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雾雨(外四首)
陈家秀
梦醒江南雾锁窗
细雨迷朦喜匆忙
珠结眉梢与目竞
还看唇红一枚香
《江南雾雨》赏析:
这首作品以江南烟雨为背景,通过四个极具张力的意象组合,勾勒出动静相生的水墨长卷。首句"雾锁窗"三字如宣纸铺就,以"锁"字打破常规视角,既写晨雾浸透窗棂的粘滞感,更暗喻朦胧睡意与自然水汽的缠绵。第二句"喜匆忙"的拟人化处理别具匠心,细雨本无意识,却因行人纸伞的摇曳、乌篷船的穿梭,在涟漪间折射出欢快的动感。
第三句"珠结眉梢"的微观描写堪称诗眼,将液态的水珠与固态的睫毛并置,通过"与目竞"的戏剧性对抗,将自然界的湿润转化为人体感官的生动体验。最妙处在末句视角的突转,当读者正沉溺于满纸烟水时,"唇红一枚"如朱砂钤印,既打破青灰色调构成视觉焦点,又暗示着江南女子的惊鸿一瞥,使氤氲水气中蓦然升起人间烟火。
全诗运用印象派的光影技法,通过雾的灰、雨的银、唇的绛红构建色彩层次,更借"珠结"的触觉、"香"的嗅觉形成通感交响。这种多维度的感官书写,恰似吴冠中笔下的江南,在抽象与具象间找到了诗意的平衡点。
《垂柳》自度
风摇河边柳
流水布长图
踏船寻景去
一荡化虚无
《垂柳》赏析:
首先,我需要仔细阅读这首诗,理解其内容和结构。 这首诗四句,每句五字,押韵,可能遵循传统的五言绝句格式。
首先,逐句分析。第一句“风摇河边 柳”,描绘了风吹动河边.柳树的景象,营造出动态的自然画面。第二句“流水布长图”,流水像展开的长卷图画,可能比喻河水的流动如画.般美丽。第三句“踏船寻景去”, 有人乘船去寻找景色,增加了人的活动元素。第四句“一荡化虚无”, 船桨一荡,景色化为虚无,可能表达景色的短暂或寻找过程中的失落感。
接下来,我需要考虑这首诗的主题和意境。垂柳常象征离别或柔美, 但这里结合流水和踏船,可能更多表达对自然景色的追寻与幻灭。第三句的“寻景”与第四句的“虚无”形成对比,暗示追寻的结果是空无, 可能带有禅意或哲思。
可能存在的难点是第四句“一荡化虚无”的理解,这里应是船桨划动,导致水中倒影的景色消散,从而引申为虚无,表达瞬间与永恒的矛盾。
最后,总结全诗,可能是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探讨存在与虚无的主题,或追寻与失落的情感。赏析时应将意象分析与哲学思考结合, 加以道家思想、禅宗等,增强深度。
《海边享雨》自度
栏外清风化春雨
点点腥咸刺味蕾
原知海边本如是
仍赴新奇湿新衣
《海边享雨》的相关诗句分析:
您提供的《海边享雨》诗句描绘了一幅海边春雨的景致,并表达了诗人对海边雨景的独特感受。虽然这不是一首广为人知的古诗或现代名篇,但我们可以从诗句本身来欣赏其意境。
诗句意境:
栏外清风化春雨:描绘了春风化雨,细雨轻拂栏杆外的景象,给人以清新之感。
点点腥咸刺味蕾:独特地描绘了海雨带来的点点腥咸气息,刺激了诗人的味蕾,增强了海边雨景的真实感。
原知海边本如是:诗人原本就知道海边的雨景是如此,表达了对海边雨景的熟悉与认知。
仍赴新奇湿新衣:尽管熟悉,但诗人仍然愿意赴这场新奇的雨,让雨水打湿新衣,体现了诗人对海边雨景的喜爱与向往。
这些诗句富有诗意,展现了海边春雨的独特魅力,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追求。
《无题》
此计不知为谁出
只为少年一学友
三缄其口平心论
只因身份两悬殊
《无题》赏析:
