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西厢:诗韵推荐普救寺
《西厢记》研究、再创作、国内外传播学者、山西省永济市普救寺文化顾问雷建德,其工作室采用诗韵力荐故乡中国山西省永济市普救寺景区,架起了古典爱情文化与现代数字传播的桥梁。普救寺同时邀请著名摄影师陈春明等影友现场摄影配图。
(普救寺景区)
众所周知:普救寺的建筑风格融合唐、宋金、明清三种形制,分为东、中、西三轴线,依塬而建,逐级升高,层次分明。雷·西厢工作室首次运用诗歌韵律,结合普救寺景区建筑风格特点(如仿唐的斗拱、回音结构、明清的庭院布局、园林设计)及《西厢记》故事元素(如张生跳墙处、击蛙台及历史背景的记载)进行视觉呈现。
题普救寺山门
普救禅关立道旁,庄严气象韵悠长。
朱门曾映崔张影,古木犹闻翰墨香。
岁月难消情故事,风霜不改旧轩昂。
游人到此寻幽意,踏入山门思韵彰。
(普救寺山门)
普救寺山门
位置与结构:位于寺院入口,门前有108级台阶,象征佛教中的“108难”,登顶可寓意“事事顺心”。
特色:仿古门楼,门匾题写寺名,两侧或有楹联,体现寺庙与《西厢记》文化的结合。
题普救寺钟鼓楼
普救钟鼓楼,崔张情韵留。
晨钟醒世梦,暮鼓惹乡愁。
楼映千秋月,声传一段柔。
风摇檐角铃,似诉旧风流。
(普救寺钟鼓楼)
普救寺大钟楼
位置:西轴线第二进,山门后高台之上。
结构:高17米,重檐歇山顶仿唐建筑,上下两层,斗拱粗壮,出檐深远。二楼曾为“白马解围”中老夫人观战处,现存吉祥鼓(全省第二大鼓)。
功能:登楼可俯瞰寺院全景,想象张生退敌的战场场景。
题普救寺大雄宝殿(1)
宝殿庄严立寺中,佛光熠熠映苍穹。
金身妙相慈悲显,贝叶真经智慧融。
曾庇张崔情窦种,亦观尘世爱缘浓。
历经风雨繁华歇,犹守千秋浪漫风。
普救寺大佛殿怀想(2)
踏入普救大佛殿,庄严气象入眸中。
金身肃穆慈悲显,宝相端凝法韵隆。
昔日张生曾礼拜,彼时莺女或虔躬。
情因佛地添凝重,千载悠悠意未终。
(普救寺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大佛殿)
位置:西轴线核心,为寺内最大仿唐建筑。
结构:单檐庑殿顶,面阔五间,内供南北朝时期的石雕佛像(出土文物),是佛事活动主场地。《西厢记》中“张君瑞闹道场”发生于此。
咏普救寺莺莺塔(1)
普救禅林耸异塔,千年傲立映烟霞。
身临世界奇塔列,韵载西厢故事遐。
击石回声传妙趣,凌虚倒影绘风华。
沧桑阅尽情依旧,引得游人叹物华。
咏普救寺莺莺塔院(2)
踏入莺莺塔院间,悠悠古韵漫心田。
砖塔巍峨迎晓日,回廊曲折绕青烟。
崔娘倩影今何在?张生高才世永传。
千古情愁凝此地,风吟塔铃话缠绵。
(普救寺莺莺塔院)
莺莺塔(舍利塔)
位置:西轴线塔院回廊中央,寺院最高点。
结构:方形密檐砖塔,13层,高约40米,底层南向辟门。明代重修,保留唐塔风格,以“普救蟾声”回音效应闻名(击石可闻蛙鸣),属中国四大回音建筑及世界六大奇塔之一。
文化意义:因《西厢记》故事得名,象征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
题普救寺梨花深院
梨花院内韵悠悠,曾系张崔一段愁。
