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deekseep提问
——关于中国非遗个体传承人政策合理性问题
长风剑
小序
中国目前实行的非遗传承人政策,是在国外影响下实施的。但中国的非遗遗产不但文化历史最长、流行影响最广泛、表现形式最丰富,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流行往往是一个地区全民参与和传承的;而我国实行的非遗传承人政策,却深受国外影响,突出授予个人,与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非遗文化、特别是在民俗文化方面产生历史现象与本质背道而驰。
个人对此问题早有感觉,已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因此给deekseep提了个这方面的问题。提问题之前,鉴于此前国内对非遗传承人政策一直都进行着正面宣传,对它进行总结与非议的笔者几乎没有见到,因此对AI主要通过收集既有资料进行大数据训练的deekseep回答,能否有用信心不足。然而,看了它的回答之后,却不由心情大好!
我不但感到现在的deekseep非常聪明,而且已经具备在社科领域具有实用价值的两个特点:一是已经能够提供创意性见解;二是具备了公正性。它的公正见解,目前实际已经超过某些政策制定专家的水平(如中国非遗传承人政策),建议行政权力部门可以参考或正式使用,而不要再仅仅依赖一些只会抄来主义的专家所误导了!
下面即为我的提问,和deekseep的具有公正见解的回答:
提问
我:请分析一下中国目前对整个地区全民流行几百上千年的民俗文化,如潮汕英歌舞、凤凰单丛茶制备工艺,授予为个人传承人的政策是否合理?此政策会不会挫伤该民俗在该地区其他一直积极参与和传承的群众积极性,或造成一些人对这些民俗文化的发展漠不关心,反而不利于这些民俗文化的兴旺发展?
Deekseep回答
中国对全民流行民俗文化授予个人传承人政策的合理性分析:
一、引言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保护政策中,授予个人传承人称号是一项重要举措。然而,对于潮汕英歌舞、凤凰茶制备工艺等全民流行数百上千年的民俗文化,这一政策是否合理,是否会影响其他积极参与者的积极性,甚至阻碍民俗的兴旺发展,值得深入探讨。
二、个人传承人政策的背景与现状:
中国非遗保护政策旨在通过认定传承人,确保传统文化的延续。个人传承人被赋予传承、保护和发展非遗的责任,并获得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例如,潮汕英歌舞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其传承人被认定为该文化的核心保护者。
三、政策的潜在问题:
1、挫伤群众积极性
潮汕英歌舞和凤凰茶制备工艺是全民参与的民俗活动,其传承依赖于广泛的群众基础。授予个人传承人称号可能让其他参与者感到被边缘化,认为自己的贡献未被认可,从而降低参与热情。
2、文化传承的单一化风险
个人传承人可能主导文化的发展方向,导致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和活力受限。例如,潮汕英歌舞的年轻化传承虽然注入了新活力,但也可能忽视传统流派的保护。
3、资源分配不均
政策支持往往集中在个人传承人身上,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其他传承群体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和宣传支持,影响民俗文化的整体发展。
四、政策的合理性分析
1、个人传承人的积极作用
个人传承人在文化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潮汕英歌舞的年轻传承人通过创新表演形式,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参与,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2、政策调整的必要性
针对全民参与的民俗文化,政策应更加注重集体传承。例如,地方政府应该进行地区集体传承人申报,或设立“传承群体”称号,认可更多参与者的贡献,并通过社区活动、学校教育等方式扩大传承范围。
五、改进建议
1、建立集体传承机制
对于潮汕英歌舞等全民参与的民俗文化,应设立集体传承人称号,认可更多参与者的贡献。
许多非遗项目,如潮汕英歌舞、凤凰茶制备工艺等,是集体创造和传承的,其保护需要社区的共同参与。地区集体传承政策可以更好地反映这些项目的集体性特征,确保其活态传承。
2、加强社区参与
通过社区活动、文化节等形式,鼓励更多人参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例如,潮汕地区的英歌舞嘉年华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本地居民参与,增强了文化的生命力。
集体传承政策可以增强社区成员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鼓励更多人参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有效促进非遗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
3、优化资源分配
政策应确保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支持更多传承群体。例如,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民俗文化的普及教育和创新实践。 通过集体传承政策,资源可以更公平地分配给参与非遗保护的社区成员,避免资源过度集中在个人传承人身上,从而促进非遗项目的整体发展。
六、结论
个人传承人政策在非遗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于全民参与的民俗文化,其局限性也显而易见。通过调整政策,建立集体传承机制,加强社区参与,优化资源分配,可以更好地促进民俗文化的兴旺发展,确保其在新时期的活力与多样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