇的风俗习惯与诸城有什么不同吗?本专栏有幸约到了诸城市知名民间文化学者、诸城市百尺河镇台见新先生《二月二,龙抬头》一文,与大家分享。本文详细介绍了诸城二月二的风俗习惯,并讲述了龙抬头的民间传说,大家看看两地有何不同?
作者简介
台见新,男,字政舜,号龙溪居士,笔名入云龙,生于1960年6月,诸城市百尺河镇人。大专文化程度,退休教师。2006 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各种报刊发表文章四十多篇,主要从事东路大鼓研究和民间文学创作。多年来,考察了诸城市许多村庄的风土民情,对当地民俗有深入地研究。
2012 年 在诸城市委宣传部、诸城市文联举办的 “热爱诸城,宣传诸城” 征文活动中,《苏学士品茗白龙寺》获民间文学类一等奖。2014年在山东省政协主办的《联合日报》发表《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东路大鼓》一文。2015年参加 “中华颂” 第六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赛活动,创作的东路大鼓鼓词《拜大年》荣获铜奖。
山东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

台见新
二月二,龙抬头
台见新
“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炒黄豆;大仓满小仓流,农家下田使耕牛。”这是广泛流传于我国北方民间的一首歌谣,不仅道出了农历二月二的风俗特点,而且表达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期盼丰收的美好愿望。
按照二十四节气,二月二,阳气回升,大地解冻,万物复苏,春耕将始。民间又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二月二还是土地爷爷的生日,这一天人们还要到土地庙烧香祭拜,因此二月二就成为中国民间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诸城地区,二月二这一天,家家都要炒黄豆。挑选上等黄豆,先在水里浸泡一会儿,再捞出来晾干,然后上锅爆炒,称为“料豆”,炒好后再用碟子或盘子盛着在院子里焚香供奉一番,最后家人分而食之。人们吃着香喷喷的爆豆,脸上露出灿烂的笑颜,呵口气,放个屁都是香的。也有人家将生地瓜洗净,切成许多小方块,晾晒成半干,再加点灶灰一搓,然后上锅爆炒,称为“蝎子豆”,金黄的地瓜方块,黄中略带点灰色,脆生生的,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据说吃了“蝎子豆”一年里不会被蝎子蜈蚣咬伤呢!还有的人家把秋天早已煮熟了的红薯,切成片状,晾干,储藏,美其名曰地瓜胶,叫着叫着就叫成了“地瓜枣”,这天也拿出来分给众人分享。“地瓜胶”就像东阿阿胶一样,透明甜甜的十分可口,据说吃了它一年都很顺利。
二月二这天,人们都要在院子里或者场院里打粮囤。用燃过的草木灰在院子里或者在场院里,画出盾结形状(用荆条扁的圆形状,用来盛粮食),祈求一年里获得大丰收。
二月二这天早上,人们都要吃面条,俗称“龙须面”,并且家家户户送面条到庙上去上供,祈求一年风调雨顺。
二月二人们吃的食物非常讲究,譬喻吃猪头肉叫“挑龙头”,吃面条叫“扶龙须”,吃水饺叫“龙耳”,吃米饭叫“龙子”,吃饼叫“龙鳞饼”等,还要制作地方风味小吃——豆豉(用豆粒与青萝卜制作),保佑平安。
“二月二,龙抬头,大人孩子要剃头。”这也是流传在诸城白龙山一带的民间谚语。为孩子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叫“剃龙头”,寓意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
古代诸城地区还有“引钱龙”的习俗。因为龙司水,水润而生财。有人就在水壶里放几枚硬币,到附近的水井,河流打一壶水,一路细洒着回家,将壶水和硬币倒入水缸,寓意龙循水迹引至家。这天早上家家户户都要把水缸打满水,寓意水满仓满。
二月二,人们就开始下地春耕劳作了,到田里除草耕耘,套上牲口拉车往田里运粪,也有人家开始耕田了。每当这个时候,铁匠师傅大显身手,红红的炉火,伴着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唱着欢乐的乐曲,给村庄增添了活力。人们都拿钁头、铁锨、镰刀等来加工了,红红的炉火,映照着一张张笑脸。
二月二,农家开始忙活农活了,同时,打墙盖屋等农家建设也开始动工了。先找人查好黄道吉日,什么时候动土,俗称方基,然后再打墙盖房。
二月二,民间也流传着一些禁忌,例如忌针线,这一天女人们不能做针线,因为龙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回刺伤龙的眼睛;忌洗衣服,因为怕伤了龙皮等等。

