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位于湖南张家界的大庸古城引发公众关注。数据显示,这一项目总投资约 25 亿元,但运营 3 年多累计亏损超 5 亿元。去年上半年,仅约 2300 人购票,日均购票人数不足 20 人。在社交平台上,网友们评价其 “荒凉”“冷清”“商家比游客多”。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 “古城古镇” 热持续升温,大量 “古城古镇” 呈批量建设之势。早在 10 多年前,中国古城与文化研究院院长林鹏就指出,我国有 2800 多座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古城镇。这股热潮有多重驱动因素:在全民旅游的大背景下,古城古镇游成为新热点,平遥古城、凤凰古城、周庄古镇、乌镇等成功先例,具有典型示范和强烈带动作用;政策层面,2016 年住建部等部委鼓励各地培育特色小镇,并出台相应激励政策,各地便大干快上,以房地产商为切入点的 “古城古镇” 开发潮愈演愈烈。
然而,一哄而上、大干快上的结果,是景区开发缺乏长远规划,高度雷同化的局面让人 “似曾相识”。与开发初期的轰轰烈烈、营销时的喧嚣热闹相比,建成后期则门前冷落。在游客 “用脚投票” 的选择下,许多 “古城古镇” 从批量涌现,迅速陷入批量沉寂。很多游客参观后普遍感觉,这些打着地方文化资源旗号的古城古镇,缺乏鲜明特征。无论是旅游景点建设风格,还是具体经营模式,都呈现高度同质化,千城一面的高度雷同,造成了事实上的重复建设。
景区的吸引力在于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凭借鲜明个性和独特文化特质,展现与众不同的差异性,才能具备强大竞争力与吸引力。因此,“古城古镇” 一定要体现地方特色人文气息,以及所具备的历史渊源与底蕴,成为记载历史、体现人文、彰显民俗的载体。在景区建设打造上,也必须尊重历史、体现人文,真正拥有有别于其他景区的核心元素,这样才能塑造自身差异化优势,让无数游客心向往之。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4 中国古镇旅游发展报告》显示,51.3% 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古镇之间存在一定相似性,38.5% 的受访者感觉古镇都很相似,缺乏独特之处。缺乏精准定位和明确差异化优势,大量同质化的 “古城古镇” 会形成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必然在市场选择中被淘汰。
古城古镇游,这个曾经风靡一时的旅游热点,如今却成了 “复制粘贴” 的代名词。高度相似性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降低了景区吸引力。大量高度雷同化的古城古镇,不仅自身未建成就面临夭折风险,还对整个行业口碑和形象产生负面影响,给成功景区运营带来困扰。吸取已有经验教训,“古城古镇” 在批准与建设过程中,不能不考虑市场前景就盲目上马,必须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长期孵育地域品牌价值、保护挖掘地域文化特色、重视当地居民在古镇文旅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打造 “不一样的风景”,让游客真切感受到独特文化和景观内涵,在宾至如归中流连忘返。
无论是立足文化根基打造品牌,还是运用新技术,培育新产业,探索新玩法,都必须在 “以人为本” 的基础上 “走自己的路”,而不能一味模仿、跟风,复制别人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从差异化、特色化路径中突围,打造真正有潜力、有魅力的特色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