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敦运 播诵:王强
编辑:杨建松
作为山,“锦绣”的确没那么高大峻。东西走向的它坐落于五里界镇南1.5千米处,总面积也只有1.1平方千米,而且主峰的高仅有98.2米,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由江夏知县马仲骏主编成的《二十四志》载:“锦绣山在县南七十里”,并称山名之所以为“锦绣”,是因为这里“多桃李春花如锦绣”之故。但此《志》的依据来源于明代万历年间郭正域编写的初稿。这说明“锦绣山”远在明代就被记入了正史。此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知县刘朝英委托教谕张石虹编纂的《江夏县志》,以及乾隆《江夏县志》均按上述记载保留。

不过,五里界人更喜欢下面的这个版本。
那次,罗员外看上了一座小山,花了两年的时间依着山势修造了一座台楼。即使尚未完工也能看出它的确壮丽:雕龙画凤、金碧辉煌;雄踞山中,气势磅礴,遗憾的是缺少一个好名。

临竣工前,罗员外在副楼大摆筵席,邀来了一群读书人,想请他们取个好名,并献赋题联以庆,不过他也事先说明,由于《楼赋》篇幅较大,可以晚点上交,但楹联却要现场写好,以利他开席,把盏犒众。
然而从红日初上一直等到金乌偏西,竟无一人敢来献征。他们不写不打紧,可把楼下的那群出力帮工的人饿坏了。
蹲在工棚边已经喝了好几大碗水的一位高个少年,大胆上了二楼,径自来到书案前喊一声“各位饱学,我来抛砖引玉哈”。说完便提笔墨饱,在宣纸上一顿龙飞凤舞,等到罗员外转过神来喝道:“小子不得无礼”时,“锦绣华堂”四个大字已经跃到纸上。

当那些围过来的秀才们看到这宛如蛟龙出海的遒劲墨迹,一起连声叫好,人丛中不知是谁又喊了一声:“小才子何不将对联也一并作了唦?”
大家异口同声:“是啊,是啊”。
那少年也不推辞,不卑不亢,又是一阵疾书,只见一幅长联立时挥就:
“郁郁葱葱锦绣山,高高低低、重重叠叠连着龙虎地,龙虎地上万木郁郁葱葱非梁即栋;
浩浩荡荡大沟水,曲曲弯弯、清清澈澈流入凤凰池,凤凰池里千鳞浩浩荡荡不鳌也蛟。”
“大沟”是五里界边上湖汊的名字。
他刚一停笔,只听得,“彩!彩!”
“妙!妙!”
“奇才!奇才!”

罗员外也高兴了,他忙叫人捧上一锭白银打赏。可那少年却说:“恕小徒冒昧,我不要赏银,只盼大人吩咐快点开饭!”
在场的老老少少,一起哄堂大笑。
罗员外问少年:“你自称‘小徒’,尊师在此?”
“我只是一个搭手的木匠零工,所以胡乱叫了。”
“敢问尊姓大名,贵府何处?”罗员外又问。
“岂敢,小子姓熊名廷弼,修贤一里人。”
“可是诸生?”
“小子今年才十三岁,因为家穷,还没应试。”

自认为块头不小的罗员外惊住了:“你?”他不相信比自己还高出一个头且满腹锦绣的汉子,还只是名13岁的舞勺郎!
再认真地看吧,他嘴上的确连一根细毛都没有,倒真是……
身边的老木匠看出了员外的怀疑,对他一阵细语,员外这才化惊诧为沉吟。他问廷弼:“你父珍龄多少?”
“五十了。”
“你是小儿子?”
“不是,姊妹仨,但儿子只有我一个。”
“嗯,重义。”
陈师傅插话说:“刚才您还不见他拒赐?”
“是啊,我也奇怪,哪个少年不重银钱?!”
“廷弼向以众人为重,所以求老爷开饭,而且他从早上到现在,还粒米未进哩。”
“全福,快,开席,开席。”员外大声喊着管家,下着命令。
了解到熊廷弼家境困苦后的罗员外,决定资助他,所以拉着廷弼和他的师傅陈林生,一起坐到了上席:“熊公子,老朽有一不情之请,不知可应?”
“大人,请吩咐。”
“你好好读书,月后去应童子试如何?”
“可我要挣钱帮父养家。”
“你家所费,就由我来供给。”
“谢大人,可我父望我自挣。”

罗员外一愣,但马上又说:“你去应试,银子算我借给你的,若何?”
“我看可以。”陈师傅接过话:“廷弼,你若考上了秀才、举人,还可以到罗员外的家学来讲书呀。”
“你师傅说得好,他的话倒启发了我,我就在这锦绣楼边再办一所乡学,专门招收贫家稚子,你抽时间来讲书,就这样,说定了哈。”

熊廷弼起身一揖:“为修贤一里小儿,谢老爷大恩。”
“刚才我给钱你,你都不谢,现在为他家贫儿倒愿作揖?”
“大人,要维持锦绣山的锦绣,没有更多的人才做本,哪来锦绣之根呢?”
罗员外深以为然,大赞大叹。
不久后锦绣山下还真的办起了一所乡学,后来成为道学廪生的熊廷弼,也特地到这里讲过课。
乡学的老山长曾说:“锦绣乡学真正的创始人是‘熊大锛’(锛是木工用来削平木料的平斧头)啊。”
今天的锦绣山,山秀如名,而且越来越秀。

2024.9.18

作者:彭敦运,武汉江夏高中退休教师。

播诵:王强 ,中共党员,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武汉市菲尼克斯艺术培训学校执行校长,湖北省武汉市领航新启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编辑: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省朗协融媒体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武汉市老干部朗诵艺术团副团长兼艺术总监;《都市头条》铁马豪歌平台创始人,四年阅读已逾一亿九千多万。湖北省第三届荆楚朗诵之星。

欢迎点此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