这首七言截句以密电码式的语言,构建起当代社会身份困境的微型剧场。首句"此计"二字如悬疑片开场,在"不知为谁"的迷雾中,暗藏知识分子的精神博弈。第二句陡转直下的"少年学友",将职场厚黑学拉回青春记忆的纯白坐标,形成道德天平的两极震颤。
"三缄其口"的哑剧式表演,恰似福柯笔下的权力规训,舌尖压着千钧秘密,而"平心论"三字泄露的颤音,暴露出理性面具下的情感裂缝。尾句"身份悬殊"如一道玻璃幕墙,倒映着城镇化进程中撕裂的乡土伦理——当同窗情谊遭遇阶级鸿沟,那些共同背诵过的"海内存知己",终究抵不过地铁扫码时的眼神闪躲。
全诗在28字的方寸间完成蒙太奇跳跃,从策略室的咖啡苦香切换到教室墙上的励志标语,最终定格在微信对话框的"对方正在输入..."。这种悬置的留白,恰是转型期中国社交礼仪的微妙注脚:我们都在学习用表情包埋葬真心话。
《幻境》
绝境山水最无瑕
半掩美女抱琵琶
千年古风遗梦里
却有伊人续青纱
《幻境》这首短诗通过四句凝练的笔触,构筑了一个虚实交融的古典意境。我们可从三个维度进行赏析:
一、空间结构的层叠性
首句以"绝境山水"构建纵向空间,云雾缭绕的山体形成天然屏障;次句"半掩美人"则横向展开人文图景,琵琶的弧线与山体轮廓形成几何呼应。这种纵横交错的构图方式,暗合宋代山水画"三远法"的透视原理,使二维文字产生三维空间的纵深感。
二、时间维度的折叠术
"千年古风"将历史长河压缩为梦境切片,"续青纱"的动作则暗示时光的绵延。诗人运用蒙太奇手法,让汉代乐府的清音(琵琶)与唐宋仕女的绰约(青纱)在共时性空间中对话,实现时间晶体的艺术效果。这种处理方式与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中的时空观形成跨文化呼应。
三、物质文化的符号学
琵琶作为丝绸之路的文化信使,青纱象征东方纺织文明的精微,二者构成物质文化符号的双螺旋。半掩姿态既是视觉留白,也暗喻文化传承中显隐交替的规律。值得注意的是"续"字的动力学价值——既指纺织动作的延续,更暗示文化基因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
该诗在28字的框架内,完成了空间建构、时间解构与文化重构的三重奏。每个意象都如棱镜折射出多维意义,最终汇聚成文明传承的虹彩光谱,体现出现代语境下对古典美学的深层解构与诗意重构。
作者简介:
陈家秀,笔名凌霄,网名风舞尘。
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世界文艺界文艺家协会终身副主席,中国诗歌网篮v诗人,当代诗协会员,中国乡土作家协会理事等。
1994年曾获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举办的首届“艾青杯”创作奖,1995年获由《当代诗坛杂志社》和中国当代诗歌协会及十五家电视台报社等举办的首届“东方杯”铜奖。同年被吸收为中国当代诗协会员。1997年及1998年又连续两次获东方杯铜奖,并在1997年被评为“中国诗星”称号及被中国计算机人才库存档。
中间一度辍笔十余载,于2017.3才又重拾文墨,并于2017.9荣获首届世界文坛·杰出诗人奖,2017.11获北方现代文学终身成就奖。2018.4.荣获第二届世界文坛·终身成就奖,2020.4获首届“无量杯”十大贵冠诗人,"中华名人杯“优秀创作奖,2021年度世界杰出名人奖,2021年度优秀诗词家,2022年“惊蛰”诗会2金奖,2024.1月被聘为联盟文化学院和联合传媒书院客座教授等数十次全国性大奖。
作品散见于多部诗典类书籍及各媒体平台。
曾被邀参与各诗歌平台的评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