那么,二月二龙抬头是怎么回事呢?
相传,唐朝时候,一代女皇武则天篡夺了李唐江山,登上九五之尊,那真是乾坤颠倒,阴阳失调。不久,玉帝巡视天下,但见那武则天在庙堂之上,一派靡靡之音,心中更加不悦。偏偏这武则天却风流成性,不知收敛,淫乱宫廷。玉帝大怒,立即降旨要废除女皇,太白金星奏曰:“五瞾当有皇命,上天定数,不可违拗”。玉帝闻言,十分不悦,于是眉头一皱,降旨四海龙王,三年不得下雨,看她如何施政!
然而,武则天却秉性难改,整个朝廷闹得乌烟瘴气,那里还管百姓死活!这一来众百姓可遭了殃。大地连年干旱,热风、沙尘、蝗灾,闹得民不聊生,河水干涸,井水不泉,树木枯死,田里庄稼颗粒无收,众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地,哀鸿遍野!而武则天却不闻不问,反而更加荒淫无度。众百姓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万般无奈,人们只好成群结队地到龙王庙祈雨问天。然而,玉帝有旨,众龙王旨意难违,望着可怜的百姓,多次向玉帝请愿,竟遭到严厉呵斥,只能唉声叹气而已。东海龙王的小儿子青龙看见狂风旱灾,众百姓忍饥挨饿,惨不忍睹,于心不忍,决心要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
一天,青龙趁着老龙王去天庭赴宴的机会,推倒玉瓶,偷偷地给人间降了一场透雨,那雨虽没有雷声闪电,但见黑压压的乌云伴着倾盆大雨,自天而降,下了个沟满壕平,解除了旱情,拯救了一方百姓!
然而,青龙却违背了玉帝旨意犯了天条,玉帝大发雷霆,对老龙王严厉训斥,降旨要对青龙处以极刑。众百姓知道青龙遭受磨难,扶老携幼祷告天庭,四路神仙,八方土地都纷纷奏达天庭,为青龙求情。玉帝见众怒难犯,于是就下令将青龙压在大青山之下,并在山顶上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偈语:“青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殿,除非金豆开花归。”
众百姓看了石碑偈语,再看看青龙为了救黎民百姓竟遭此磨难,一个个心如火焚,大家聚在一起千方百计想办法,然而,绞尽脑汁也没办法让金豆开花啊!

第二年二月二这天早上,村里一位上了年纪的长者,烧火做饭,把一个秋收割豆用的破筐拆了填进灶膛,火苗呼呼地燃烧着,突然“啪”地一声蹦出了一粒爆花的豆粒,老人一见喜出望外,高兴地嚷嚷起来,“金豆开花了!金豆开花了!”众人闻听,都高兴地跑过来,见老人手里捧着金灿灿的豆花,都高兴地说:“对啊!金豆,金豆,大豆不就是金豆吗?那咱大伙都快烧金豆吧!”人们急忙抱来柴禾开始烧金豆。霎时间,“啪啪啪”金豆爆花声不绝于耳!这时有聪明之人说:“烧金豆太慢了,快上锅炒吧!”人们一听“对啊!”于是,家家户户炒黄豆。老龙王闻讯马上启奏了玉帝,玉帝来到南天门放眼一望,不得了,家家户户院子里都供着开花的“金豆”,不由得大吃一惊,啊!金豆真的开花了!只好传旨赦免了青龙,要将青龙召回凌霄宝殿,辅助老龙王给大地及时行云布雨。众百姓领旨,跑到山上,结了偈语,推到石碑,要救出青龙。
青龙抖擞精神,双目如电,运足力气,只听“火喇喇”晴空一声霹雳,山摇地动,大青山一劈两段,青龙昂首长吟,腾空而起!青龙在空中盘旋了好一会儿,感谢人们的搭救之恩,然后直冲云霄,上了凌霄宝殿。
从此,二月二,龙抬头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本栏目编者日月星辰,男,生于1962年8月,山东省高密市阚家镇人,退休干部。曾任诸城市枳沟镇党委副书记,诸城市水利水产局副局长等职。参与编纂《诸城县教育志》,主持编纂《诸城市水利志》。著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纪实《传承之路》、史料性著作《六汪村庄》,参与编纂《六汪人物》。现任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文学艺术联合会顾问、《六汪镇志》编辑、六汪乡村记忆丛书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