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回眸
杨居胜
中国人的拜年,起源于古代,可追溯到周朝。汉代以后,演变成亲朋好友间,相互问候与祝福。拜年的普及与推广,与儒家文化的“礼”,“孝”密切相关。
1948年,我出生在白洋淀东八九里,大清河南岸,千里堤上的苟各庄一街。
经历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传统拜年。1967年至1969年禁止拜年,和1980年又恢复拜年的三个阶段。回眸拜年,历历在目。
三四岁,对过年,拜年就充满了神秘感,神圣感。一进腊月,天天问,还有几天过年?大人说,过了最冷的天就到年了。彼时的一年好长好长,寒冷的三九天更觉难熬。
盼过年就是盼好吃的,穿新衣服,放鞭炮,拜年磕头给压岁钱。还看戏,看武术。
终于盼到了年。初一,我早早就醒了,母亲给我穿好新衣服。被子不叠,尿盆不端。在清水盆里洗手洗脸,水不撒。说是等太阳出来,才叠炕,倒尿,撒水。父亲在屋门口先冲着财神方向看,而后出门,抱柴火烧水。一般都是三十晚上包饺子,有的吃肉的,有的吃素的,我家吃素的,年年如此,不能随意改变。
饺子煮好,饭桌在里屋炕上,爷爷,奶奶,坐好。我和父亲等饺子煮好就放鞭。先乘的饺子要敬神敬祖先。然后,父母分别给爷爷奶奶磕头拜年,我给爷爷,奶奶,父母磕头拜年。
这时,街上己有拜年的人流。如果起晚了,拜年的人来了,就不能安稳的吃饺子了。

拜年以血缘远近,乡亲朋友排列。拜年磕头有讲究。我在儿时,爷爷教过。1站立准备,双脚并拢,身体直立,双手自然下垂。2下跪一般先右膝后左膝,双膝跪地。3双手扶地,身体前倾,额头轻触地面,稍作停留。磕头次数是“神三鬼四人一”,4起身,双手撑地,先左膝后右膝,恢复站立。
辈分高的,四代同堂的,家族大的。拜年仪式很正規。一般在堂屋,迎门桌的两侧,有两把椅子。在桌前铺块毯子或口袋,后辈依次单人单跪。血缘较远的,后辈依次多人同跪。在我幼儿时,乡亲朋友,也跪拜。到我十三四岁时,乡亲朋友,多是抱拳,不让磕头了。家长告诉你,应到谁家拜年,不能丢下。尤其平时闹过小意见,要通过拜年化解矛盾,新的一年,从新开始。如遇孝年,则是除夕夜拜年。
初一上午,在当村的家族里,乡亲间拜年。那时没电,只是门口有盏红纸灯。拜年又早,大街小巷处处是拜年的人流。有时,几班人同时到一家拜年,前面的进了屋,后面的刚进大门,要排队。逐步演变成,乡亲间,屋内院内大伙一块喊“爷爷奶奶,大伯大妈,叔叔婶婶给您们拜年啦”!
我非常喜欢给长辈磕头拜年,一个年节能得四五元呢。尤其是喜欢到外村的姑姑家,感到新鲜,又有压岁钱,还结识新的小伙伴。大人要问孩子,给了多少压岁钱,要等价给对方。
那时,冬天很冷,大清河水冻冰一尺多厚。千里堤边的何家,依大堤坡建冰窑,装满河冰。到夏季卖冰。
我最高兴的是,乘坐父亲撑着我家托床,去清河口姑姑家拜年。托床有两根长2米多,高20多公分,宽10多公分的木梁,两头削成坡。木梁底部镶进长铁板,中间用横木连接。撑冰床人脚蹬木梁的后部,双手握一冰篙。冰篙头是铁打的,有很尖的头和一弯钩,弯钩用于拉冰床。撑冰床人,双手用力从两腿中间用冰篙撑河冰。推动冰床滑行,在冰上行驶飞快。但要注意前方,不能掉进冰洞里。乘坐冰床,又快又不颠。在苟各庄一街千里堤河边,坐上冰床,延着大清河北行10多里,稍西拐,就到清河口村南。下冰床,进村就到姑姑家了。
初二是结婚的闺女回娘家拜年。记得我姑父在天津工作。他拜年帶了天津盒装点心,糖块,还给我一元压岁钱。邻居家和我姑一起长大的姐妹,闹着玩,要给买糖果,糖墩。包饺子时,还要包苦的咸的或辣的饺子,让新女婿吃。一旦中招,大家哈哈大笑。很喜庆,很有意思。
那时,到外村亲戚拜年,带蛋糕,用特制的土黄色粗纸包一个底部长方形,侧面梯形的点心包。顶部封一红纸,格外喜庆,包内糕点份量自已定,多是一斤半一包。
彼时拜年一般不留下点心,有的一包点心拜完所有亲戚,点心包装还成形。
最无奈的是1959一一1961,三年困难时期,因饥饿春节冷清,拜年基本消失。那时,家里最怕外村拜年人。白面没有,混合面也很少,不管饭失礼,管饭真没有。拜年人吃了,自家人则少吃。拜年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
1967年,全国取消春节假日,过革命化春节,不准拜年。村干部号召社员到村部团拜,效果不好。正值革命化时期。在家磕头拜年,偷偷向夲家族长辈磕头拜年。
我是1970年结婚,到岳父家拜年。长辈先说,“现在不让磕头,来了就好”,没向长辈磕头。闹新女婿的也少了。
后来,有了三孩子,我骑一辆组装的自行车,依架上掛一竹筐,里面坐一个,大杠上坐一个,我媳妇抱一个。一车五人,拜年去。吃顿好的,小孩得几元压岁钱就是拜年了。
直到1980年恢复春节,传统的拜年习俗,又给节日,带来了喜庆,欢快。80年代压岁钱逐渐增加,由原来1角,2角,5角,到五元,十元,贰拾元,伍十元,一百元。
我在银行工作。每到腊月,换新票的人日益增多。那时,从沧州人民银行调现金,新票调入量很大。
2011年有了微信后,出现了微信拜年发红包。拜年由步行,骑自行车,到开小汽车。
2019至2022年,闹“新冠”,基本停止拜年。大多是微信拜年,发红包。我的小孙子,每年去亲戚家拜年,长辈都给压岁钱。闹“新冠”去不了,他就问,“哪钱呢?”,我告诉他,“压岁钱是双方互相给的,这次我直接给你”,他才明白。疫情过去后,人们拜年热情更高了。
2024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拜年也成为春节遗产重要社会实践之一。
作者简介:

杨居胜,大学毕业,曾在政府和金融部门工作。喜欢写作,在公众号发表多篇散文,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