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忠信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AI写作的崛起引发了广泛关注与讨论。全国政协委员冯远征指出DeepSeek所写剧本虽好却缺温度,这一观点精准地揭示了AI写作的本质特征,也为我们深入思考AI与人类文字工作者的关系提供了切入点。
AI写作依托强大的算法和海量的数据,在归纳、总结方面展现出无与伦比的优势。它能在短时间内梳理大量信息,按照既定格式生成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的文本。比如撰写新闻通稿,AI可以迅速整合事件要素,快速成稿,效率远超人类记者。但这种“高效”背后,是情感与深度思考的缺失。AI没有真正的生活体验,无法感受人类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所以它创作不出蕴含真情实感、能引发读者强烈共鸣的作品。像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无论是《红楼梦》里细腻的情感纠葛,还是《平凡的世界》中对普通人命运的深度刻画,都源于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这是AI难以企及的。
反观记者、编剧、作家等文字工作者,他们的作品是人类情感与思考的鲜活载体。记者深入新闻现场,亲身感受事件的冲击力,用饱含情感的笔触传递真相,唤起大众的关注与思考;编剧从生活的点滴中汲取灵感,塑造出一个个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角色,他们的故事里流淌着人性的光辉与复杂;作家更是凭借独特的人生阅历和敏锐的感知力,用文字构建起一个个充满魅力的精神世界,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心灵的滋养和启迪。这些文字工作者通过作品与读者建立起情感的纽带,满足人们深层次的精神需求。
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情感需求就永远不会消失。我们渴望在文字中找到慰藉、获得力量、感受美好,而这些都需要人类创作者用心去挖掘、去表达。虽然AI可以辅助文字工作,帮助提高效率、提供创意启发,但它无法取代人类在创作中的核心地位。
高水平的文字工作者无需担忧在AI时代失业,他们应坚守自身优势,不断提升情感表达和思考深度,创作出更多富有灵魂的作品。同时,我们也应理性看待AI写作,将其作为工具与人类智慧相结合,共同推动文字创作领域的发展。
都市头条:北京实时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