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淑贤良的六嫂
邓蛟
来源:南楚风光
六嫂嫂本名叫陈瑞连,出嫁给我的族兄邓茂名,就改叫邓瑞连。她艰难勇敢地走完了一生,留给儿孙不尽的思念。
六嫂嫂是我的邻居,自从我认识她时,就只见她带着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住在一个低矮潮湿的房子里,却从来未见过她的老公。??小时候有一次我在田埂旁见到了她,只见她嘴里不停地咀嚼,我便亲切地叫了一声“六嫂嫂”,她看了我一眼却没作声。回家我立马将六嫂嫂不理人,喊不应的事跟妈妈说了,妈妈说:“傻孩子,她那是在寻草药,放在口里咀碎帮人敷伤口,治疗无名肿毒。寻药时,要面向东方避猫避狗避四眼人,你当然叫不应她,应了就不灵了嘛!”
在一次劳动中我不小心踢了一根竹签,脚背被撞破了。几天后发炎了。去卫生院打了一个疗程的青霉素。还是一个肿泡。被六嫂嫂看见了。问了我的情况后说“我跟你寻付草药试试看”。寻了药,在口里嚼碎敷上。并告诉我如果干了加上唾液继续敷。过几天发现皮肤裂开了,从伤口抽出来一根近三公分长的篾签,之后几天就康复了。六嫂嫂的儿子不解地问:“妈。你不是告诉我做好事可以。但要别人求你,不能我们找着人家去做吗?可是他这……。”“儿子那是师傅传道的。可在现实中。我看到了别人有困难,还是要帮助的。以后你也要这样啊!”
后来我才知道,在那缺医少药的年代。邻居们经常有人找她给人收吓、敕茶、封血、寻草药,她总是热情帮忙,从不推辞。不管什么时候她都热心助人。
上个世纪在一处兴修水利的工地上,当时推车运土全部都是靠人工。工友关切地对她说:“六嫂嫂啊,你下面那一筐可以少放些,上面这一筐放满,这样既能减轻劳动强度,又体现运得多,一举多得噻?”,?“那我不,你们把我的都装满。”普普通通的一句“都装满”,体现了她勤劳忠厚的劳动人民本色。一段时间之后,由于劳动强度太大,生活水平跟不上。年轻的六嫂嫂身体累垮了,瘫痪在工地,只好回家治病。
(上图为六嫂的大儿子、儿媳和他们的孙子)
几十年后六嫂嫂大儿子回忆那段往事时,声泪俱下地说:“妈妈住院了,几岁的我给妈妈送的饭,是去集体的田里‘扯’了一把红花草子(紫云英)回家煮了,缺油少盐送给妈妈当饭!”尽管条件那样艰苦,六嫂嫂总是乐观的面对生活。
1965年的一天,天空乌云密布,转眼间暴风雨就象积蓄已久的怨气,终于找到了一个释放出口。变得狂野不羁,带着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横扫大地。大树被吹得东倒西歪。小树在无助地发出凄厉的声响,发出无尽的哀愁。她丈夫患一场大病撒手人寰。
她丈夫的去世,犹如晴天霹雳,当时大儿子才十三岁,小女儿才一岁。六嫂嫂既要承受着青年丧夫的悲痛,又要用虚弱的身体支撑着这个家庭。更要守护女人的贞节。一段时间后生活窘迫,实在过不下去了,只好放下身段,穿着破烂的衣服离家做乞丐讨饭,不管走了多远每天必须返家,用乞讨来的食物抚育着三个子女。
她姐姐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便对六嫂嫂说:“妹妹呀,你还是另找一家人家吧,单靠你这样的身子骨养不活他们的!”“姐姐啊,谢谢你的关心,你知道为什么我本姓陈而改成姓邓吗?因为呀,我生是邓家的人,死是邓家的鬼,只有我尽力把孩子们养大,才能对得起我那死去的六兄啊”!
就这样她拖着疲倦的身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把全部身心放在抚养子女的身上。苍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将子女们养大,个个成家立业,如今儿孙满堂,四世同堂。

(六嫂)
在她丈夫去世五十六年之后,六嫂嫂带着满意的答卷和微笑,安详地去寻找她那在天上的丈夫。她丈夫去世时才三十五岁的少妇,拖家带口经历了多少生理和心理的折磨,这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新社会虽然没有立忠节牌坊的做法,她却是我辈的典范。乐于助人忠诚本份是六嫂嫂品德高尚的具体表现;艰难时刻乞讨为生,抚育子女需要多么大的勇气;恪守妇道修身养德,她是我们的楷模,更是族人的骄傲。
三八国际妇女节快到了,谨以此文纪念在天堂的六嫂--邓瑞连。
作者简介:邓蛟,宁乡市坝塘镇保安村人,中学退休教师,中文专业,爱好文学,喜欢律诗,退休在家喜爱练笔,丰富生活,宁乡市诗散文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