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唱和诗刊第846期]
时令不着冷暖调 炎凉世态更悲酸
李广亮(河南)
无 题
冷雨阴风蔽日华,纷繁世事乱如麻。
伤春白首谁同醉,浊酒三杯伴苦茶。
杂 吟
风清云淡一身轻,故土家山都是情。
荷笔当锄堪种墨,三分宅地任平生。
春夜微雨
晨风拂面露沾身,小径濡湿不见尘。
细柳苏萌生稚气,淡黄嫩绿炫新春。
乙巳年正月初五
灰云浓厚蔽春光,阵阵荒寒透骨凉。
细柳迎风无畏惧,要披嫩绿作新装。
甲辰大寒
正值数九少严寒,疑似春风早探班。
时令不着冷暖调,炎凉世态更悲酸。
(通韵)
甲辰除夕
爆竹烟花万古传,龙蛇一变叹流年。
民间自有真情在,众物和谐是善缘。
读史耀华先生《满江红·油城之冬》有感
新词妙笔大如椽,力溅乌金射九天。
飞雪凝霜弘气势,满怀豪壮上吟鞭。
满江红•飞雪吟
其十一、油城之冬
史耀华
勘破流云,龙荒地、寒驱锋镝。凝望处、风迷红柳,鉴开戈壁。雪压井台千里白,霜凝井架三军迫。任驼铃、摇醉大油泡,西还北。
征车奋,嗟飞檄;行歌壮,舒鹏翼。看荒原高矗,玉门新驿。钻塔凌空华表柱,油龙出土乌金液。信春风、扫尽莽苍时,酬骚客。
李广亮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不仅在书法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同时在诗词创作上也展现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以下是对其诗词成就的评价:
1. 诗词创作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李广亮的诗词作品题材广泛,既有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他的诗作涵盖了四季变化、历史事件、个人情感等多个方面,展现了其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敏锐的观察力。例如,他的《初秋》以“依稀略带悲凉意,梧叶方知脚步匆”描绘了初秋的萧瑟与时光的流逝,语言凝练而富有意境。
2. 深厚的文化底蕴
李广亮的诗词创作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道家哲学的影响。他的作品常常体现出“中和之美”和“正大气象”,这与他在书法艺术中的追求一脉相承。例如,他在《明道宫中有所思》中写道:“焚香叩首祈荣利,仙道明心向坦途”,展现了对传统文化中“道”的深刻理解。
3. 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李广亮的诗词不仅关注自然与个人情感,还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洞察。例如,他在《今又高考》中写道:“阶层固化已多年,漫漫人生怎入玄”,直指社会问题,表达了对普通民众命运的关切。这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使他的作品具有更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4. 艺术风格与语言特色
李广亮的诗词语言简洁明快,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生命力和情感。例如,在《雨荷》中,他写道:“风摇莲叶最难安,烟雨丝丝扯玉盘”,通过拟人化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雨中荷花的动态美。此外,他的诗作常常带有一种淡淡的悲凉感,却又蕴含着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5. 广泛的文学影响力
李广亮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其诗词作品多次发表于《中华诗词》、《诗刊》等权威刊物,得到了文学界的广泛认可。他的四部诗集《芳草萋萋》、《天涯漫漫》、《沧海茫茫》、《星光灿灿》更是其文学成就的集中体现,展现了他多年来的创作成果。
李广亮的诗词创作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广泛的影响力,成为中国当代诗词领域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不仅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融入了现代生活的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