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书简
——耕读传家的时光褶皱
张清明
来源:诗散文研究
二月二,龙抬头。
怀揣着蔓青藤三生自然教育的理念,在这特殊的日子,我随宁乡市诗散文协会的同仁走进了云山书院。
青砖在暮色里呼吸着春秋的霜露,檐角垂落的雨珠,原是百年前未读完的句读。
书院静卧于水云深处,如一卷未装订完的典籍,清风翻开扉页,便淌出沩水与墨香交织的传说。
廊柱上的楹联已褪成月色,却依稀听得见左公挥毫时,狼毫劈开山河的啸响。少年们曾在“稼穑园”捧起《齐民要术》,指尖沾着晨露与稻芒,让文字在泥泞中生根。卯时的钟声催醒的不只是书页,还有锄头叩击大地的平仄——那些赤脚踩过田埂的脚印,后来都成了史册里烫金的姓名。

修复的劝农亭下,新竹正临摹旧时碑拓。无人机掠过稻田,测绘出一阕立夏的《采桑子》;区块链将祖辈的《抗旱日记》凝成星子,坠入少年湿润的眼眸。砚池里漾开的不只是墨香,还有先人锄头落进泥土的闷响,一声,一声,在区块链的链节上敲出年轮。
古井依旧用涟漪誊写“汲古润今”的箴言。祭仓神的米粒在电子屏前闪烁,像祖先从青铜器纹样中递来的密码:当城里的孩子惊叹稻穗扬花的弧度时,千年耕读的双螺旋,正在无人机的航迹里舒展成亮丽的彩虹。
夜色漫过砖隙时,书院的回廊会浮起微光。那是光绪年的油灯在给光纤指路,是黄材炭河里的青铜铭文,正与人工智能对仗工整。
抬头,再抬头!檐角的风铃始终记得——所有关于泥土与星空的答案,都藏在少年掌心交错的茧与二维码里。
此刻,云山是立在光阴门槛的守灯人。它把犁铧铸成笔锋,让每个破土的春芽,都带着《诗经》的平仄生长。

此刻,我们都想退回童年,或在书院的青石板上快乐行走,或在古樟浓荫下仰望,透过树梢看星星熠熠生辉,抑或是满怀深情地朗诵伟人毛泽东的《心之力》……
是的,云山书院,不仅仅是一座书院,它是一方神奇的土地,是耕读传家的圣地,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见证。它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耕读文化的魅力,滋养着时代新栋梁的心灵。

愿我的文字,也能成为这片土地上充满希望的种子,在时光的沃土里生根发芽,让耕读传家的精神,生生不息,永远绽放光芒!

作者简介:张清明 高中语文老师 宁乡市诗散文协会会员。
图片提供:南楚风光文创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