粉蕊飘香思旧影,幽窗照月忆前游。
隔墙酬韵情初种,对榻联吟爱始留。
千古风流多少事,都随梨雪付春秋。
(普救寺梨花深院)
梨花深院(崔居别院)
位置:中轴线或东轴线间,毗邻大雄宝殿(大佛殿)与藏经阁。
布局:四合院式,门悬对联“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正房为老夫人居所,西厢为莺莺闺房,东厢为欢郎居室。院内有影壁题写“西厢诗”,东南角有张生跳墙处。
场景关联:“惊艳”“赖婚”“拷红”等《西厢记》关键情节发生于此。
咏普救寺西厢房
普救西厢静,幽居故事长。
风摇窗下竹,月照壁间墙。
张生书韵绕,莺莺梦魂藏。
情丝从此系,千载惹思量。
(普救寺梨花院-西厢房)
普救寺梨花院-西厢房
位置:梨花深院内西侧,崔莺莺闺房。
特色:陈设古典,象征莺莺突破礼教束缚的勇气,是其写下“待月西厢下”诗作并与张生私会之地。
题《西厢记》张生西轩
西轩幽室映余晖,曾住风流张秀才。
几案凝香留笔墨,寒窗透月惹思怀。
隔墙频念莺莺影,对烛常描爱意骸。
千载犹闻情韵绕,当年故事梦中来。
(普救寺张生西轩房)
位置:
西轩位于普救寺大雄宝殿的西侧。
周边环境:
与崔莺莺和她母亲、侍女红娘居住的梨花深院隔大雄宝殿相望,梨花深院在大雄宝殿东侧。附近还有莺莺塔,是普救寺的标志性建筑。
功能与意义:
• 读书之处:是张生的读书处,张生在此读书时与崔莺莺相遇并一见钟情。
• 爱情见证:是张生和崔莺莺爱情故事的重要见证地之一。如“白马解围”后,老夫人赖婚,张生曾在此饱受相思之苦。
现状:
如今普救寺经过修复,西轩依然存在,成为了景点之一。有楹联“一灯烛影摇书幌,廿年雪窗寄鹏程”体现着当年书生的志向。
咏普救寺后花园寄思
普救园幽百卉香,崔张情事韵悠长。
粉墙悄立曾窥影,小径迂回暗沁芳。
花放当年添爱色,月升此际忆檀郎。
风摇翠柳如私语,尽诉前尘浪漫章。
(普救寺后花园)
普救寺后花园
位置:寺院北端,地势起伏的园林区。
景观:假山叠石、荷花池、曲径鹊桥、莺语双亭及“拜月台”(掩映于松竹间),营造浪漫氛围。园林设计融合自然与人文,呼应《西厢记》的抒情场景。
普救寺菩萨洞寄情
普救禅林幽洞藏,慈悲菩萨佑西厢。
香烟袅袅浮清韵,烛火荧荧映古堂。
曾照张崔情绻绻,亦观岁月意茫茫。
洞前尘客寻遗事,一段风流梦里长。
(普救寺菩萨洞遗址)
普救寺菩萨洞(三大士佛洞)
位置:中轴线天王殿后,为修复前仅存的千年古建。
特色:洞内供奉文殊、观音、普贤三尊宋元风格塑像,体现佛教文化传承。
轴线分布:西轴线(唐代风格)以山门、大钟楼、莺莺塔、大雄宝殿为主线;中轴线(宋金风格)包括天王殿、菩萨洞、藏经阁等;东轴线(明清风格)含僧舍、枯木堂等。
立体层次:寺院依塬而建,从山门至后花园逐级升高,莺莺塔为制高点,后花园地势错落。
雷·西厢工作室以“一生专注一事”的精神,开始将《西厢记》从地方性文化遗产提升为全球共享的文化符号。目前,继续以“互联网+传统文化”模式深化研究,推动《西厢记》在元宇宙、数字艺术等新兴领域的创新表达,让《西厢记》这一古典爱情绝唱跨越时空,持续焕发其生命力。
(本报记者)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
